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因時養生

(十一)春季發陳,養生之道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釋義】

春三月:指代春季,即中國農歷正月、二月、三月的三個月,按節氣則指自立春日始,至立夏前一日止的三個月。

發陳:“發”,發芽的意思,有生發、發散的含義,是指氣的趨勢往上、往外走。“陳”,敷陳、布陳,就是陳現出來的意思。唐代醫家王冰注釋說:“春陽上升,氣潛發散,生育庶物,陳其姿容,故曰發陳也。”春季自然界陽氣生發,萬物因此復蘇,天地間煥然一新,萬物的姿容得以陳現,此謂“發陳”,即春季的氣象特征為“發陳”。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榮”,指草木茂盛。是說春季自然界陽氣漸旺,氣溫轉暖,天地間一切生物皆稟此陽氣而萌生,萬物生機盎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本條原文是說,春季是自然界陽氣生發之時,天人相應,春季亦是人體陽氣生發之時,按中醫五行學說的理論,春季與肝臟均屬“木”行,木主生發,故春季也是人體肝臟功能調暢之際。因此,春季養生即應保養此“生發”之氣。從生活起居養生來說,春季宜早臥早起,起床后,不要忙于束結頭發,整肅衣冠,而要披散著頭發,寬衣廣袖地著裝,從容自在地在庭院中散散步。如此才能“以使志生”,使自己的精神情志開始生發,宣發舒暢,這既有利于肝氣調暢,使精神情志舒暢,亦有利于人體氣血由內向外疏泄,促進春天人們生長發育與身體健康的需求。另外,從工作、學習來說,也利于人們思路的開啟。就精神情志養生而言,春季人們要順應天地生發之氣而養生,不可違逆草木生發之機而濫行殺伐,要多施予而少斂奪,多獎勵而少懲罰,向大自然和他人施以愛心。

養生指導

本條原文包括其后的夏季、秋季和冬季養生方法合稱“四時養生”,屬“因時養生”的重要內容,是《內經》“天人相應,整體調攝”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

根據《內經》養生的理論,春季養生宜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進行:

1.情志養生

首先,精神愉悅,促肝生發 《內經》要求“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即在春季要適應春生之氣調攝精神情志,保持愉悅、舒暢的情緒,避免惱怒等不良情志,少有刑罰之念,學會給予,即使別人有錯,也不應該在春天立刻“算賬”,促進人們肝氣的生發、調暢。

其次,戶外活動,陶冶性情 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鳥語花香,自然界一派生發之氣,此時人們應多在戶外活動,踏青賞景,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春陽生發協調一致。切忌獨居、默坐,免生郁結之氣,妨礙肝氣的舒發。另外,春季踏青賞景也可抒發人們冬季郁結的情志。如元代養生家丘處機《攝生消息論》提出:“春日融和,當眺園林亭閣,虛敞之處,用捋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以生抑郁。”

2.起居養生

首先,早臥早起,預防春困 “春眠不覺曉”,許多人在春天,感到覺總也睡不夠,白天也時常昏昏欲睡、精神不振,這種現象叫“春困”。改善“春困”,一要保證睡眠:早臥早起,晚上早點睡覺,早上比起冬天來說要早點起床,每天保證6~8小時的睡眠,養精蓄銳,以適應春天活動較多的需要。二要運動鍛煉:積極參加運動鍛煉和戶外活動,中醫講“動則生陽”,運動鍛煉,可使陽氣旺盛,氣血運行流暢,精神飽滿,有效改善“春困”。三要注意飲食:適當增加營養,給人體提供活動增多的給養,可多吃一些富含優質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魚蝦、豆制品、奶制品等即為最佳食物。同時適度食“辛”,如韭菜、洋蔥、香椿等辛香蔬菜,可使肝氣生發,改善“春困”不適。

