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 風
宗室(1)相國(2)祿迪園,久任盛京(3),暑熱露體貪涼,冬令輒于火酒內加生姜汁,飲以御冬,遂常患遍體疼痛,嗣偶然遭涼及憂慮勞役,痼疾即發,發時壯熱大渴,面赤自汗,手足痛如刀刺,四肢必挨次疼到方止。余曰:脈浮弦數,緣寒暑不慎,過飲不節,風寒濕熱著于筋骨肢節,《內經》所謂行痹、痛痹也。隨進上中下通用痛風方,加減服之,乃愈。后伊病偶發,即用前方,余參用傷寒治法,邪在某經即以某經之藥為引,先治其標,次以利濕導滯、養血舒筋之藥收功,并為開藥酒方飲之,舊恙悉除矣。熟地八兩,枸杞四兩,沉香一錢,干桑椹、女貞子、五加皮各三兩,松節、黃菊花各一兩,上約每藥一斤,用高粱干燒酒十斤,以夏布袋盛,浸半月,不必煮,即可用矣。黃酒浸亦可。桂圓肉、荸薺隨宜加之。
明相國,昏迷不語,口眼歪斜,痰喘氣促,遺尿不禁,脈息堅大急疾。乃高年氣血敗竭,真元耗散,神魂失守之象。急用人參五錢,熟附三錢,煎湯,加姜汁灌之,以冀萬一。
大司寇(4)姜度香,述中風半年,手足不能運掉,且遍體皮膚瘙癢,暑熱露體,令人重抓為快,每日抓下皮膚甚多,形如麥麩而臭。凡祛風活血潤燥之藥,遍嘗不效。余曰:六脈不過浮遲而虛,此素受風濕,因氣衰血燥,乘虛而發,可服二味消風散。用薄荷、蟬蛻等分,為末,以當歸煎湯調下。后伊說服之無效。想久管刑曹(5),雖辦案無不留心從寬,然無心之錯恐不能免,今患此(6)孽病,唯有悔嘆而已。
王蘭圃少寇(7),自降郎官(8)后,胸多郁結,肝氣時發,卒然昏憒語澀,痰涎壅盛,手足不隨,診肝脈弦急,脾部沉滑。此火衰氣弱,脾虛不能運化,血虛不能營養筋骨,東垣所謂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當用六君子加熟附、姜汁、竹瀝,以溫中豁痰。
金筠莊中丞,自山西鐫級(9)入都,途間感寒,手足麻木,抵京,忽右半身作痛,口眼?斜,神志恍惚。余曰:脈弱遲細,由于真陰肝腎不足,火衰氣怯,憂思耗傷心脾,故致風邪乘虛中于血脈,當用大補元煎加桂、附峻補元陽,使精氣漸旺,從緩調養,尚可奏效。越旬,余復視,脈證俱劇。詢知另延醫者,云此中風之癥,切忌溫補,倘誤服人參、熟地,補滯經絡,恐難收功,乃與以追風化痰之屬,故困憊至此,惟有束手而已。
丘道長,卒然心神恍惚,不省人事,口不能言,四肢不收,痰涎壅塞,按脈浮弦數滑。系痰飲積熱,陰虛火旺,痰隨火涌,復招外風所致,當宗喻嘉言用竹瀝湯,消風清熱開痰,其神自安,此方可頻服也。
竹瀝 生葛汁 生姜汁各半酒杯
上三汁和勻,隔湯燉熱,陸續溫服。
