- 卵巢早衰的中醫藥防治
- 張玉珍 史云
- 5011字
- 2019-12-26 13:26:01
第二節 月經產生的機理
月經的產生,是腎、天癸、沖任、胞宮相互調節,并在全身臟腑、經絡、氣血的協調作用下,胞宮定期藏瀉的結果。《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這是對月經產生及絕經機理的基本闡釋。要充分理解月經產生的機理,需要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從臟腑、天癸、氣血、沖任督帶、胞宮與月經的關系上進行闡述。
一、臟腑與月經
月經的產生,腎起主導作用,與肝、脾關系尤為密切。
1.腎
月經的產生以腎為主導。腎主封藏,腎藏精,主生殖。《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曰:“精者,生之本也。”精是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生殖的基礎。《靈樞·決氣》指出:“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此為先天生殖之精,男女皆有,為元陰、元精。其他臟腑所化生的精氣也藏之于腎,不斷充養先天生殖之精。《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此為后天水谷之精。腎藏精,指腎具有生成、貯藏和施瀉精氣的功能。精藏于腎,先天生殖之精與后天水谷之精皆藏于腎,依賴腎氣的貯藏和施瀉作用發揮其主生殖的生理功能。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腎藏精,精化氣,精氣即腎氣,寓元陰元陽,即腎陰腎陽,是維持人體陰陽的本源。女性一生各階段的生理特征是腎氣自然盛衰的反映。腎氣盛,天癸至,月經來潮。
腎為天癸之源。腎氣盛,天癸至,則月事以時下;腎氣衰,天癸竭,則月經斷絕。女子到7歲左右,臟腑漸充,腎氣乃盛,生長發育較快。后天之精不斷充養先天之精,使藏之于腎的天癸漸趨充盛,到了二七之年,則天癸至,并促使沖任二脈通盛,月經初潮。此后,隨腎氣的充盛,每月天癸泌至,呈現消長盈虧的月節律,經調而子嗣。其后,隨腎氣的虛衰,天癸亦漸竭,經斷而無子。
腎為沖任之本。沖為血海,是十二經脈氣血匯聚之處,聚臟腑之血,沖脈氣血充盛,使子宮滿盈;任為陰脈之海,使所司之精、血、津液充沛。任通沖盛,月事以時下,任虛沖衰則經斷而無子。故沖任二脈直接關系月經的潮與止。腎經與沖脈下行支相并而行,與任脈交會于關元,沖任的通盛以腎氣盛為前提,故沖任之本在于腎。
腎為氣血之根。腎藏精,精化氣,精生血。《馮氏錦囊秘錄》說:“氣之根,腎中之真陽也;血之根,腎中之真陰也。”闡明了腎有陰陽二氣,為氣血之根。
腎與胞宮相系。腎通過胞絡與胞宮直接聯系。《素問·奇病論》曰:“胞絡者,系于腎。”《難經》曰:“命門者……女子以系胞。”胞宮司月經,腎與胞宮相系,腎司開闔,亦主子宮藏瀉有常。
腎與腦髓相通。腎主骨生髓,髓通于腦,腦為髓海,故腎與腦相通,腦、髓、骨均屬腎所主。腦為元神之府,主宰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月經的產生也離不開腦的調節。
腎為五臟陰陽之本。腎為水火之宅,寓真陰而涵真陽。腎陰充則全身諸臟之陰亦充,腎陽旺則全身諸臟之陽亦旺盛。如《景岳全書·傳忠錄》曰:“命門為精血之海……為元氣之根……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肝腎同源、脾腎相資、心腎相濟、肺腎共司脈氣,腎的陰陽平衡,才能維持人體生理正常。
腎氣盛,腎的陰陽平衡,天癸才能泌至,沖任二脈才能通盛,精血方能注入胞宮,化為月經,胞宮才能受孕育胎。《傅青主女科》云“經本于腎”,“經水出諸腎”。
2.肝
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貯存與調節血液,疏導氣機的作用。臟腑所化生之血,除營養全身外,均儲藏于肝。肝經與任脈交會于曲骨,與督脈交會于百會,與沖脈交會于三陰交。肝脈與胞宮是通過沖、任、督而間接聯系的。沖為血海,肝又司血海,調節血海定期蓄溢,使月經周期、經期及經量保持常度,肝為血臟,與婦女生理有密切關系,尤其在月經的化生和量的調節方面起重要作用。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郁,情志所傷往往影響肝經,導致肝氣郁結而發生月經異常。
肝與腎同處下焦,乙癸同源,為子母之臟。腎藏精,肝藏血,腎中精氣充盛,則肝有所養,血有所充;肝血滿盈,則腎精有所化生。精血互生,同為月經提供物質基礎,使經血源源不斷。又腎主封藏,肝主疏泄,一藏一瀉,使經水行止有度,經量如常。腎與肝相互協調,共同調節氣血的藏瀉,使血海按時滿盈,則胞宮藏瀉有期。
