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現(xiàn)代高等教育

中國在清末引進西學和西方教育,雖有富國強兵的急切動機,以發(fā)展實科教育為主,但在大學的建設上仍基本保持了西方大學的面貌。1898年,我國近代最完備的國立大學——京師大學堂成立。其以培養(yǎng)“通經濟變之才”為宗旨,在學科設置上,采取“中西并重,觀其會通”的方針,拓展內涵,設普通學科和專門學科。普通學科包括經學、理學、中外掌故、諸子學、初級算學、初級格致學、初級政治學、初級地理學、文學、體操學等,專門學科包括高等算學、高等格致學、高等政治學(含法律學)、高等地理學(含測繪學)、農學、礦學、工程學、商學、兵學、衛(wèi)生學(含醫(yī)學)等十種學科。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學制為藍本擬訂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公布。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正式施行的學制,該學制規(guī)定學堂的立學宗旨是“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文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于純正,而后以西學瀹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才,各適實用”。其規(guī)定了各級各類學堂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yè)年限及相互銜接和關系。科舉制從此廢除,全國范圍內開始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新學制將學校分為“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和“大學堂”等幾個等級。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蔡元培時任教育總長,1912年其主持起草的《大學令》廢除經科,規(guī)定“大學分文、理、法、商、醫(yī)、農、工等七科”,各科再分若干門。同時規(guī)定,“大學以文理二科為主。須合于下列各款之一,方得名為大學:①文理二科并設者;②文科兼法商二科者;③理科兼醫(yī)農工三科,或二科或一科者。”1913年頒布的《大學規(guī)程》詳細規(guī)定了各學科下屬各學門,如文科下設哲學、文學、歷史學、地理學;理科下設數(shù)學、星學(天文學)、理論物理學、實驗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礦物學九個學門;法科分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三學門;商科分銀行學、保險學、外國貿易學、領事學、稅關倉庫學、交通學;醫(yī)科分醫(yī)學、藥學;農科分農學、農藝化學、林學、獸醫(yī)學;工科分土木學、機械工學、船用機關學、造船學、造兵學、電氣工學、建筑學、應用化學、火藥學、采礦學和冶金學。

大學的辦學宗旨在這一階段開始得以明確,“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碩學宏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徹底摒棄了封建教育的宗旨,引入了西方教育的學科設置和教學方法。1929年頒布的《大學規(guī)程》《大學組織法》規(guī)定,大學分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yī)各學院,“凡具備三學院以上者,始得稱為大學”,“不合上項條件者為獨立學院,得分兩科”。

