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1.作用
(1)清熱涼血: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之身熱夜甚,口干舌燥,吐衄便血,斑疹紫暗,神昏舌絳。也用于熱病后期,余熱未清,陰分已傷,夜熱早涼。本品為清熱涼血要藥。
(2)養陰生津:用于熱病傷津,煩渴多飲,內熱消渴,大便秘結。本品退虛熱,生津作用很好。
(3)止血:用于血熱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2.認知
(1)關于藥材:藥店的生地為干生地,又名生地黃、干地黃、懷生地等。懷生地是指產于河南新鄉、焦作一帶(舊時懷慶府),品質最優,產量最大。若根莖肥大體重者,品質較優,稱大生地。若藥材個體細小如根者,品質稍次,又稱小生地、細生地。而新鮮者稱鮮地黃、鮮生地。商品以塊根肥大,味甜者為佳。臨床若用鮮品時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鮮生地作用與干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之力較強。要說明的是,2010年的《中國藥典》用的不是生地黃的名稱,而是“地黃”,大學教材用的都是生地黃的名稱。作者認為這是人為制造混亂,還是用生地或生地黃的名稱為妥?!侗静菥V目》中生地黃乃鮮地黃。
(2)關于涼血:生地的主要作用是涼血,在諸多涼血藥中,以生地最常用,這是因為血熱病證容易傷陰,而生地具有良好的養陰作用,所以為涼血要藥,如犀角地黃湯、清營湯均以其為主藥。
(3)關于止血:生地具有止血作用,古代本草書中就有記載,如《名醫別錄》載,生地主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后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搗飲之”。而從臨床應用來看,生地止血作用用于血熱所致出血病證,取止血作用,以炒炭應用為佳。在宋代醫書《醫說·卷四》記載這樣一段話:“予在汝州時,因出驗尸,有保正趙溫者,不詣尸所,問之,即云衄血已數斗,昏困欲絕,予使人扶掖以來,鼻血如檐溜,平日所記治衄數方,旋合藥治之,血勢猛皆沖出。予謂治血者,莫如地黃,試遣人四散尋生地黃,得十余斤,不暇,取汁因使生吃,漸及三四斤,又以其滓塞鼻,須臾,血定。又癸未歲,予姊病吐血,有醫者教取生地黃自然汁煮,服之,日服數升,三日而愈。有一婢,病經血半年不通,見釜中余汁,以為棄去可惜,輒飲數杯,尋即通利,地黃治血其功如此。地黃但用新布拭凈搗汁,勿用水洗?!边@里介紹的3個病例就是講用生地止血,并且效果很好。上述3個病例都是單用1味生地達到治療效果的,臨床可以應用?,F有的中藥學書中不載生地止血作用,這是缺憾。
(4)關于補血:張元素云《醫學啟源·卷下》云生地能“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但李時珍不同意此觀點,認為:“其熟地黃乃后人復蒸曬者。諸家本草皆指干地黃為熟地黃,雖主治證同,而涼血補血之功稍異?!币馑际钦f生地不補血,從臨床來看,多不將生地作為補血藥使用,而熟地才是補血之品,
(5)關于活血:《本經·上品》載有干地黃“逐血痹”、“除痹”的記載,故有人認為生地為活血藥,而從臨床來看,生地現并不用于血瘀病證,古方中用生地治療四肢拘攣,一般多同時配伍通經活絡藥物,不能理解為是生地的除痹之功。至于《本經》所云“主折跌絕筋,傷中”,這是講用治跌打損傷病證,現臨床更為少用。有人認為治療此病,可以將其搗爛外用,古方中有此認識,可供臨床參考。
(6)關于治療心悸:《傷寒論》有炙甘草湯一方,主治“脈結代,心動悸”,方中以生地劑量最大(500g),因此,對于方中的主藥到底是炙甘草、還是生地、或是大棗,目前有不同的看法,若認為此方生地是主藥,則治療心悸應該是生地之功。臨床現有用生地治療病毒性心肌炎致心律失常者,表現為心悸、怔忡,此說可供臨床參考用藥。另外,《金匱要略》中百合地黃湯用生地治療百合病,而百合病是一種心肺陰虛兼有內熱的情志病,心悸癥狀應該來說是客觀存在的。用生地治療心悸之說可以供臨床參考。
(7)關于養陰的變通用法:由于生地養陰作用好,而臨床上若因用激素以后,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重用生地有較好的緩解不良反應的作用,也有配合知母用于治療因激素所帶來的體內功能紊亂的病證。這主要是因為應用激素以后,患者多表現為亢奮狀態,用生地清熱則可抑制亢奮,所以臨床上應用激素后常加用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