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臨證醫案筆記
  • (清)吳箎
  • 4305字
  • 2019-12-26 13:01:58

傷 寒

相國戴蓮士(62),發熱頭痛,干嘔煩躁。眾皆以冬月傷寒,當用麻黃湯發汗。余曰:脈浮大而滑,此外感風邪,內停痰飲,且脈浮而不緊,邪尚輕淺,非傷寒邪甚而深也,宜進參蘇飲,去棗,加杏仁、蔥白,以解表和中,則邪散而痰消矣。次日,客邪悉退,脈靜身涼,惟心部虛澀,乃思慮勞心,故虛煩不寐,易服歸脾湯,數帖而愈。

大司寇金蘭畦,冬月發熱惡寒,頭痛惡風,身痛腰疼,按脈浮緊數。乃陽衰氣弱,感受風寒,邪在足太陽經,即服桂麻各半湯以解肌表,有門下士(63)知醫者云:病者年逾六旬,豈可大劑發散?只用補中益氣湯足矣。又有議用參蘇飲者。余曰:此冬月傷寒如瘧狀,當及其在表而汗散之,使不至傳經入里,則病易已,否則恐有傳變深重之虞。伊家信以為然,違眾服之,越日寒熱俱退,惟嘔逆痰多,以二陳湯加生姜二帖,乃愈。后庚午嘉平(64),晚餐罷忽頭運神昏,惡心欲吐不出,夜半延治。診其脈,甚和緩,惟右關滑大,予思脈中無疾,何形氣困備若是?時房中列煤爐一,火盆二,薰(65)蒸之氣滿室,因悟必中煤炭毒無疑,即令扶病者坐于風涼處,用咸菜酸水灌之,以水蘿卜使食之,少頃即得大吐,吐后熟睡,次早其病如失。

大銀臺(66)秦荻江,傷寒第二日,頭痛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而喘,診脈浮緊。系風寒所傷,寒邪外束,正在太陽,宜用麻黃湯。伊戚云:年衰,恐麻黃猛烈,用荊、防、芎、蘇何如?予曰:冬令嚴寒,必須麻、桂發汗。若服荊、防,不但不得汗,即使得汗,必致傳經變證。遂以麻黃湯熱飲之,更于室內多籠火盆熏之,密覆厚被,半日即得透汗,次晨邪退神清。

制府(67)倭澤圃,自塞外回旗,感冒風邪,寒熱往來,胃脘脹痛,治已半月,無效。余視其舌苔黃厚,口干唇燥,肝脈弦數,脾部沉滑,由于真氣衰弱,內停飲食,外感風寒,邪氣客于少陽,宜用加味小柴胡湯和解之。服二劑,甚效。惟胸滿積滯痰盛,以原方加厚樸、青皮、白芥子,服數帖,諸證悉退。獨大便閉結不通,以濟川煎下燥糞少許,又加大黃、元明粉,服后大便欲下不下,煩躁,腹疼甚急,以手按腹則呻吟叫痛,方悟積滯已入廣腸,緣津少,難以傳送,即用蜜煎導法,少頃下黑糞長尺許,神氣昏亂,以獨參湯灌之而蘇,后以人參養榮湯、五福飲、六君子湯培補而安。

工部晁棨門,感冒寒邪,頭痛腰疼,惡寒無汗。服參蘇飲而鼻干目赤,發熱煩躁反盛,按脈浮大而長。此太陽陽明二經同受寒邪,證名合病,故邪氣甚也,急投葛根湯以發汗解肌。

王上舍(68),傷寒七日,四肢厥冷,惡寒昏亂。群醫皆曰:傷寒傳變陰證,即投回陽救急湯,方有生理。合家疑懼。余視其神迷不言,面赤唇裂,舌苔黑燥,大小便秘,脈皆沉伏,此傷寒失于汗解,以致上中二焦郁火蘊熱亢極,陽證似陰也。若投桂、附,陽熾即斃?!酢鯖鲭酢?,服后半日,果外寒除而內熱始著,再劑而神氣清,口能言。更以調胃承氣湯,下燥屎甚多,乃愈。

李屏山觀察,惡寒發熱,頭痛時作時止,腹疼糞溏,口渴而不喜冷飲。服解表之劑,無效。余曰:脈浮大無力,乃感受寒邪,元陽大虛,邪氣不能外達,正不勝邪之故(69)。即用大溫中飲,溫中自可散寒。第三日,乃郎來說老人懼服溫補,改延數醫,不曰三黃、白虎,則曰涼膈、竹葉石膏,今病勢日增,復乞決之。予云:脈雖如昨而面赤煩躁,已有傳變陰陽之象,用溫劑即愈,用涼劑必壞。適張臯聞太史至,卜之吉,遂服前方,蓋以厚被,即得戰汗而痊。夫病證百出之時,有是病即宜是藥,切勿膠執,使隨眾投以苦寒攻下重劑,幾速其危。

刺史師禹門,發熱頭疼,干嘔咳逆,小便不利,少腹滿,不能臥,按脈浮數大。此傷寒表邪不解,水停心下,則水寒相搏,水氣內潰,所傳不一而然,當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以外發汗、內行水,則表里之邪散矣。