蔡元培對大學所做的界說具有代表性:“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而高深學問則以柏林大學所倡導的“純粹科學”為首,即以文、理為主的基礎研究。“大學并不是贖賣畢業(yè)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在這些表述中,大學是與三個概念緊密相連的:綜合性、學術性和人文性。可見,注重文理,強調綜合是中國近代大學發(fā)端之初學科模式的主要特征,這一時代主張大學應:“竭力辦理文理兩科,完全其科目,因此兩科乃法工農醫(yī)諸科原理原則所由出。大學可以設置法、商、醫(yī)等科,但是前提是必須設有文理、或文、或理學科,否則只能稱之為專業(yè)學院。”“對于純粹學理的文理科,大學自當先做完全的建設。”雖然相關規(guī)定并沒有切實完全地施行,但是我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學科體系得以正式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培養(yǎng)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特別是工業(yè)發(fā)展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同時為了改變舊的教育制度下形成的大學不合理的布局和結構,1952年至1953年,我國以蘇聯(lián)模式為藍本對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造。在重點建設工科、扶持理科的方針指導下,打破學校已有學科布局,對大學進行重組。主要是調出綜合大學原有的工科、農科、醫(yī)科等應用性學科,加強綜合院校的文理科;將分離出來的學科或單獨設校,或歸并到其他單學科類院校,組成單學科或多學科學院。調整后的高等院校分三類:一是基本上只有文、理基礎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科學研究人才和中等學校、高等學校的師資。二是多學科性院校,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等綜合性院校通過調整,轉型為多科性工業(yè)大學。如浙江大學調整前由文、理、農、工、醫(yī)和師范等學科組成,調整后農學院、醫(yī)學院獨立,成為獨立的專門學院,文學院和理學院的一部分與浙江師范專科學校等合并組成浙江師范學院(現(xiàn)杭州大學),理學院的另一部分則調到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學院、廈門大學等。到1953年,浙江大學僅存四個工科系。三是組建專門學院,設置了包括地質、礦業(yè)、冶金、機械、電力、化工、紡織、輕工、建筑等行業(yè)的專門學校,如北京地質學院、中國礦業(yè)學院等。重組后除去幾所文理綜合大學外,幾乎全部為單科類學校,理工大學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此次院系調整,有力地保證了國家建設對各類專業(yè)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調整過程中盲目地模仿和機械地照搬,忽視學科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人為割裂了高等院校的學科發(fā)展歷史,打破了一些大學的學科合理布局,削弱了業(yè)已形成的學科優(yōu)勢;同時由于文科、理科、工科人為分家,專業(yè)劃分過窄過細,阻礙了學科尤其是交叉學科的發(fā)展。另外此次調整“以培養(yǎng)工業(yè)建設人才為重點”,工科類專門學院得到大力發(fā)展,而人文、政法、財經、管理等學科所占比重過小,遠遠不能滿足發(fā)展的需要。到20世紀70年代末,這種模式的弊端越來越顯現(xiàn),一些重點理工科院校增設了一批文科、理科和應用性文理科專業(yè),綜合大學也開始增設應用理科和技術科學類學科,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過去文科、財經、政法比重偏小,以及文理、理工分家所帶來的弊端,不過所有的調整基本上是在原有框架之內進行的,學科設置單一的局面一直未有根本性的改變。真正的改革還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以華中工學院為代表的一批重點工科院校的轉型和重點學科建設。

20世紀80年代初,原華中工學院(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院長朱九思先生針對工科大學專業(yè)劃分越來越細,口徑越來越窄的困境,率先提出工科大學要走出蘇聯(lián)理工分家的模式,實現(xiàn)學科結構的綜合化。90年代,一些重點工科院校完成了向理工科和綜合性大學的轉型,文理滲透、理工綜合、拓寬專業(yè)口徑、學科綜合化開始成為大學學科建設的重要思想,高校合并成為優(yōu)化高校學科布局的主要途徑。通過合并,一是整合了學科資源,促進了學科的融合,培植出新的學科生長點;二是組建了一些文、理、工、農、醫(yī)各大學科門類比較齊全、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性大學,提升了學科發(fā)展的能力。如由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醫(yī)科大學和浙江農業(yè)大學合并成的新浙江大學,組合后含文、史、哲、經、管、教、理、工、農、法、醫(yī)11個學科門類,42個一級學科。

