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巢早衰的中醫藥防治
- 張玉珍 史云
- 1882字
- 2019-12-26 13:26:01
第二章 中醫對月經的認識及生殖軸調節
第一節 月經生理
月經是女子最顯著的生理現象,指的是有規律的周期性的子宮出血。一般以一個陰歷月為一個周期,有如月相之盈虧,潮汐之漲落,月月如期,經常不變,信而有期。故又稱“月信”“月事”“月汛”“月水”。月經來潮是女子發育趨于成熟并開始具有生育能力的標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婦人月水》中指出:“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信、月水、月經。經者,常也,有常規也”。所謂“?!币玻戎冈陆浺辉乱怀苯洺2蛔兊闹芷谝幝尚裕种冈陆浀慕浧凇⒔浟?、經色、經質應基本如常。
西醫認為月經是伴隨卵巢周期性變化而出現的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規律月經的建立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標志。
(一)月經的生理表現
初潮:第1次月經來潮稱為“初潮”。初潮年齡多在13~14歲之間,即“二七”之年。因地域、氣候、營養、遺傳、體質狀況等因素的影響而有差異,可以早至11~12歲,或遲至16歲。
周期:月經有月節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1天為月經周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1天的間隔時間稱為1個月經周期。一般為28~30天。周期的長短因人而異,在21~35天之內亦屬正常,但應有規律性,相對恒定。
經期:即月經的持續時間。正常為3~7天,多數在3~5天。
月經的量、色、質:一般在經期第2~3天經量較多。月經量難以準確測量,一般以衛生巾的用量粗略估計,總量為30~80mL,因人而異。經色暗紅,經質稀稠適中,不凝固,無血塊,無臭氣。
月經期表現:月經期間一般無特殊癥狀。部分女子在經前或經期可出現輕微的小腹脹、腰酸、乳脹,或情緒不穩定,經后自然緩解,一般不影響其生活、學習和工作。此乃經前沖任氣血充盛,氣血變化較劇,子宮血流量增加,氣機易于郁滯的結果,不做病論。
絕經:以停經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經為標志。我國婦女絕經年齡一般在45~55歲,平均為49歲。受體質、營養等因素的影響而有差異。
女性在月經初潮后1~2年內,月經或提前,或推后,甚或停閉數月。這是身體發育尚未完善之故。一般可逐漸形成正常的周期。婦女在妊娠期間月經停閉,哺乳期亦多數無月經來潮。這些均屬于生理性停經。在絕經前,也會出現月經周期的紊亂,一般歷時1~3年,月經才逐漸停閉。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月經現象:身體無病而月經定期兩月一至者,稱為“并月”;三月一至者,稱為“居經”或“季經”;一年一至者,稱為“避年”;終身不行經而能受孕者,稱為“暗經”。妊娠早期,個別婦女仍按月經周期有少量出血而無損于胎兒者,稱為“激經”,又稱“盛胎”“垢胎”。以上特殊生理現象,若無不適,不影響生育,可不作病論。即以生育能力是否正常為主要依據,結合局部和全身情況,判斷其是否屬于病態。
(二)月經周期節律
月經具有周期性、節律性,是女性生殖生理過程中腎陰陽消長、氣血盈虧規律性變化的體現。一般把月經周期劃分月經期、經后期、經間期和經前期4個不同階段。在不同階段,陰陽氣血呈周期性消長變化,形成胞宮定期藏瀉的節律,并以每月一次的月經來潮為標志。
1.行經期
月經的來潮,既是本次月經的結束,又代表新的周期開始。這一時期是由陽轉陰的轉化期,此時陽長至重,重陽必陰,在陽氣的推動下,血海由滿而溢,子宮瀉而不藏,血室正開,經血下泄,除舊生新。此期的“瀉”是為了下一個階段的“藏”。其目的實際上在于保護新生,形成下一個新的周期。氣血活動呈下行狀態。
2.經后期
經后期指月經干凈后到經間期前。此期子宮胞脈相對空虛,陰血亦相對不足。血??仗摑u復,子宮藏而不瀉,陰血漸長,呈現陰長的動態變化。陰長,是指腎水、天癸、陰精、血氣等漸復至盛,而致重陰。重陰,是指月經周期陰陽消長節律中的陰長高峰時期。
3.經間期
經間期指兩次月經的中間時期,亦稱為氤氳之時、“的候”期、“真機”期,相當于西醫所稱之排卵期。一般會出現錦絲狀帶下。通過經后期蓄養,使陰精漸充,沖任氣血旺盛,達到重陰狀態,重陰必陽。這一時間的生理特點在于重陰轉陽、陰盛陽動,乃種子之“的候”。
4.經前期
經前期即經間期之后至下次月經來潮之前的時期。此期陽長較快,陰盛陽生漸至重陽。重陽,指月經周期陰陽消長節律中陽生的高峰時期,此時胞宮、胞脈、沖任等氣血盈滿,陰陽俱盛,以備種子育胎。若真機期陰陽交媾,胎元已結,則精血聚以養胎,子宮藏而不瀉,月經停閉。如未結胞胎,陽盛則開,血室重開,去舊生新,血海由滿而溢,月經來潮,又進入下一個周期。
月經周期中四個不同時期如此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陰陽氣血周期性地消長轉化,子宮定期藏瀉,形成了月經周期的月節律。月經周期各期陰陽轉化及氣血盈虧變化的規律,是指導調經的基礎理論之一。
(趙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