柳,傷寒至六日,下利不止,煩躁懊img1,治無效。有慮其久瀉滑脫,當用香連丸,以固澀之藥煎湯送下。余視其舌苔黃燥,六脈沉數,按其臍則痛,此協熱自利,中有結糞也。即投小承氣湯兩劑,得燥糞數枚,諸證悉退。

孟用滋,患傷寒,發熱頭痛,口中不和,心煩躁亂,語言譫妄,腹滿身重。有醫云:表里俱有熱邪,宜以大柴胡湯下之。予曰:脈浮洪滑,此三陽合病,不可汗下,急用白虎湯以清肺胃之熱。主家信服,兩劑諸證大減,更加花粉、麥冬、竹葉,三帖霍然矣。

安,傷寒,狂言欲走,面赤目脹,口渴唇裂,大熱煩躁,診脈洪數大。系陽邪傳入胃府,熱結不解,因而發狂,是為熱邪已極。急投涼膈散以清膈上實熱,使腸胃宣通,則陽狂諸病自已。

范,四肢發斑,細如蚊跡,舌燥(70)胎黃,口渴唇焦,鼻如煙煤,脈浮大弦數。此傷寒當汗失汗,表邪不解,熱邪傳里,里實表虛,以致陽毒發斑也。亟用消斑青黛飲去人參,以解諸經郁熱之毒。幸色淡而隱,且胸腹無斑,尚易痊耳,遂連服兩劑,甚效。更以犀角地黃湯加黃芩、梔子、柴胡,通身即得大汗,熱邪頓解,調理乃安。

錢,身目俱黃,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按脈沉實有力。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而身無汗,故瘀熱在里,濕熱相搏,郁而為黃也。當用茵陳蒿湯分泄前后,則腹得利而黃自退。茵陳蒿三錢,大黃五錢,梔子三枚,水二鐘,煎一鐘,服。

朱,傷寒下后,心下痞鞕,按之則痛,診脈浮滑數。此痰熱塞胸,膈上結熱,病發于陽而反下之,故致小結胸也。即投小陷胸湯,以除痰去熱。黃連錢半,制半夏二錢,瓜蔞實三錢,水二鐘,煎八分,溫服。

皖撫康蘭臯(71)太夫人,八十有二,素稟強健,因感冒春寒,驟然形神昏亂,聲喚不眠,手足厥冷,惡寒頭疼。適余在省垣,診脈沉遲細,獨肺部無脈,以指□而探之,斜向左處一指許,按之似有若無。系高年氣血衰頹,感傷陰寒,幸邪未深入,尚在肌表,急進理陰煎加人參、柴胡以溫補陰分、托散寒邪,遲則恐有暴脫之虞。及服藥后,忽煩躁大熱,按肺脈已復,余脈變為浮數,中丞(72)甚憂。予曰:脈雖浮數而不洪,且兩尺有根,舌潤無胎,乃云騰致雨,陽回作汗之兆。但寒甚陽虛,以原方加熟附,溫中自能散寒,毋過慮也。服之半日,即得津津微汗,安睡一夜,明日脈緩神爽,食粥如常。

祥太史(73)夫人,懷妊四月,月前感冒寒邪,曾經表散,尚覺往來寒熱,心煩口苦,胸脅脹滿,腹痛,胎氣不安,診脈數弦滑。此妊娠傷寒,汗后余熱不解,邪氣傳入少陽,系半表半里之證也。宜用四物湯加柴胡、黃芩、瓜蔞、青皮,和解之中兼養營血,使邪熱退而胎自安。

保定宗明府述:小女年已十八,體素虛羸,前因食后煩熱脫衣,即憎寒發熱。諸醫皆作傷寒,治之兼旬,無效,且病勢日沉,似為所誤,特此遠迓(74),乞拯全之。予視其形瘦氣怯,呼吸促急,懶言手冷,脈息微細,乃陰虛感冒,誤用表散克伐,以致營衛虧損,真元耗散,子午不交,氣脫證也。急投貞元飲加人參、肉桂,速濟本元,尚可望痊。連進數服,甚效。惟中氣不足,脾胃虛寒,易以六味回陽飲,間用附子理中湯,病日減,飲食進,脈亦旺,后以峻補氣血之劑收功。

馬氏,懷孕五月,患頭痛項強,身熱惡寒。服解表之劑,反汗出無時,診脈浮而弱。系感冒風寒,因發散太過,致傷營衛,故表虛自汗也。用四物湯加桂枝、地骨皮,以解肌實表,則退熱止汗,而胎自安。

