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黃帝內經(jīng)養(yǎng)生智慧解密作者名: 鄧沂編著本章字數(shù): 3888字更新時間: 2019-12-20 20:22:12
(十)陰陽和平,是謂至治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靈樞·通天》)
【釋義】
婉然從物:“婉然”,和順的樣子。“婉然從物”,是說善于順從和適應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
譚而不治:“譚”,即“談”。“譚而不治”,是指善于使用說服的方法以德感人、以理服人,而不是使用壓服的手段以勢壓人、以統(tǒng)治人。
至治:“至”,極的意思。“治”,理也,治理、管理的意思。“至治”,即極好的治理、管理方法。
《靈樞·通天》指出“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也就是說陰陽和平類型的人,體內陰陽調和,既無陰陽之氣的過盛,亦無陰陽之氣的過衰,而是氣血經(jīng)絡、五臟六腑和調,陰陽無所偏頗,因此成為陰陽和平的人。
本條原文是說,因為“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所以他們居處生活安靜,怡然自得,心中坦蕩無私,無所畏懼,清心寡欲恬惔,無多欣喜,善于順從和適應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遇到利益從不與他人爭執(zhí),善于適應形勢變化,地位雖高卻很謙虛,常用說服的方法以理服人,從不采用壓服的手段以統(tǒng)治人,具有非常好的調理身體、管理健康的才能。
養(yǎng)生指導
本條原文講的是陰陽和平體質的心理特征,本篇同時還介紹了陰陽和平等體質類型的生理特征、行為特征及其調治反應。認真研讀,實際其中還蘊含著《內經(jīng)》養(yǎng)生保健的“中和”原則。
以下介紹中醫(yī)體質的基本知識與《內經(jīng)》養(yǎng)生的中和原則:
1.中醫(yī)體質的基本知識
下面介紹體質的概念、形成及其類型:
首先,體質的概念 體質,是指人體稟賦于先天,受后天多種因素影響,在其生長發(fā)育和衰老過程中,所形成的形態(tài)上和生理、心理上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體質往往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所產(chǎn)生病變類型的傾向性。
體質調養(yǎng),是根據(jù)不同的偏頗體質,采用適當?shù)酿B(yǎng)生保健方法,以糾正其體質之偏,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調養(yǎng)方法。
其次,體質的形成 體質形成的機理是極其復雜的,其是先天、后天以及機體內外環(huán)境多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是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即“稟賦”,是指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里的發(fā)育營養(yǎng)狀況。父母的體質強弱、體型肥瘦以及性格類型可以通過精血而遺傳給后代,使后代亦可出現(xiàn)相類似的體型、性格和不同的生理特性。另外,胎兒的發(fā)育營養(yǎng)狀況,對體質特點的形成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體始于父母,體質是從先天稟賦而來,所以父母的體質特征往往能對后代產(chǎn)生一定影響。
二是后天因素:主要包括性別、年齡、精神、營養(yǎng)等方面,其既可影響體質強弱變化,亦可改變體質類型。
性別因素:一般認為男子以精、腎臟為重,女子以血、肝臟為主;男子多剛悍、果敢,女子多柔弱、細膩;女子有經(jīng)、帶、胎、產(chǎn)的特點,男子有精氣易泄、易虧的實際。因此男子多腎虛、精虧,多陽熱實證;女子多肝血不足,多情志疾病與陰寒虛證。
年齡因素:因為人體的結構、機能和代謝是隨著年齡而發(fā)生改變,所以體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變化。如《靈樞·天年》指出:“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fā)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jīng)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精神因素:《素問·疏五過論》記載:“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說明強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損傷人的機體結構,使健康體質的基礎發(fā)生動搖。
飲食營養(yǎng):《素問·平人氣象論》指出“人以水谷為本”,說明體質不僅與先天稟賦有關,而且依賴于后天水谷的滋養(yǎng),水谷是人體不斷生長發(fā)育的物質基礎。但營養(yǎng)不足或營養(yǎng)不當,則會引起體質虛衰或體質偏頗。
三是環(huán)境因素:自然地理環(huán)境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對體質的形成和變化都有密切關系,其中以自然地理環(huán)境因素對體質的影響較大,清代醫(yī)家徐大椿《醫(yī)學源流論》說:“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故其氣體隨地不同。西北之人氣深而厚……東南之人,氣浮而薄。”說明生活在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下,由于受著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區(qū)人的體質。由于外界環(huán)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控制著各地區(qū)人類的發(fā)育,形成了人類明顯的地區(qū)性體質差異。
第三,體質的類型 中醫(yī)學對人體體質所做的分類,在《內經(jīng)》時代,主要有陰陽五行分類、陰陽太少分類、稟性勇怯分類和體型肥瘦分類等。目前,大家基本認同、公認的是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09年發(fā)布的《中醫(y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其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九個類型。
