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院校學科建設探析
- 鄭玉玲主編
- 1343字
- 2019-12-20 14:31:39
(一)按學科知識體系分類
1.國際標準學科分類體系
國際標準學科分類是根據學科研究對象的客觀的、本質的屬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間的相關聯系,兼顧學科研究方法、派生來源、研究目的等因素,劃分出學科不同的從屬關系和并列次序,組成一個有序的學科分類體系。
該分類體系下最權威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7年修訂的專為國際教育統計所使用的標準分類法,即“國際教育標準分類”(UNESCO Internationa l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簡稱ISCED97);其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4年發布的《科學技術統計工作手冊》(UNESCO Manual for Statistics 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簡稱MSSTA84),為國際科技統計工作設定了共同遵循的統一標準和規范;此外,還有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司采用的學科體系(Joint Academic Coding System,簡稱JACS3.0)、美國教育部的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制定的學科分類(The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簡稱CIP2010)、俄羅斯聯邦教育部發布的最新學科專業、德國聯邦統計局發布的學科目錄、日本各類大學的學科專業、韓國學科體系等。
我國制定的標準學科分類體系主要有兩個,一是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簡稱《學科分類與代碼》,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于學科分類的國家標準,最新版本(第二版)為GB/T 13745-2009。共設5個門類、62個一級學科、748個二級學科、近6000個三級學科。二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該目錄是在原《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7年頒布)》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布)》的基礎上,經過專家反復論證后編制的。該目錄分為13個學科門類和110個一級學科,是國家進行學位授權審核與學科管理、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依據,適用于碩士、博士的學位授予、招生和培養,并用于學科建設和教育統計分類等工作。
一、二、三級學科概念:所謂一級學科,是根據科學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需要劃分的學科分類體系,是具有共同理論基礎或研究領域相對一致的學科集合。二級、三級學科是根據研究對象、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在一級學科內劃分的若干既相關又相對獨立的學科、專業,其中二級學科是構成一級學科的基本單元。三級學科則是根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或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對二級學科進行的進一步分化。
2.各國實用信息資源學科分類體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一種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學科分類體系——實用信息資源學科分類體系得到了迅速發展。這種分類體系以互聯網為基礎,不求全,只求專,關注的大都是人文、史地、健康等與大眾密切相關的學科類別,與國際標準學科分類體系那種系統、完備的學科分類相比,顯得更加靈活多變,突出實用功能。如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的ISI Web of Science信息檢索平臺,含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Index,簡稱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簡稱A&HCI);中文知識門戶網站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大英百科全書網絡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簡稱EB);《中國大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等。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實用信息資源學科分類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表現在信息量偏小,專業性和實用性不強,權威性尚待提升。(見表1)
表1 我國部分實用信息資源學科大類
注:摘自張文錫,王保紅.科學學科分類體系實證研究[J]晉圖學刊,201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