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1.作用
(1)補益肝腎:用于肝腎陰虛之頭暈目眩、腰酸耳鳴者。也用于腎陽不足,腰膝冷痛、小便不利者。本品補而不峻,既能補陰,又能補陽,為補益肝腎之要藥。
(2)收斂固澀:用于腎虛精關不固之遺精,腎虛膀胱失約之遺尿、尿頻等。肝腎虧虛,沖任不固之崩漏下血及月經過多。本品還能斂汗固脫,為防治元氣虛脫之要藥。
2.認知
(1)關于補益肝腎:山茱萸補益肝腎的作用很好,此藥的特點是不寒、不熱、不燥、不膩,尤其對肝腎不足所致的多種病證均有良好的效果。一般認為山茱萸的特點是平補肝腎,但偏重于補腎,其補益的特點是陰陽皆補,偏重于補陽。由于有此特點,虛損病證使用山茱萸尤多,對遺精遺尿、不育不孕的作用較好。
(2)關于收斂作用:山茱萸收斂,可以用治汗證、血證,其雖收斂但并不斂邪,如六味地黃丸具有補虛不斂邪的特點。
(3)關于去核:山茱萸本來可以治療遺精、滑精,而傳統認為在使用山茱萸時要去核,因其核有滑精的作用,故去核可杜絕此弊,因為多只用果肉,故又名山萸肉。由于去核后曬干,其顏色類似于大棗,故又名棗皮。
(4)關于治療小便異常:古方中用山茱萸治療小便白濁,其機理乃是取其補益肝腎之功,現臨床將其配伍石韋用治虛實夾雜的慢性腎炎蛋白尿,根據臨床使用來看,二藥配伍以后具有攝精泄濁、開和互濟之妙。
(5)關于與吳茱萸作用的區別:山茱萸、吳茱萸藥名相似,其科屬形態、功效主治卻完全不同。吳茱萸有小毒,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主要用于一是中焦虛寒所致胃痛、腹痛、腹瀉、嘔吐;二是脾腎虛寒所致久瀉、五更瀉等;三是宮寒而經行腹痛,如溫經湯;四是肝寒犯胃所致頭痛、嘔吐涎沫;同時還可用于肝氣郁滯之脅痛、疝痛,故又有疏肝之功。在止嘔方面,吳茱萸用于胃逆嘔吐、吞酸。吳茱萸研末以醋調外敷涌泉穴對虛火上炎之牙齦潰爛,肝陽上亢之頭痛亦有效;若外敷臍中,對泄瀉也有治療效果。所以,李時珍說用吳茱萸外敷涌泉穴治泄瀉“移夜便愈”。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澀,主要用于肝腎兩虧之腰膝酸軟、頭昏耳鳴,如六味地黃丸。山茱萸為平補陰陽之要藥,亦廣泛用于遺精、滑精、自汗、盜汗等,也用于元氣欲脫、大汗淋漓之證。因山茱萸收斂之性,亦可用于崩漏,取其收斂止血的作用。總之,吳茱萸溫暖肝腎而降胃逆,山茱萸滋補肝腎而能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