瞿工部(10),右體麻木不仁,四肢不隨,語言蹇澀,氣急痰喘。余曰:上部浮遲而軟,足脈沉細,此年衰氣血虛損,陰虧于前,陽損于后,所謂氣虛則麻,血虛則木,麻木不已,而成偏枯痿廢也。即用參附湯二帖,易服六君子加桂、附、當歸,甚效。繼以十全大補湯并八味地黃丸加減調治,始愈。
農部陳琴山太翁(11),卒倒昏迷,口眼?斜,半身不遂,按(12)脈浮大滑疾。是元陽虧損,神機耗散,脾胃虛衰,痰生氣壅使然,當用六君子加附子、當歸、姜汁。惟老年得此中證,殊難見功耳。
溫工部,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語言蹇澀,舌強口干,忪悸恍惚,左寸脈浮洪。此心經有熱,水不制火,體虛腠疏,風邪乘襲,中于胞絡,兼中心也。宜用二陰煎加天竺黃、石菖蒲、薄荷、牛黃,以清心解熱、散風利痰,則諸癥自瘥。
景駕部(13),忽昏迷,口噤舌強,不能言語,痰壅氣急,診兩關浮滑弦勁。此緣食后觸怒,復感外邪,氣食相乘,壅滯中脘,胃氣不能運行,故有中氣厥逆之疾,古云中氣因怒而得者尤多是也,當先行吐法。即以砂仁、陳皮、生姜、炒鹽煎湯,以指探吐,吐出宿食數碗。隨與烏藥順氣散灌之,以先解表氣而兼順里氣,次日脈緩氣順,神蘇能言。更以溫經祛痰、調氣養營之劑,乃愈。
海廉訪(14),神昏痰盛,舌強言蹇,口角流涎,四肢不隨,診脈虛浮滑。乃心脾不足,風中經絡,痰涎乘虛閉其脈道而然,宜服滌痰湯,使痰消火降,則經通而舌柔矣。
雷觀察,昏冒不語,口眼?僻,四肢戰掉,身體強直無汗,脈沉遲細。此氣體虛弱,腠理不密,故寒邪乘虛而入,是寒毒所中,非中風也,當投附子麻黃湯,以溫經祛寒、益氣回陽治法。
麻黃 白術 人參 炙草 熟附 干姜
水煎,乘熱灌之。
贛州修太守(15),因年老無嗣,多病時憂,晚間乘涼,忽昏倒不語,口眼?斜,半身不遂,脈浮遲澀。由于憂思耗神,肝腎不足,血脈不周,風邪乘虛襲之而氣不勻也。即服順風勻氣散加當歸,以順氣活血,服之甚效。惟氣虛痰多,用六君子加石菖蒲、當歸、竹瀝、姜汁,服數帖,脈緩,神清能言。復以溫補氣血之品調治,始瘥。
曹江廬,署夔州郡篆(16),立秋日,忽中風昏憒,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掉,痰涎上壅。余曰:脈虛浮大,此緣軍務倥傯,憂慮勞傷心神,真氣先虛,營衛空疏,致外邪乘虛而入,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先宜用大秦艽湯搜風活血降火。服二劑,神蘇能言。易服六君子,加熟附、當歸、竹瀝、姜汁,頗效。予云:治已半月,客邪盡退,惟氣血虛極,且命火陽衰,非用人參、桂、附、熟地之類溫補元陽,難望速愈。奈渠(17)無親丁在署,有戚云:人參峻補熱藥,斷不可服。改延數醫,不云風,即云痰,無非攻克之藥,病日增,神日敗,不久而逝。余賓主最契(18),雖欲救之而不能專主,惜哉!
