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藥傳心錄
- 王緒前
- 2591字
- 2019-12-20 14:24:55
山藥
1.作用
(1)補脾養胃:用于脾虛氣弱或氣陰兩虛之證,如消瘦乏力、食少、便溏等。本品作用和緩,不寒不燥,補而不滯,既能補脾益氣,又能滋養脾陰,為平補脾胃常用之品。
(2)益肺生津:用于肺虛咳喘。本品補肺氣,兼能滋肺陰。山藥補肺之力較緩。
(3)補腎澀精:用于腎氣虛之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遺尿、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及腎陰虛之形體消瘦、腰膝酸軟、遺精等。
此外,用于消渴,山藥既能補肺、脾、腎之氣,又能補肺、脾、腎之陰。
2.認知
(1)關于山藥處方名:傳統認為山藥以產于河南懷慶府(相當于現河南修武、武陟以西,黃河以北的新鄉地區)為佳,名懷山藥,乃道地藥材。而產于淮河流域者稱淮山藥,非道地藥材。因此,處方書寫時應寫“懷山藥”為妥。山藥有毛山藥和光山藥之分,在冬季采挖后,除去外皮及須根,以硫黃熏后,曬干,為毛山藥,或選擇肥大的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用硫黃熏后,曬干,打光,為光山藥。現藥用、食用均不用硫黃熏。
(2)關于薯蕷名稱:在古代本草書中所載薯蕷即山藥,《本經·上品》謂“署豫”,吳普(華佗弟子)首次用“薯蕷”名稱。關于薯蕷何以又改為山藥,有兩種意見。一是認為薯蕷之“蕷”與唐代宗李豫之“豫”同音,故改為薯藥,此說見于宋代。據宋代寇宗奭《本草衍義·卷七》記載:“山藥,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廟諱,下一字曰蕷,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為藥,今人遂呼為山藥,如此則盡失當日本名,慮歲久,以山藥為別物,故書之。”這是說,山藥原名薯蕷,因為了避諱而改為薯藥,到了宋代因宋英宗名趙曙,又改為山藥。另一種意見認為并非如此,認為在唐宋已出現了山藥的名稱,如《詞源·卷二·山部》記載:“按宣和書譜十五載晉王羲之草書山藥貼,唐韋應物韋江州集三郡齋贈王卿詩也有‘山藥寒始華’之句,是山藥之名,晉唐已有,非始于宋代。”不過現在多以第一種意見盛行。
(3)關于作用:山藥既可入食,又可入藥。作為菜肴,既可單用,又可葷素搭配,其色香味形俱佳,是人們喜愛的一種常用食品。山藥有野生與家種的區別,載于園圃者風味遜于野山藥。野山藥尤以臘月采者為佳,藥用山藥以質重色白者為好。懷山藥粉性足,質堅實,顏色白,體粗壯,握之不裂,煮之不爛,蒸之不縮,補益力很好。從食物來說,山藥應是體重沉、須毛多、肉色白、黏液稠者方為上品。
山藥甘甜適口,補而不膩,如宋代名方六味地黃丸中就配有山藥,其既能補氣又能補陰,乃氣陰雙補的妙品。中醫認為,山藥補益肺、脾、腎,為平補上、中、下三焦氣陰的藥物,在應用中不受劑量的限制。
臨床中,山藥的應用有兩點:一是治療糖尿病,需大劑量使用,可以將其作藥或者食物來應用,如張錫純有兩張治療消渴病的效方,即玉液湯、滋膵飲,均以大劑量的山藥配伍黃芪同用,并云:“治消渴,曾擬有玉液湯,方中以懷山藥為主,屢試有效。”二是治療多種胃病,尤其是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效果最佳,應用的方法是將山藥研末后以水調服,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作者通過多年的臨床,總結一個診斷上消化道潰瘍的方法:若患者舌頭正中心有一條前后裂紋者,多提示有潰瘍病;若裂紋在舌頭中心的前端,可能有胃潰瘍的病變;若裂紋在舌頭后端,可能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病變。