以下為上文第(六)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介紹的氣虛質、陽虛質、血瘀質之外的其他六種體質的辨識:
一是平和質的辨識:即健康派,屬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tài)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以及平素患病較少、對外界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強等為主要特征。
二是陰虛質的辨識:即缺水派,屬陰液虧少。以身體偏瘦、口燥咽干、喜食冷飲、大便干燥、手足心熱,以及易患虛勞、不寐、咽痛、便秘等病,耐冬不耐夏等為主要特征。
三是痰濕質的辨識:即肥胖派,屬痰濕偏盛、內停。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面部皮膚油脂較多,胸悶痰多、精神萎靡、口黏或口甜,以及易患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等病,對梅雨季節(jié)及濕重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等為主要特征。
四是濕熱質的辨識:即痘痘派,屬濕熱內蘊、化熱。以身體偏瘦、面垢油光、身重困倦、口苦口干、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以及易生痤瘡痘痘、泌尿系感染,男性易得陰囊潮濕,女性易得帶下增多,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huán)境較難適應等為主要特征。
五是氣郁質的辨識:即郁悶派,屬氣行不暢或氣行郁阻。以精神抑郁、性格內向、敏感多慮、煩悶不樂,以及易患身心疾病如潰瘍病、高血壓病、神經(jīng)官能癥等病,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等為主要特征。
六是特稟質的辨識:即過敏派,屬先天失常。以易患過敏反應如哮喘、鼻炎、紫癜、蕁麻疹,以及遺傳性疾病、胎傳性疾病,對外界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等為主要特征。
2.《內經(jīng)》養(yǎng)生的中和原則
首先,中和養(yǎng)生原則的概念 中和養(yǎng)生原則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是《內經(jīng)》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中庸屬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由孔子提出,其核心理念為執(zhí)中、適中、中和、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權以用中,其中以平衡為關鍵,亦即“中和”。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 謂之和。”朱熹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可見,中庸思想、中和養(yǎng)生原則的實質是“執(zhí)兩用中”,亦即凡事宜追求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和狀態(tài)。
《內經(jīng)》作為中醫(yī)學經(jīng)典著作之一,較早提出了中和養(yǎng)生學說,其核心即為防病勝于治病,養(yǎng)生是為了更好地預防疾病。《內經(jīng)》養(yǎng)生理論中強調“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的中和養(yǎng)生之道,提出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動靜結合”的中和養(yǎng)生原則,是儒家“中庸”思想在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及臨床實踐中的最佳體現(xiàn)。
其次,中和養(yǎng)生原則的舉例
一是精神養(yǎng)生的中和原則:《靈樞·本臟》說: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強調的是精神情志和調,就會精神集中,思維敏捷,魂魄正常活動而不散亂,沒有懊悔、憤怒等過度的情緒改變,由此人體的氣血就會平和,五臟的功能也就正常,所以可免受邪氣的侵襲。《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素問·疏五過論》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強調的則是情志太過,失去中和,可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因此即會危害健康,身體虛衰進而危害生命。
二是飲食養(yǎng)生的中和原則:《內經(jīng)》的飲食養(yǎng)生,無不體現(xiàn)著中和之道。《素問·上古天真論》的“食飲有節(jié)”,即要求人們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規(guī)律飲食,不暴飲暴食。《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就是飲食不能太過,不然就會傷害臟腑,損傷正氣,損害健康。《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即五臟),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shù)廊绶ǎL有天命。”
三是運動養(yǎng)生的中和原則:《內經(jīng)》主張生命在于運動,動以養(yǎng)形,靜以養(yǎng)神,動靜結合,形神共養(yǎng),才能達到《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的養(yǎng)生目的。但動應有度,動應有節(jié),這個度就是“中和”。《素問·上古天真論》的“形勞而不倦”“不妄作勞”,是說適度勞作或適度運動,可使人體氣機通暢,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旺盛,有利于人體健康,達到健康長壽的養(yǎng)生目的。《素問·舉痛論》說:“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素問·宣明五氣》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又是說過勞則會耗損人體的氣血、皮肉筋骨、五臟六腑,出現(xiàn)勞傷病證,影響健康,禍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