運同(19)楊米人太翁,中風昏憒,語言蹇澀,手足不遂。服疏風化痰之劑,無效。余曰:脈浮洪大,按之搏指,系老年命火陽衰,脾胃虛敗,氣血不周,至虛反有盛候也,宜用三生飲加人參,先治其急。遂服二帖,神氣稍蘇,而脈變細微,防有陰陽將脫之勢,亟服六味回陽飲,加五味子、肉桂,速救元陽,以冀回生,疊進數劑,甚效。后用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湯、大補元煎,重加參、附而愈。
大尹(20)顧蕉吟,因冒暑赴省,夜行遭涼,忽然昏倒,口?不能言,手足不能動。服祛風化痰之劑,無效。余曰:診上中兩部浮大而軟,尺脈遲細,乃肝腎虧損,陽衰氣血不周,風邪乘虛而中。茲客邪雖除,惟真陰失守,孤陽發越之象,亟投地黃飲子溫之,尚可望痊。遂連服數帖,甚效。仍以前方按證加減,服至半月,神志漸清,病減思食。惟嘴?語澀,用酒煎桂枝,軟布浸搨,以鱔(21)魚血涂口,龜尿點舌,一月后諸證悉退。第舌微強,言微澀,事多遺忘,右手足軟短而拘,再用氣血并補之藥,加茯神、菖蒲、遠志以開竅清心,威靈仙、桑枝、續斷以舒筋活絡,隨證調治。四月后用右歸丸加紫河車、虎脛骨、人參、遠志、茯神,服數料,起居辦公如常。
明府(22)吳瑞峰,口?言蹇,手足不隨,肌體瘦弱,腰膝冷痛無力。按左關弦急,尺部沉細,乃肝腎虛損,風濕內攻,氣虛則寒濕之邪湊之,血虛則不能營養筋骨,經曰風寒濕三氣雜合而為痹也,宜服獨活寄生湯以補正驅邪,則諸證可退。
甘道長,述前患左體偏枯,口眼?斜,手指麻木,肢緩骨痛。醫以中風及溫補之劑,不效反增,徹夜不寐,神志恍惚,事多遺忘。余曰:心脈小而堅急,兩關弦滑,尺部沉細,由于真陰氣血俱虛,不能滋養百骸,分務操勞,心神虛耗,皆屬內傷,精血頹敗使然,非外中風邪也,當宗喻嘉言用二丹丸,原文治風邪健忘,和血養神定志,內安心神,外華腠理,服之得睡,自效。
方酉堂方伯(23),風熱心煩,四肢酸麻,脾胃熱壅,飲食不下,痰涎上逆,診脈弱弦數。乃真臟內虛,肝火上沖,升騰不息。經曰風淫于內,治以甘寒(24),昔人謂風從火出,河間謂熱甚生風(25)是也,當用千金地黃湯,蓋風行必燥,按古人治風必用潤藥,乃真訣也,今人反以剛燥辛熱之品治之,是益其疾矣。
嘉慶丙子年,余得薦舉并卓異赴部,重九抵京。給諫(26)趙蕓浦枉顧話舊,兼邀既望日(27)同人賞菊。乃渠望日赴銀庫監兌,驟然中風昏撲。余聞信即往,視其口開眼合,手撒遺尿,汗出如珠,診六脈似有若無,如蝦游水中忽一躍。此絕證既見,決無生理,勉用參附姜湯,藥(28)不入口,越日而逝。與伊久離,只能一□(29),竟成永別,足征人生離合飲酌,皆有定數,非可強也,□□嗟嘆。
尚書(30)茹古香,嘉慶丙子秋間,緣風虛多□,□(31)昏,□□□(32),言語蹇澀,四肢麻木不隨,時欲悲泣,診脈滑大而軟。此脾肺氣虛,風在經絡,宜進六君子加秦艽、防風、天麻。服四劑,稍效。仍以六君子加當歸、石菖蒲、竹瀝、姜汁,倍用人參,證減過半。兼與八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月余而安。
董小池,肩膊酸痛,臂指麻木,腰膝冷疼,足軟無力,按脈(33)沉遲細。系老年氣體衰頹,真元耗散,風寒濕邪乘虛侵于肢節所致,當服獨活寄生湯,預為調補,否則防有中風之虞。外用椒艾藥囊,加祛風行氣藥,裹足套膊捏手以治之。
艾葉揉絨代絮,半斤 川椒一斤 草烏二兩 蠶砂一兩 羌活 獨活 荊芥 防風 桂枝 川芎 姜黃 天麻 烏藥 白芷 秦艽 蒼術 香附 木瓜 海桐皮 蛇床子 豨薟草各一兩
上共為粗末,用布袱鋪如綿褥,裹足底及膝脛,即用(34)火踏,下加微火烘,踏于上,使椒艾藥氣得行于手足(35),自然寒濕風毒諸氣皆得消散,立能止痛,或夜臥包(36)之,達旦去之。如膊腕臂痛麻木,用紅布做夾套一個,以艾絨作綿絮,將藥末撒勻盛之,烤極熱,套患處過宿,冷則輪流換熱。如手指麻痛,亦以布做小袋數個,分盛烤熱,頻換頻捏,自效。
亦以布做小袋數個,分盛烤熱,頻換頻捏,自效。相國彭文勤公夫人,中風,神昏不語,牙關緊急,氣促痰喘,筋脈拘攣,六脈浮大躁疾,有表無里。此年邁氣血敗竭,孤陽將脫之象,急用參附湯灌之,以盡人事而已。
大京兆閻墨園太夫人,年逾八旬,冬至日猝倒昏沉,口?語澀,汗出如珠,右半身不遂。眾皆以高年中風,脈證已見敗象,束手無方。余曰:六脈似有若無,緣年紀衰敗,氣血將離,厥逆氣脫之候,而非真中風也。所幸尺脈重按有根。《難經》曰: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即宜重用參、附峻補元陽。遂用人參五錢,熟附三錢,煎湯,加姜汁,頻頻灌下,次晨脈稍復,汗亦減。仍煎人參七錢,熟附、當歸、白術、炮姜各四錢,連進五日,神清能言,身稍能動。嗣以附子理中湯、六君子、大補元煎調養,三月而安。
