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子午流注與五運六氣的關系

眾所周知,中醫理論以《內經》為代表,其中的“七篇大論”即五運六氣理論,把《內經》理論提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如果說《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治療之魂,那么五運六氣學說可稱得上是中醫理論之魂。它是古人長期對天地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以及氣象的觀察,結合干支推步而用于醫學方面的規律。五運六氣最核心的一點就是:不僅把人體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而且從宇宙的認識高度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是把天、地、人三者聯系起來考察的一個巨系統醫學。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一、天文背景

《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說:“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于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于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于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這是根據二十八宿的同屬連位齊化為五方之天象。據傳說,上古觀天時,見有五色云氣橫亙于天空,故有五天之氣的說法。所謂丹天之氣,即五行化見于天體的火氣;黅天之氣,即五行化見于天體的土氣;蒼天之氣,即五行化見于天體的木氣;素天之氣,即五行化見于天體的金氣;玄天之氣,即五行化見于天體的水氣。角、亢、氐、房、心、尾、箕為東方七宿,位列蒼龍宮,凡七十五度;井、鬼、柳、星、張、翼、軫為南方七宿,位列朱雀宮,凡一百一十二度;奎、婁、胃、昴、畢、觜、參為西方七宿,位列白虎宮,凡八十度;斗、牛、女、虛、危、室、壁為北方七宿,位列玄武宮,凡九十八度。共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根據《素問·五運行大論》記載的“太始天元冊”經文,宋·劉溫舒在《素問運氣論奧》中繪制出“五天氣圖”(圖5)。

img

圖5 五天氣圖

圖中內圓所列為五個天氣(丹天之氣……);第二圓列記奎壁室危等二十八星宿;第三圓的十干十二支是五天氣所臨之方隅,在戌亥和辰巳間(乾位巽位),即戊分己分為“天門”“地戶”所居;最外圓為方位所屬(四方定位)。

關于經文與五天氣圖,一般的解釋是:五天之氣乃是天上出現的五色之氣,名為丹黅素玄蒼。此五行的天氣經二十八星宿,臨于十干的位置。太古圣人便占候這五種天氣而分定每歲的主運。如丹天所屬的火氣從奎壁二宿始,經牛女二宿止,其下是戊癸的位置。故推定戊癸之歲為火運……這就是所謂占天望氣言化運。

嚴格講,二十八宿的誕生,規范了“天球”的概念,即《呂氏春秋》所說“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圓道也”。所謂圓道就是天球。“天球”是古人對天體循環運動的觀察而假想出的概念,這是人類認識宇宙的決定性一步。

古人仰觀天象所見五色之云氣,同樣需要借助“天球”坐標加以分析。設想地球是繞著一根軸自轉的,這根軸和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就是南北兩極,在與這根軸垂直的球面上畫一個圓,使圓的每一點距離兩極都相等,這叫“赤道”。赤道把地球分成南北兩半,其分截面叫“赤道面”,有了這兩點一面,地理坐標便產生了。而黃道是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軌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春、夏、秋、冬依次循環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反映,也就是人們看到的太陽沿黃道運行一周。所以,從天文學角度講,把一年分成二十四節氣,相當于把黃道分成二十四段,段與段之間有一個分點,也是二十四個,太陽每運行到一個點上,就表示到了一個節氣。這樣,二十四節氣便根據太陽在黃道上不同的視位置而定。

聯系中醫五運六氣學說,五行化見天地之氣,分屬五方的天干是:丹天之氣適當戊癸的方位,因而戊年、癸年便是火運主事;黅天之氣適當甲己的方位,因而甲年、己年便是土運主事;蒼天之氣適當丁壬的方位,因而丁年、壬年便是木運主事;素天之氣適當乙庚的方位,因而乙年、庚年便是金運主事;玄天之氣適當丙辛的方位,因而丙年、辛年便是水運主事。又根據二十八宿的方位,日月五星在天體上所經過的度數即周天七政躔度,以有十二月二十四節氣,即由五運化生六氣,形成六十年周期性的變化。

二、天干五運

《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素問·天元紀大論》亦云:“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具體如下:

甲、己化土,甲為陽干,故甲年為土運太過之年;己為陰干,則己年為土運不及之年。

乙、庚化金,乙為陰干,故乙年為金運不及之年;庚為陽干,則庚年為金運太過之年。

丙、辛化水,丙為陽干,故丙年為水運太過之年;辛為陰干,則辛年為水運不及之年。

丁、壬化木,丁為陰干,故丁年為木運不及之年;壬為陽干,則壬年為木運太過之年。

戊、癸化火,戊為陽干,故戊年為火運太過之年;癸為陰干,則癸年為火運不及之年(詳見第三節)。

三、地支六氣

《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

具體而言,逢子、午兩年,則少陰司天在上,少陰君火所主;逢丑、未兩年,則太陰司天在上,太陰濕土所主;逢寅、申兩年,則少陽司天在上,少陽相火所主;逢卯、酉兩年,則是陽明司天在上,陽明燥金所主;逢辰、戌兩年,則是太陽司天在上,太陽寒水所主。

很顯然,欲明地支化合六氣,必須要弄清六氣與三陰三陽的關系。《素問·天元紀大論》又云:“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是說寒暑燥濕風火六氣分屬于三陰三陽。并云:“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大意是:厥陰以風氣為本,少陰以熱氣為本,太陰以濕氣為本,少陽以火氣為本,陽明以燥氣為本,太陽以寒氣為本。所以,六氣謂之本,三陰三陽謂之標。此六者皆天元一氣之所化,一分為六,謂之“六元”。

主運、主氣年年相同,但客運、客氣卻年年不同。天干推五運,一年之主運和客運是根據中運(又稱統運,統主一歲之氣)而定,運用太少相生而推算的。六氣以地支計算,一年分六步,分主三陰三陽(在人分手足以有十二經):厥陰風氣、少陰熱氣、太陰濕氣、少陽相火、陽明燥氣、太陽寒氣。主氣年年不變,客氣則有司天、在泉及其左右間氣之變化。變化之客氣加在固定的主氣上叫作客主加臨(詳見第三節)。運與氣的互相化合而有天符、歲會、太乙天符、同天符、同歲會,這不僅影響氣候的變化,而且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

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正是根據運氣學說,干支推演,剛柔相配,將年、月、日、時四柱與人體十二經與奇經八脈結合起來,總結出一套按時、定時取穴的針灸療法。它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以及時、空數理模式,所以說不知運氣之理,則不可與論流注針法矣。

四、“天門地戶”解

關于“天門地戶”,《素問·五運行大論》云:“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觀五氣經天化運圖中天門地戶的位置所居,即唐·王冰注引《循甲經》云:“天門在戌亥之間,奎壁之分;地戶在辰巳之間,角軫之分。”什么意思呢?明·張介賓對此獨有心得,他在《類經圖翼·一卷》“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解釋道:“夫奎壁臨乾,當戊土之位;角軫臨巽,當己土之位……余嘗考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婁,四月入胃昴畢,五月入觜參,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張。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于軫,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斗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復交于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發生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故曰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概括起來就是,每年的春分、秋分為氣候變化的轉折點,節氣從陰轉陽謂之天門,節氣從陽轉陰謂之地戶。所以奎壁角軫的所謂“天門地戶”,應是自然界陰陽氣化消長的標志。

我們知道四季的形成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從一個位置逐漸移到另一個位置,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熱也逐漸變化,從而產生四季依次變化的現象。當太陽周年視運動分別位于黃道和赤道的兩個交點——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南北半球得到的太陽光熱相等,各地晝夜長短相等。

春分后,太陽視運動始過黃道的春分點,從沿黃赤道間劃分的二十八宿看,則由壁宿向奎宿移動,要出“天門”了。光熱由赤道北移,我國位居北半球,故接受太陽光熱漸漸加強,晝長夜短,陽長陰消。即所謂“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發生也,皆從奎壁始……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顯而易見,天者陽也,天門者,陽長陰消之門也。

秋分以后,太陽視運動始過黃道的秋分點,看二十八宿由軫宿向角宿移動,始入“地戶”了。光熱由赤道南移,北半球受太陽光熱漸漸減弱,夜長晝短,陰長陽消。所謂“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很顯然,地者陰也,地戶者,陰長陽消之戶也。

子午流注針術,其中“納甲法”的理論框架就是十干化合五運,強調時間周期的意義,強調用針配穴“順天時以調氣血”,強調人體氣血與自然天時的高度吻合。這不能不說是古人將五運六氣學說創造性地運用于針灸學領域的一個成功范例。