其次,防風御寒,預防疾病 由于冬季人們大多都在室內度過,在春季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即會下降,難以抵擋初春忽冷忽熱的多變氣候,加上春季毛孔腠理初開,易于感受病邪。《內經》講春天“發陳”,也指多年的舊病到春天會復發。因此,春天是很多疾病暴發的季節。春季養生應特別重視“春捂”,防風御寒,預防疾病。如民間就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養生箴言,清代養生家曹庭棟《老老恒言》也說:“春凍未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早春從棉衣換到毛衣或者夾衣不要匆忙,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隨熱隨減,一件一件地減。此外,被褥也不應該馬上減薄,以符合“春捂”的養生之道。

3.飲食養生

首先,減酸增甘,不可大補 因為春季、肝臟均屬五行的“木”行,同氣相求,春季肝氣常常偏旺,肝臟強盛會傷害屬“土”的脾臟,為了避免肝木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所以應減少助肝的酸味食物而增加補脾的甘味食物。如谷米、紅薯、土豆、山藥、雞蛋、鴨蛋、雞肉、鴨肉、牛肉、瘦豬肉、鮮魚、花生、芝麻、紅棗、栗子、蜂蜜,胡蘿卜、菜花、大白菜、蘑菇等均為春季適宜的甘味食物。而像西紅柿、橙子、山楂、檸檬、石榴、橄欖等酸性食物,在春季食用時則要適可而止。

春主生發,不宜大補,尤其是不可多用大辛大熱如參類、鹿茸、附子等益氣助陽的補藥,少飲高度數白酒、少食羊肉,以免助陽生熱生火。同時,春季也不可過早貪吃冷飲等寒涼食品,以免傷胃損陽而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

其次,多吃蔬菜,慎食發物 春季尤其是初春要多吃有生發作用的蔬菜,如香椿、薺菜、芹菜等辛香發散,或春筍、姜芽、豆芽、豆苗等“種生”芽菜。“蔬”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面是個疏通的疏,說明其為植物,有疏通的功效。因此,春季在飲食上強調多吃一些有疏通、生發作用的蔬菜,就是為了促進肝氣生發而有助于氣血向外走,氣血旺盛則臟腑功能強健。

春季“發陳”,萬物復蘇,一般宿疾如高血壓病、哮喘病、皮膚病及過敏性疾病等容易在此時復發。所以在春季,應慎食發物。發物,指具有刺激性或含有異體蛋白,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的食物。一般認為,羊肉、公雞與韭菜、香菜、茴香、大蔥、生姜、白酒等味辛性熱之物,以及雞肉、蛋類、豬頭肉、魚、蝦、蟹等對人體而言為異體蛋白的食物均屬發物,均需謹慎食用。

4.運動養生——春季宜動,促陽生發

中醫整體觀念認為,春季與人體肝臟相應,肝藏血、主筋,與人體運動有密切關系。春天自然界和人體都是陽氣剛剛生發,一般叫“少陽”,就是陽氣已經生發卻還沒有旺盛,而陽是主動的,因此春季宜于運動,但應該是適度運動。通過運動鍛煉,使體內的陽氣慢慢抒發出來,以發揮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增進健康的養生目的。春季適度運動,有助人體陽氣的生發,改善機體新陳代謝,調和氣血,增強血液循環和心肺功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提高思維能力,并使下肢力量增強,筋骨更加靈活。

春季適宜做一些節奏和緩的運動,具體可根據個人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如散步、慢跑、放風箏、打太極拳、春游踏青以及不太劇烈的球類運動等,將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天人合一,修身養性,強健身體。如本篇所謂“夜臥早起,廣步于庭”即是。清代醫家石成金也說:“三春月乃萬物發生之時,頻宜步行,以和四肢,不可郁郁久坐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安市| 板桥市| 鹤峰县| 东阳市| 都江堰市| 葫芦岛市| 靖安县| 澄迈县| 广河县| 陇西县| 车险| 香港| 敖汉旗| 梧州市| 布拖县| 上犹县| 金坛市| 星子县| 嘉定区| 济宁市| 沅陵县| 咸宁市| 通辽市| 格尔木市| 长沙县| 伊宁市| 红安县| 得荣县| 黄骅市| 平原县| 亳州市| 西峡县| 衡南县| 澎湖县| 常德市| 盱眙县| 安岳县| 城市| 清涧县| 新巴尔虎右旗| 舒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