祝京卿云:老母月前中風,神昏語澀,痰涎壅塞,治總無效。余曰:寸關脈虛浮滑,尺部細微,此命火陽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痰生氣壅,是虛中而實,非中虛(37)也。即用人參三錢,熟附二錢,煎濃,加生姜汁灌之,次(38)日形氣略蘇。復進前方,痰減能言,更用六君子,加熟附、姜汁、竹瀝及附子理中湯,乃痊。
太仆卿施鐵如夫人,左體偏枯,四肢拘急,煩熱不寐,大便燥結,脈虛弦數。乃營衛虧損,不能滋養百骸,肝血虛少,則燥氣乘之,而木從金化,風必隨之,故偏廢筋急津短煩躁之證生焉,當用加味三陰煎。服一月甚效,后定此丸方,調攝半年,乃愈。
制首烏四兩 當歸 芍藥 丹參各二兩 威靈仙 牛膝 黑胡麻 五加皮 黃甘菊各兩半 枸杞 阿膠各二兩
上為末,用桑枝、石斛、玉竹各四兩共熬膏,杵為丸。
周比部(39)太夫人,年逾八十,冬至之際,卒然昏憒不語,手足不遂,寒戰汗泄。余曰:脈息細微,此高年營衛敗竭,真氣元陽虛脫之象。年紀脈證俱逆,法在難治,如服四味回陽飲,煎濃,徐徐灌下,或冀萬一。遂服兩劑,神氣脈象似有生機。更用六味回陽飲,汗收能言,神清脈旺。仍以原方加白術、肉桂,連服數帖,四肢身體稍能動。易服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大補元煎,相間服之,調理百日而瘥。
觀察張尊五太夫人,卒然暈倒,口?語澀,昏冒痰盛,右手麻木不仁,足軟不能行。俱作中風治之,不效。余診兩關弦滑,尺脈遲細,此肝虛血燥,不能養筋,脾濕陰(40)衰,痰生氣壅,以致氣血不周,肝脾虛損,乃類乎中風,非真中風也,宜用六君子加歸、芍、熟附、姜汁、竹瀝。連服數帖,甚效,繼以溫補氣血之劑調養而愈。
中風諸劑
上中下通用痛風方丹溪 痛風有寒有濕有熱有血之不同,此治痛風之通劑也。
黃柏 蒼術 南星 神曲 川芎 桃仁 龍膽草下行 防己下行 白芷 羌活 威靈仙上下行 桂枝橫行 紅花
或面糊為丸。
二味消風散 治皮膚搔癢不能忍。
蘇薄荷葉 蟬蛻
為末,食遠溫酒調下。
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
大補元煎 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證。此回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參 山藥 熟地 杜仲 當歸 山茱萸 枸杞 炙甘草
水煎,食遠溫服。
參附湯 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呃逆自利,臍腹疼痛,手足厥冷,嘔惡不食,自汗盜汗,氣短頭運等證。
人參 附子
用須參倍于附,或等分,不拘五錢或一兩,酌宜用姜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治諸虛勞傷,飲食不進,久病尪羸,潮熱背痛,夢遺腳軟,喘嗽煩悶。
人參 白術 茯苓 炙草 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黃芪 肉桂
水二鐘,加姜、棗煎。
六味地黃湯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本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八味丸(41);本方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八味丸;本方加肉桂,名七(42)味地黃丸;本方加五味,名都氣丸;本方加五味、麥冬,名八仙長壽丸。
二陰煎 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宜此服之。
生地 麥冬 棗仁 生甘草 元參 黃連 茯苓 木通
水二鐘,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如痰盛熱甚者,加九制膽星一錢,或花粉一錢五分。
烏藥順氣散嚴用和 治中風,遍身頑麻,骨節疼痛,步履艱難,語言蹇澀,口眼?斜,喉中氣急有痰。
烏藥 橘紅 麻黃去節 川芎 白芷 桔梗(43) 枳殼 僵蠶去嘴絲,炒 炮姜 炙甘草