一般在患者背部的敏感穴位也會有相應的表現,若膈俞穴有敏感點,而位于右側可能是胃潰瘍的病變,若位于左側可能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若此處敏感點不明顯,在位于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cm的脾俞穴、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cm的胃俞穴有壓痛點,右側多為胃潰瘍,左側多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此種情況即可以用山藥治療。
山藥藥性平和、補澀兼備、無副作用,屬補虛佳品,能滋陰,滑潤又能收澀,在滋補藥中誠為上品,宜多服、常服,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所擬之方中,經統計共有49方用山藥,而用量在30g以上者竟有32方,如資生湯、滋培湯、急救回陽湯等。在薯蕷粥后注云:此粥多服、久服間有發悶者,應注意預防。
明·張介賓認為山藥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必主參、術,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補骨脂同研,固遺泄仗菟絲相濟。清·陳修園等人亦認為本品為尋常服食之物,不能治大病。但張錫純反對山藥不堪任重之說,在多方中仍重用之以為君藥,如一味薯蕷飲單用山藥120g(原方4兩),薯蕷粥單用山藥500g(原方1斤),還有玉液湯、滋培湯、滋膵飲、加味天水散等均以之為君,用之治療將脫等重危之證。這種用法對后世應用山藥有一定的影響。
(4)關于澀味:在有的本草書中記載山藥具有澀味,具有收斂作用,認為其治療遺精、滑精,就取其收澀之功。同時,蓮子、芡實主治病證與山藥相似,而此二藥具有澀味,故認為山藥具有澀味也是可以的,但因為從口感來說,山藥的澀味并不明顯,故本書未云山藥具有澀味。
(5)關于男山藥、女百合的說法:諺語“男山藥,女百合”的意思是說男性應多吃山藥,而女性應多吃百合。這是因為山藥甘平無毒,偏于補氣,而男子以補氣為主,山藥補而不膩,塊莖肉質柔滑,營養豐富,常被人們譽為滋補保健佳蔬,其調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常服有白膚健身之益,吃山藥可以達到補腎精、固腸胃的作用,對于腎精不足所致腰膝酸軟、遺精的治療效果較好,故男子可多吃。而百合偏于補陰,而女子以補陰血為主,故虛煩、飲食欠佳、勞熱咳嗽、大便不實等,用百合效果很好。
(6)關于生用: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載山藥:“宜用生者煮汁飲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質甚多,炒之則其蛋白質焦枯,服之無效。若作丸散,可軋細蒸熟用之。”認為山藥宜生用而不宜炒制。張錫純所創立的方劑中所用山藥均為生品。如在資生湯后注曰“此方若用炒熟山藥,則分毫無效”,在其他很多方中,亦強調山藥需生用。現代已證實蛋白質結構在高溫條件下容易變形而失去活性,這說明張氏之主張是有其科學性的。故現在臨床用山藥以生品為好。
(7)偏重滋陰抑或補氣:山藥具有補氣與滋陰的作用,那么山藥到底偏重于滋陰還是補氣,目前仍有爭議。如六味地黃丸中用山藥補陰,參苓白術散中用山藥補氣。現代中藥學教科書將山藥編寫在補氣藥中,理所當然應是以補氣為主。而從《醫學衷中參西錄》的應用來看,山藥又是以補陰為主,兼取補氣、收澀之功。如薯蕷納氣湯,取山藥補腎、肺之陰為主,兼取之收澀,用于治療肺腎陰虛不能納氣之喘逆;敦復湯重用生山藥,取其汁漿稠黏,能滋下焦真陰,用于治療脾腎陽虛之泄瀉;加味天水散重用山藥大滋真陰,利小便以止暑泄等,均主要取山藥滋陰。對此觀點,臨床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