席存濂說:內人體素虛寒,前緣感冒,發熱頭痛,舌干煩躁,時索水飲而不納,服發散及涼解藥,均不應。余曰:神昏不語,額手俱冷,脈浮大無力,系經遲血滯,脾腎中虛,內陰寒而外假熱,非傷寒熱病也,速與附子理陰煎以溫補陰分。伊駭曰:證見煩熱,尚堪溫補耶?予云:溫可立生,寒涼攻下必斃。次日歡笑來云:昨懼溫補,另延某診,令服三黃石膏湯,與尊方大相霄壤,無所適從,遂將兩方卜之,忽風起將涼方飄去,即以溫方煎服,甫及半日,病減能言矣。余復視,其神蘇病退,六脈變為細弱,乃氣血虛寒,更以六味回陽飲,數帖而愈。

恩氏,患寒熱往來,腹脅脹痛,心煩喜嘔,脈弦滑數。此感傷風寒,失于解散,邪當傳里,值經水適來,則邪不入腑,乘虛而熱入血室,以致寒熱如瘧,發作無定時也。宜用小柴胡湯和其表里,則諸癥自已。

永氏,頭痛發熱,七日后身見紅點。眾皆以傷寒發斑,即用升麻犀角等湯,無效。余詢其頭目昏痛,項背拘急,紅點輕細而色淡,右寸浮數,此風熱上攻,表邪未解,客于肺經,郁而成疹,非陽明火毒斑證也。宜用消風散去人參,每服三錢,清茶調下。遂服四帖而痊。

傷寒諸劑

參蘇飲

人參 紫蘇 干葛 前胡 茯苓 陳皮 甘草 枳殼 半夏 桔梗 木香

加姜棗煎。本方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蘇飲。

歸脾湯

人參 白術 茯神 棗仁 龍眼肉 黃芪 當歸 遠志 木香 甘草

加姜棗煎。

麻黃湯

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

先煎麻黃數沸,去沫,內諸藥,煎熱服。

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生姜 甘草 大棗

本方合麻黃湯,名桂麻各半湯,治太陽癥如瘧狀,熱多寒少。

二陳湯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加姜煎。

小柴胡湯

柴胡 半夏 人參 甘草 黃芩 生姜 大棗

加枳殼、牡蠣,名加味小柴胡湯。

濟川煎 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補之劑也,最妙。

當歸 牛膝肉 蓯蓉 澤瀉 升麻 枳殼

水煎,食前服。

蜜煎導法

蜂蜜,用銅器微火熬,頻攪勿令焦,候凝如飴,捺(75)作挺子,頭銳如指,摻皂角末少許,乘熱納谷道中,用手抱住,欲大便時去之。加鹽少許亦可,鹽能潤燥軟堅。

五福飲 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 熟地 當歸 白術 炙甘草

本方加棗仁、遠志,名七福飲,治氣血俱虛而心脾為甚者。

葛根湯

葛根 麻黃 生姜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涼膈散《局方》

連翹 大黃 芒硝 甘草 梔子 黃芩 薄荷

加竹葉、生蜜,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 芒硝 甘草

少少溫服。

大溫中飲 凡患陽虛傷寒,及一切四時勞倦,寒疫陰暑之氣,身雖熾熱,時有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76)蓋,或喜熱湯,或兼嘔惡泄瀉,但六脈無力,肩背怯寒,邪氣不能外達等證,此元陽大虛,正不勝邪之候,若非峻補托散,則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溫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服后畏寒悉除,覺有燥熱,乃陽回作汗佳兆,不必疑畏。

熟地 冬白術 當歸 人參 柴胡 炙甘草 麻黃 肉桂 干姜

水煎,去浮沫,溫服。

小青龍湯

麻黃 桂枝 芍藥 甘草 細辛 干姜 半夏 五味子

小承氣湯

大黃 厚樸 枳實

白虎湯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石膏味淡難出,先煎數十沸,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

消斑青黛飲

青黛 黃連 犀角 石膏 知母 元參 梔子 生地黃 柴胡 人參 甘草

加姜棗煎,入苦酒醋也一匙,和服。

犀角地黃湯

生地黃 白芍 丹皮 犀角

理陰煎 此方通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惡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等證。又凡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發熱,或頭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雖渴而不喜冷飲,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悉是假熱之證,若用寒涼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湯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于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熟地 當歸 炙甘草 干姜

或加肉桂,水煎,熱服。

四物湯

當歸 生地黃 芍藥 川芎

貞元飲

熟地黃 炙甘草 當歸

水煎服。如兼嘔惡或惡寒者,加煨姜三五片。

消風散

荊芥 陳皮 厚樸 甘草 防風 羌活 藿香 僵蠶 蟬蛻 川芎 茯苓 人參

為末,茶湯調下。

人參養榮湯

六君子湯

六味回陽飲

理中湯俱見中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鸡市| 勐海县| 砚山县| 福建省| 竹溪县| 永胜县| 益阳市| 友谊县| 元阳县| 淮南市| 鄂托克前旗| 博爱县| 平乡县| 西青区| 桂东县| 阿勒泰市| 监利县| 麻江县| 深州市| 鹰潭市| 柏乡县| 延津县| 中宁县| 合水县| 曲周县| 右玉县| 保德县| 阿坝县| 金沙县| 江西省| 正定县| 新泰市| 襄垣县| 定西市| 黄山市| 灵寿县| 瓮安县| 长春市| 水富县| 长阳|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