加姜棗煎。
滌痰湯
半夏 膽星 橘紅 枳實 茯苓 人參 菖蒲 竹茹 甘草
加姜煎。
順氣勻氣散 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
白術 烏藥 人參 天麻 白芷 蘇葉 木瓜 青皮 甘草 沉香
加姜煎。
大秦艽湯 治中風,手足不能運掉,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秦艽 石膏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 熟地 白術 茯苓 炙甘草 黃芩 防風 羌活 白芷 獨活 細辛
每服一兩。
三生飲 治中風,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蹇澀等癥。
生南星一兩 生附子去皮 生川烏去皮,各(44)五錢 木香二錢
每服一兩,加人參一兩,煎。
六味回陽飲 治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 制附子 炮干姜 熟地 炙甘草 當歸身
水二鐘,武火煎八分,溫服。
地黃飲子 治中風,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少陰氣厥不至,名曰風痱。
熟地黃 巴戟 山茱萸 附子 肉蓯蓉 官桂 石菖蒲 石斛 茯苓 遠志 五味子 麥冬
等分,每服五錢,入薄荷少許,姜棗煎服。
右歸丸 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此方主之。
熟地八兩 山藥炒,四兩 山茱萸三兩,微炒(45) 枸杞四兩,炒(46) 鹿角膠炒珠,四兩 菟絲子制,四兩 杜仲姜制,四兩(47) 當歸炒,三兩(48)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 制附子自三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上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錢,以滾水或淡鹽湯送下(49)。
獨活寄生湯 治肝腎虛熱,風濕內攻,腰膝(50)作疼,冷痹(51)無力,屈伸不便。
獨活 桑寄生 秦艽 防風 細辛 當歸 芍藥 川芎 熟地 杜仲 牛膝 人參 茯苓 甘草 桂心
理中湯
白術 人參 干姜 甘草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三陰煎 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病,故曰三陰。
當歸 熟地 炙甘草 芍藥 棗仁 人參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服。
四味回陽飲 治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 制附子 炙甘草 炮干姜
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 薛立齋曰:氣血兩虛而變現諸證,莫能名狀,勿論其病,勿論其脈,但用此湯,諸證悉退(52)。
人參 白術 黃芪 甘草 陳皮 桂心 當歸 熟地 五味子 茯苓 遠志 白芍
加姜棗煎。
二丹丸
丹參兩半 丹砂五錢 天冬去心(53) 熟地黃各一兩半(54) 麥冬 茯神 甘草(55) 人參(56) 遠志 石菖蒲各五錢(57)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食前服。喻氏(58)曰:按中風證,心神一虛,百骸無主,風邪擾亂,莫繇(59)驅逐使出,此方安神,益虛養血,清熱息風,服之安睡,功見一斑矣。相傳用愈風湯吞下,殊失立方之意(60)。
千金地黃湯
生地黃汁 枸杞子汁各二升半 生姜汁 真酥各半升 荊瀝 竹瀝各二升 天門冬 人參各四兩 茯苓三兩 大黃 梔子各二兩
上十一味,以后五味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成膏,內末藥,調服方寸匙,再漸加服,以利為度。喻嘉言曰:按此方補虛,清熱潤燥,滌痰除風,開通瘀壅,美善俱備,誠足貴也(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