隨著人們認識過程不斷深入和發(fā)展變化,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科”一詞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闡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①學科是研究知識的方法。德國學者黑克豪森(H·Heckhausen)運用經驗和事實分析的方法來考察學科,認為它是對同類問題所進行的專門的科學研究,以便實現(xiàn)知識的新舊更替、知識的一體化以及理論的系統(tǒng)化與再系統(tǒng)化。這一定義僅適用于經驗性學科,即那些研究可觀察的現(xiàn)象的學科,而不適用于如數(shù)學等純推理性學科。②學科是一種知識結構。法國學者布瓦索(M·Boisot)運用結構和形式分析的方法來考察學科,認為它是一個結構,是一個由可觀察或已形式化并且受方法和程序制約的客體,與作為客體間相互作用具體化的現(xiàn)象,以及按照一組原理表述或闡釋并預測現(xiàn)象作用方式的定律等三種成分組合成的集合體。法國另一學者莫蘭(Morin·Edgar)運用科學學的方法來考察學科,認為它是科學知識領域內的一個組成部分。③學科是一種社會活動。比利時學者阿波斯特爾(L·Apostel)運用科學社會學的方法來考察學科,認為它是以建立模式為目的(基礎學科)和以改變客體為目的(應用學科)的活動。④學科是一種創(chuàng)造知識的活動。中國學者陳燮君運用發(fā)生學的方法來考察學科,認為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是一個集學科精神、學科風格、學科價值、學科內容、學科方法、學科模式、學科素質、學科優(yōu)勢于一身的統(tǒng)一體。⑤學科是一個內涵清晰外延模糊的知識綜合體。中國學者劉仲林認為,“學科”是一個清楚而模糊的概念,由像物理、化學、歷史、經濟這類經典學科構成學科群的“內核”,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學科內部的自身張力作用下衍生出許多大小不同、層次各異的新學科,構成了學科群寬廣的“模糊帶”。⑥學科是一種組織形式。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專家伯頓·克拉克教授曾指出:“學科明顯是一種聯(lián)結化學家與化學家、心理學家與心理學家、歷史學家與歷史學家的專門化組織方式。它按學科,即通過知識領域實現(xiàn)專門化。”綜合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對于學科概念的認識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知識體系說,如布瓦索、劉仲林等;二是組織形式說,如伯頓·克拉克;三是研究方法說,如黑克豪森;四是活動形式說,如阿波斯特爾、陳燮君等。基于此,有學者認為,學科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學科專指一種知識或學術體系,而廣義的學科則既指知識體系,也包括圍繞著這個知識體系,遵循相應的方法所開展的各種教學或科研活動,以及開展這些活動的學術組織 [17]

目前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里,所謂學科,是由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構成的一定科學領域。學科的體系結構大體包括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和學科方向。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新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中,把學科分成13個學科門類(文、史、哲、經、法、教、理、工、農、醫(yī)、軍、管、藝)和110個一級學科,此前的分類版本更是細分到二級學科。這正是以學科的知識體系為主,兼顧行業(yè)的特點對學科進行的歸類。應該說,對學科的這種認識及其有關權威分類,對于大學或高校學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有共識性指導意義。

[1]漢語大辭典(卷4)[M].北京: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1:238

[2]楊天平.學科概念的沿演與指謂[J].大學教育科學,2004(1):13-15

[3]孔寒冰,鄒碧金,王沛民.高等學校學術結構重建的動因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2):78-81

[4]鮑嶸.學科制度的源起及走向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4):102-106

[5]華勒斯坦.學科·知識·權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5、58、73

[6]賀國慶.德國和美國大學發(fā)達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8-62

[7]華勒斯坦.學科·知識·權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5-73

[8]李強.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482

[9]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重建社會科學報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8

[10]華勒斯坦.學科·知識·權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5、58、73

[11]鮑嶸.學科制度的源起及走向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4):102-106

[12]李小江.婦女研究“學科化”進程中的若干問題[A]//李小江.批判與重建[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1

[13]華勒斯坦.學科·知識·權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5-73

[14]王偉廉.高等學校學科、專業(yè)劃分與授權問題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9-43

[15]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94

[16]王偉廉.高等學校學科、專業(yè)劃分與授權問題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9-43

[17]李娟,李曉旭.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1-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淳县| 天峨县| 射阳县| 叙永县| 金山区| 阿拉尔市| 巩留县| 莱州市| 辛集市| 固始县| 西畴县| 油尖旺区| 肥西县| 河北省| 呼图壁县| 鄢陵县| 天柱县| 马龙县| 博湖县| 山阴县| 栾城县| 武安市| 广宗县| 宣武区| 陵水| 乌审旗| 乌苏市| 蛟河市| 侯马市| 紫云| 西平县| 平湖市| 高陵县| 舞阳县| 屏边| 罗山县| 宁城县| 台江县| 秦皇岛市| 勐海县|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