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藥傳心錄
- 王緒前
- 1438字
- 2019-12-20 14:25:03
川芎
1.作用
(1)活血行氣:用于血瘀氣滯痛證,如胸脅、腹部諸痛;積聚痞塊,跌打損傷之瘀痛;癰腫瘡瘍。本品有“血中氣藥”之稱,為婦科要藥。
(2)祛風止痛:用于風寒、風熱、風濕、血虛、血瘀頭痛,風濕痹痛。為治頭痛要藥。
2.認知
(1)關于治療血瘀:川芎是治療血瘀的要藥,凡身體各部位所致的血瘀病證均可以使用,其特點是上行巔頂,下達血海,內入臟腑,外走皮毛,旁開四肢,辛溫走竄,走而不守,一往直前。所以,凡是有血瘀者,此藥為首選。川芎活血祛瘀兼能行氣,為血中之氣藥,主治血瘀所致多種病證,如胸脅刺痛、跌打腫痛、閉經(jīng)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風濕痹痛、寒痹痙攣、癰疽瘡瘍以及產(chǎn)后瘀阻腹痛等病證。
(2)關于止頭痛:川芎止痛的適用范圍廣泛,全身各個部位的疼痛均可選用,以頭痛最為常用,風寒、風熱、風濕、血瘀、血虛等多種頭痛均將其作為首選。張元素認為川芎為“血虛頭痛之圣藥也”。故而,前人總結有“頭痛不離川芎”之說。李時珍云:“人頭穹窿窮高,天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腦諸疾,故有芎芎之名。以胡戎者為佳,故曰胡芎。”在治療頭痛方面,川芎、柴胡主治少陽部位的偏頭痛,但川芎偏溫,柴胡偏寒。
現(xiàn)代研究中,有人認為川芎具有麻醉大腦的作用,據(jù)此認為久服川芎會導致暴亡。據(jù)《夢溪筆談·卷十八》載:“余一族子,舊服川芎。醫(yī)鄭叔熊見之云:‘川芎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無疾而卒。又余姻家朝士張子通之妻,因病腦風,服川芎甚久,亦一旦暴亡。皆余目見者。”對此案例,寇宗奭認為:“此蓋單服耳,若單服既久,則走散真氣,即使他藥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則烏能至此也。”
川芎治療頭痛作用雖然好,但清代黃宮琇所著《本草求真》認為川芎“氣味走竄,能泄真氣,單服久服,令人暴亡”。所以,應用川芎時劑量不能太大。按照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川芎量大后會導致腦血管突然破裂,嚴重時會導致死亡。上述醫(yī)家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有人認為川芎升散,可以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結合古代醫(yī)家的用藥經(jīng)驗,對此應持慎重態(tài)度。
川芎治療頭痛在部位上要與其他藥進行區(qū)別。白芷主治陽明部位的前額痛;葛根主治太陽部位的后頭痛;羌活主治全頭部的疼痛,以頭重、頭重痛如裂、太陽部位的后頭痛多用;蒼術主治太陰經(jīng)頭重痛;藁本主治厥陰經(jīng)部位的巔頂痛;細辛、獨活主治少陰經(jīng)頭痛連齒;蔓荊子主治太陽穴頭痛;吳茱萸主治厥陰經(jīng)頭痛;川芎、柴胡治療少陽頭痛,川芎作用強,性偏溫,而柴胡作用較弱,性偏寒。
(3)關于安神:張仲景的酸棗仁湯具有很好的安神作用,有人認為方中的川芎就具有安神之功,對此也有不同的說法。從臨床應用來看,雖然酸棗仁湯中配伍有川芎,但一般不認為川芎有直接的安神作用。酸棗仁湯所以用川芎,是取其活血行氣兼解郁之功。
(4)關于升降特性:川芎可治身體各個部位病證,但以治上部病證為主,如頭痛;兼治下部病證,如治婦科病證。從升浮作用來看,川芎的特點是能升能降,但偏于升。
(5)關于藥材:川芎古稱芎窮。“川芎”一名最早見于《本草綱目》,清代的本草書中仍用原名。現(xiàn)因書寫方便,加之的確以川產(chǎn)者為佳,故用現(xiàn)名。酒川芎即酒炒川芎,為生川芎片用黃酒噴灑,待酒吸干,再用文火微炒,然后入藥者。云芎為產(chǎn)于云南者。撫芎又名西撫芎、川撫芎、撫川芎,為產(chǎn)于江西者。大芎又名大川芎、正川芎、真川芎,產(chǎn)于四川,屬川芎中個大肉多、油足氣香者,為地道藥材,品質最佳。以上各個產(chǎn)地的川芎均以個大、飽滿、質堅實、干燥、香氣濃、斷面色黃白、油性大者為佳。川芎的嫩苗叫蘼蕪,可以作為蔬菜食用,所以,有的食療書中載有蘼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