3.脾(胃)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脾氣主升,具統攝血液、固攝胞宮之功,使血液循脈道而行,并維持胞宮、胞脈的正常功能。脾經與任脈交會于“中極”穴,又與沖脈交會于“三陰交”穴。脾與胞宮是通過任脈、沖脈間接聯系的。脾與胃相表里,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精微經脾之運化而化生氣血,為多氣多血之腑。胃氣主降,足陽明胃經下行與沖脈交會于氣街,沖脈賴此得到充養,而致“太沖脈盛”,這是“月事以時下”的一個重要條件。故曰“沖脈隸于陽明”。脾胃化生的氣血,一方面充養腎精,另一方面又通過經絡輸注于胞宮,作為月經的主要來源。《女科經綸》引程若水說:“婦人經水與乳,俱由脾胃所生。”指出了脾胃在女性月經、乳汁產生中的重要作用。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與后天相互資生。腎陽溫煦脾陽,以維持脾胃的運化功能。
4.心
心主血脈,心氣有推動血液在經脈內運行的作用,心血充足時在心氣的推動下則可達于胞脈,充于胞宮,有參與化生月經的功能。《素問·評熱病論》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衰少不來也。”指出了心與胞脈的聯系。《仁齋直指方》云:“血藏于肝,流注子臟,而主其血者在心。”又《素問·骨空論》言督脈“上貫心入喉”,可見心又可通過督脈與胞宮相聯系。月經以血為本,胞脈不充或胞脈閉阻均可影響月經的正常來潮。心主神明,腎藏志,心居于上焦而屬火,腎居于下焦而屬水,心腎相交,上下交通,水火相濟,是維持臟腑陰陽平衡的重要因素。心氣下通于腎,《石室秘錄》指出胞宮為“心腎接續之關”,心腎相交,神明清晰,血脈流暢,即可調節月事如常。
5.肺
肺主氣,朝百脈,調節氣機,通調水道,輸布精微于周身,若霧露之溉。精、血、津、液皆賴肺氣之輸布而達于胞宮。肺經與任脈交會于“咽喉”穴,《靈樞·營氣》說:“督脈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肺與胞宮主要通過任脈、督脈間接聯系。
心肺皆處于上焦,心主血,肺主氣,共同調節氣血之運行。
在調節氣血和產生月經的過程中,五臟是相互協調的。唐容川在《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中說:“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氣生于腎水而上主于肺;其間運上下者,脾也。”臟腑通過胞脈、胞絡、沖、任、督、帶及十二經與胞宮聯系在一起,維系著女性機體陰平陽秘,使精、氣、血、津、液不斷資生,以促進女子生長、發育及成熟,并為經、帶、胎、產、乳提供物質基礎。
二、天癸與月經
天癸屬陰精,是腎精腎氣充盛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的具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作用的一種精微物質。天癸源于先天,藏之于腎,并受后天水谷精氣滋養,而逐漸趨于成熟泌至,至人體進入衰老期時,天癸又隨腎氣的虛衰而竭止。如馬玄臺注釋《素問》時說:“天癸者,陰精也,蓋腎屬水,癸亦屬水,由先天之氣蓄極而生,故謂陰精為天癸也。”男女皆有天癸,藏之于腎,在腎氣旺盛時期,腎中真陰不斷充實,在后天水谷精微的滋養下化生并成熟泌至。《景岳全書·傳忠錄·陰陽篇》謂:“元陰者,即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天癸是也,強弱系之,故亦曰元精。”《類經》云:“天癸者,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為元陰,亦曰元氣……第氣之初生,真陰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則月事以時下,在男子則精氣溢瀉,蓋必陰氣足而精血化耳。”《血證論·卷五·胎氣》又指出:“故行經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而后沖任之血應之,亦至胞中,于是月事乃下。”
女子在14歲左右,天癸蓄極至盛,開始泌泄,通過系腎的胞絡達于子宮,它使任脈所司精、血、津、液更加旺盛、充沛、通達,并使沖脈廣聚臟腑之血而血盛,沖任二脈相資,由滿而溢于子宮,女性出現初次月經來潮,標志女子生長發育進入到青春期階段。“天癸至”,任通沖盛,促使血海充盈,子宮由滿而溢,因而有月經來潮,并有孕育功能,則“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天癸始泄之后,進一步向成熟過渡,就形成了規律的泌泄,其泌泄是有節制的,因而使月經有了周期性排泄,女性表現出正常的月經周期生理。到49歲左右,“七七”之年,隨腎氣的虛衰而天癸竭,則月經亦隨之停止來潮。“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說明天癸的“至”與“竭”是導致月經來潮與停閉的重要因素。天癸是月經產生的動力,其至、竭與生殖功能相始終。
