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的由來和發展

一、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的由來

羅元愷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婦科學家,全國第一位中醫教授,他創立了女性生殖軸理論。在1982年全國首屆中醫婦科學術研討會上,羅元愷教授以“腎氣、天癸、沖任與生殖”為題,闡述了“腎氣、天癸、沖任的作用,腎氣、天癸、沖任與生殖的關系”,首次提出“腎氣、天癸、沖任、胞宮構成了生殖軸,為女性生殖功能與調節的核心”,這是當時中醫學術界首見的中醫學女性生殖軸雛形。雖然后來的一些學者亦有過類似文章,但從源流上看,羅老早在1965年及1974年已有文章論及中醫學女性生殖觀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腎-天癸-沖任-子宮軸構想,并指導他的學術繼承人開展臨床及科學研究,逐漸形成并不斷完善了生殖學說,豐富了中醫生殖軸理論,這一理論得到眾多中醫婦科學者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并被引用于教材、教材參考書和指導臨床以及啟迪科研。因此,學術界公認這是中醫婦科近代學術發展的重要貢獻,并為國內醫學界所認可。2014年11月在紀念羅元愷教授百年誕辰大會上,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國醫大師劉敏如充分地肯定了羅元愷教授對于中醫婦科生殖軸理論的貢獻,特地撰文《羅元愷教授對中醫生殖理論的貢獻》,指出:“中醫婦科生殖軸的提出,應該屬于羅元愷教授的貢獻,載入中醫婦科史冊。”

劉敏如教授又指出:羅老在《腎氣、天癸、沖任與生殖》一文中扼要梳理了古醫籍中有關的中醫生殖觀點,指出腎氣、天癸、沖任的概念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難經·三十五難》曰:“謂腎有兩臟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趙獻可《醫貫》謂:“五臟之真,惟腎為根。”馬玄臺釋之曰:“天癸者,陰精也。蓋腎屬水,癸亦屬水,由先天之氣蓄極而生,故謂陰精為天癸也。”張介賓《景岳全書·傳忠錄》說:“元陰者,即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天癸是也。強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其后亦有相繼有關的記載,如李念娥《內經知要》釋曰:“腎水主五液,五氣所化之液,悉歸于腎。”這些是中醫學有關生殖的傳統記載。羅老領會:“五液,指臟腑之陰液、津液,應包含量微而效宏的內分泌液。腎藏精,既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更重要的是藏生殖之精。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因此,中樞神經系統的部分功能亦歸屬于腎。天癸屬陰精,又是無形之水,應是肉眼看不見而在人體內客觀存在的一種微量體液,其盛衰關乎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可認為天癸相當于垂體和性腺的內分泌素,曾有醫家以天癸為月經者,則不確也。”羅老引證《靈樞·五音五味》云:“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王冰亦指出:“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說明女子的月經和妊娠與沖任有密切關系,而男子的生殖器官和性功能也與沖任相關。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指出:“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為經絡之海,此皆血之所從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沖任之故,則本源洞悉,而后所生之病,千條萬緒,可以知其所起。并有經帶之病,全屬沖任之說。”所以,有關生殖的記載,明示了月經與天癸、沖任關系密切,非天癸即月經。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認為,“八脈隸乎肝腎”,因“肝腎內損,延及沖任奇脈”,可見月經又與臟腑、天癸、沖任關系密切。由此,羅老繼承了以上生殖觀點,提出了女性“腎-天癸-沖任-子宮一條軸”學說,并不斷研究,形成中醫學女性生殖軸模式,填補了中醫生殖學理論的缺如。

此后,羅元愷教授的女性生殖軸理論得到了眾多醫家的認可,被多版教材及著作引用,張玉珍主編的《新編中醫婦科學》(2001年1月出版)在“中醫女性生理”和“病機”等章節中提出羅元愷教授創立了中醫女性生殖軸。

這就是羅元愷教授創先提出了“腎-天癸-沖任-子宮一條軸”的中醫學女性生殖軸的由來。

二、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的發展

中醫女性生殖軸是在繼承《內經》《難經》經典傳統中醫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實際上中醫“腎主生殖”也包含了性腺卵巢的功能。

中醫藏象學說的發展,是建立在對實體臟腑解剖的基礎上的,中醫學、西醫學對器官解剖、功能的認識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器官之外,中醫借用了許多哲學思維模型擴大了臟腑的功能,如腎主生殖的內容很廣。

羅元愷教授提出的女性生殖軸中的子宮是解剖實體子宮,而最重要的女性卵巢卻無相應的中醫名稱。歷版《中醫婦科學》教材雖又明確胞宮即子宮,如何表達子宮外的內生殖器官成為中醫婦科人的困惑并存在爭議,也影響對生殖軸理論的理解及其應用。劉敏如教授在《羅元愷教授對中醫生殖理論的貢獻》一文中闡述了羅老提出的中醫生殖軸的學術意義:

“羅老認為腎氣、天癸、沖任與生殖之間的關系密切,腎氣-天癸-沖任是一條軸,成為女性生殖功能與性周期調節的核心,與現代醫學提出的‘下丘腦-垂體-卵巢生殖軸’有不謀而合之處,但兩者不能簡單地畫等號,也不能牽強附會,但可以相互參照理解”。羅老進一步闡述了相互之間作用的關系,女子生長發育,以腎氣盛為主導,至于天癸,是男女到達青春發育期所產生的一種與生殖功能直接相關的微量物質。沖任二脈,均起于胞中,概括了性腺的功能,并與女子的子宮有直接的聯系,提出腎氣盛才促使沖任通盛,故沖任之本在腎。沖為血海,肝主藏血,肝對沖脈血海有調節作用。而任脈起于胞中,主一身之陰經,為陰脈之海,同時任脈還有妊養之義,故謂任主胞胎。肝位于下焦,其經脈與任脈并行腹里,肝所藏之血,可通過任脈輸注于胞中,以調節月經和妊養胎兒。由于沖任與肝腎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故調理沖任主要從調理肝腎著手。這些觀點指導著臨床辨證論治。羅老歸納了臨床上常用于調整生殖軸的方藥,如龜鹿二仙膏(鹿角、龜板、人參、枸杞)、左歸丸(熟地黃、山萸肉、鹿角膠、龜板膠、菟絲子、牛膝、枸杞子、山藥)和斑龍丸(鹿角膠、鹿角霜、菟絲子、熟地黃、柏子仁)、右歸丸、艾附暖宮丸、壽胎丸等,是調整生殖軸的代表方。可見女性腎-天癸-沖任-子宮軸的學術意義在于促進了中醫學女性生殖軸理論模式的形成,指導著臨床實踐。

羅老提出的中醫學女性生殖軸在中醫婦科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繼后中醫婦科學術界一些專家,特別是他培養的繼承人不斷研究,逐漸形成了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理論,已應用在教材和參考書中,補遺了中醫婦科基礎理論。臨床上生殖軸理論指導著調控月經周期、助孕安胎、產后調理等的治法、遣方、用藥,如月經周期分階段論治、補腎氣療法治療絕經前后諸證等。在科研方面啟迪了研究思路,深化了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理論的內涵。

劉敏如、譚萬信主編的《中醫婦產科學》(2001年10月出版)在總論中指出:“劉敏如先生根據中醫腎-天癸-沖任-子宮女性生殖軸的觀點,研究補腎藥對女性生殖軸的影響。通過多年的持續研究基本說明以補腎為主或佐以調肝、扶脾、活血治療女性生殖軸失調所致的月經失調、不孕、更年期綜合征等確有療效;并由時丹等通過實驗研究表明,補腎為主的方藥,有不同程度增加陰道角化細胞指數和子宮指數,調整血中性激素水平,促進卵泡生長,增強細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達,促進卵巢血管生成,擴張血管腔,減低硬化管壁厚度,增加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增加血管雌激素受體(ER),改善血液流變性,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丙二醛(MDA),正向調節卵巢卵泡ER、促卵泡生成素受體(FSHR)、垂體ER、下丘腦ER、FSHR的作用。由此,可以初步說明中醫生殖軸的研究意義和這一理論的基本確立。因此,本書編者根據有關研究,首次將‘中醫學女性生殖生理基本觀’列入本書,并在病機、治法以及有關病種中體現其指導意義。關于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的提出與研究,可說是中醫婦產科基礎理論方面的突破性發展,但仍然是個雛形,尚有必要從中醫理論與臨床方面不斷積累研究數據來說明其調控機制,形成中醫學女性生殖生理的新理論。”

從中醫傳統認識,子宮即胞宮,但結合臨床深化生殖軸的認識,胞宮、子宮又不完全相同。由張玉珍主編,劉敏如教授主審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國家規劃教材《中醫婦科學》對“胞宮”“子宮”的概念做了修訂(見第一章),使人們對生殖軸的由來和發展理解更深刻了,而且該教材還歸納了月經周期調節的幾種學說。

《素問·上古天真論》關于月經產生的理論是經典之說。中醫學對月經周期的形成和調節的論述,目前有數種學術見解可供參考。

上述學術觀點,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或闡述了月經周期性節律的形成,豐富和發展了婦科理論,其中腎-天癸-沖任-胞宮軸說,目前得到較普遍的認同,該軸繼承了中醫的傳統理論,認為月經產生的主要環節是腎、天癸、沖任、胞宮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中醫婦科學在繼承傳統理論基礎上創新與發展的新理論。是中、西醫婦科學在月經和生殖機理中重要的結合點,又是調經法的理論依據之一,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近10多年來,張玉珍教授先后帶領史云等博士研究生及學術繼承人趙穎、廖慧慧研究卵巢早衰的防治,提出“卵巢早衰病因病機錯綜復雜,往往是臟腑、氣血精津、天癸、沖任、胞宮先后受病,互為因果,其病機本質是腎脾虧虛、肝郁血瘀,引起腎氣—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的功能早衰”,并提出治療思路與方法,在臨床中取得較好的療效。腎-天癸-沖任-胞宮軸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創新,并將會有不斷的發展。

(張玉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邢台市| 荆州市| 泰州市| 于都县| 台江县| 武汉市| 容城县| 新闻| 隆昌县| 光泽县| 花莲县| 年辖:市辖区| 南岸区| 赤城县| 岳池县| 昔阳县| 广德县| 汉中市| 长宁区| 德州市| 策勒县| 澄城县| 冕宁县| 桓仁| 绵竹市| 东乌珠穆沁旗| 东乌珠穆沁旗| 白朗县| 阜新市| 县级市| 民勤县| 辽阳县| 宝山区| 潞城市| 文化| 阳信县| 黑龙江省| 炎陵县| 济南市| 桓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