三、氣血與月經
婦人以血為基本,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賴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周流。氣血均來源于臟腑。氣血和調,經候如常。氣血“和調五臟,灑陳六腑”,“灌溉一身”,維系臟腑、經絡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臟腑、經絡行使在月經產生中功能活動的基礎。
四、經絡與月經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與女性生理、病理特點聯系最密切的是腎、肝、脾三經,及奇經八脈中的沖、任、督、帶,尤其是沖任二脈最重要,如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說:“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為經絡之海,此皆血之所從生,而胎之所由系”。
沖脈、任脈與督脈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屬奇經。
沖脈起于小腹胞中,其前行者,并任脈出會陰,其上行者行于脊柱之內,與諸陽經相通;其外行者經氣街穴與足少陰經、足陽明經交會,沿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唇口;其下行者與腎經相并,滲三陰,即間接聯系于肝脾。通過經脈的溝通,沖脈既受到先天之本的腎中真陰真陽的資養,又得到后天之本的脾胃氣血的補充,與十二經五臟六腑有密切關系,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所,具有調節十二經氣血的作用。《靈樞·逆順肥瘦》記載:“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靈樞·海論》曰:“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故有“十二經之海”“沖為血海”之稱。
任脈亦起自胞中,下出會陰,向前沿腹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環唇,分行至目眶下。任脈與腎經交會于關元;與肝經交會于曲骨;與脾經交會于中極,與手三陰經亦有交會,還與胃經交會于承漿,得胃氣之濡養。任脈主一身之陰,為“陰脈之海”,可資沖脈,又得督脈相配,乃使任脈的經氣流通,子宮得到陰精之充養,則月經、孕育正常。如王冰所言:“沖脈任脈,皆奇經脈也,腎氣全盛,沖任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又曰“謂之任脈者,女子得之以妊養也”,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在天癸的作用下,沖脈廣聚臟腑之氣血,任脈所司之精、血趨于旺盛,并下注于胞宮,使月經來潮。
在此過程中,還有督脈的調節和帶脈的約束作用。督脈與人體的諸陽經都相交或相會,有“陽脈之海”之說。督脈行于人體之后,主一身之陽,任脈行于人身之前,主一身之陰,二脈交會于齦交穴,一前一后,一主陰一主陽,循環往復,共同維系一身陰陽脈氣之平衡。使氣血調升,臟腑功能正常,保證子宮排出月經、妊養胎兒等功能發揮正常。帶脈約束諸經,使經脈氣血循行保持常度,又絡胞而過,對胞宮有約束的作用,亦參與月經的調節。
沖、任、督三脈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上與帶脈相會,皆約于帶脈,借十二經脈與臟腑相溝通。沖主血海,任為妊養,督為總督,帶主約束,在天癸的作用下,各司其職,調節著月經的產生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狀態。
五、子宮與月經
在腎、天癸的調節下,沖任二脈廣聚臟腑之精血津液,受督帶調約,協調作用于胞宮。胞宮主司子宮,子宮為血海,血海由盛而滿,由滿而溢。子宮主行月經,血溢子宮,而月經來潮。
綜上所述,腎氣盛,天癸至,任通沖盛,督帶調約,協調作用于胞宮,使子宮血氣滿盈,應時而下,是月經產生的主要機理。月經生理現象是生殖功能正常的標志。月經周期是女性生殖周期。其中腎、天癸、沖任、胞宮是產生月經的中心環節,腎為主導,天癸為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陰精與動力,沖任匯集臟腑氣血下達于胞宮,胞宮藏瀉有期,則月經按時來潮。各環節之間互相聯系,不可分割,調節月經產生。現代中醫稱之為“腎-天癸-沖任-胞宮軸”。
(趙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