單志華按 此節內容很重要,它的意義就是在生命信息與宇宙能量層次上,或者說在特定的宇宙時空背景下來研究人體的生理與疾病。用中國中醫科學院黃明達教授的表達:“這張生命大網,在天上由太陽、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環繞,而在地上又由陽光、空氣、水、土壤、電磁場、生物微電信息場等諸多元素編制而成。人在這張生命大網之中就像一個單細胞、一顆微塵,天地間所有元素構成的信息,天體宇宙所有粒子運行的規律,都在我們出世的一剎那間被全盤整合了!來源于父母血緣遺傳的血型成分信息與天地構成的強大宇宙能量信息,都共同被寫進了每個生命的DNA雙螺旋基因之中。”“出生時的那一聲啼哭,激活了我們人體的小宇宙,人在那一刻沒有選擇只能接受,只有完成這道生命程序,才能激活體內自身的‘人氣’,并因此幸運而健康地活下來。”這是對《內經》“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最好的詮釋。

單老上文引《素問·五運行大論》云“覽太始天元冊文”,關于“太始天元冊”,據日人岡本為竹言:“相傳在伏羲時代,始述于玉版、鬼庾區的十世高祖曾經誦讀,從此傳于后世。”伏羲時代,據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講“是指遠古開始有畜牧業的一個時代”,可謂淵源久矣!太始者,形之始也;天元者,天地開辟之初也。如《素問·天元紀大論》云:“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觀之當屬于古代天文氣象方面的典籍。

早在西周時代,我國古代天文觀測者已經建立了沿黃道和赤道間劃分的黃赤道區分體系。當時把太陽和月亮視運動所經區域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個區,即二十八星宿。古人把比較靠近的若干個恒星假想地聯系起來并給予命名,就是: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周天二十八宿分四組,七宿一組,根據每組星象大致布局特點,可以想象為某種動物的圖形便于記憶。這樣,二十八宿便按照龍(東)、龜(北)、虎(西)、雀(南)的順序,猶如圓環一樣周轉。古人便據不同時間所呈的不同星象而定時令。星宿的四方布列,古人以春天觀測為準:初春黃昏,朱雀七宿適在南中天,其東面是蒼龍七宿,西面是白虎七宿,北面(北方地平線以下)是玄武七宿,于是產生了四方布列。

關于《素問·五運行大論》的那段經文與五天氣圖,一般的解釋是:五天之氣乃是天上出現的五色之氣,名為丹黅素玄蒼。此五行的天氣經二十八星宿,臨于十干的位置。太古圣人便占候這五種天氣而分定每歲的主運。如丹天所屬的火氣從奎壁二宿始,經牛女二宿止,其下是戊癸的位置。故推定戊癸之歲為火運…… 這就是所謂占天望氣言化運。

限于歷史條件,古代天文學“觀象授時”也部分地受占星術的影響,尤其是對某些異乎尋常的天象一時還不能做出有客觀依據的解釋時,于是在崇尚天地的觀念下,人為地進行附會。如古代占星家把天象的變化(某某星的隱現出沒和光色的變化)加以占驗。對此,我們在研究運氣學說時要考慮到這一史實。如文中“五種天氣”所經星宿的問題。筆者也注意到某些研究者對這段文字的解釋,如把“丹黅素蒼玄”釋為“五行之氣化見于天而呈的五色”,或干脆解釋為“古代望氣家可以在西北方牛女奎壁間看出火氣,所以戊癸主火運”等。

何謂“見于天而呈的五色”?何謂“看出火氣”?筆者認為,所謂“五色五氣”明顯看出它脫胎于五行。望天色所經星宿同樣帶有明顯的占星術色彩。這是經文本身存在的問題。好在五運六氣學說的基本精神是從自然天象出發來認識自然,透過占星“望氣”的浮詞,是可以看到古人力求五運變化周期所呈的氣化特點的描述。從這個大前提出發,如同五行是古人從五種物質特性中抽象出一般概念來反映四季變化規律之一般特點一樣,五運則是探討這一規律的成因(天體間的相對運動)且在高一級的形式上加以說明。

如果說“太史天元冊”對化運的認識,表明古人仍停留于直觀的“望天色”來補充認識的不足,那么“逢辰則化”的認識,它的科學性已明顯進入探尋其所以然的門徑了——這無疑是“十干化運”理論的一大發展,它的產生只有在古代天文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具體說應該在十二辰十二次體系形成以后才會出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池州市| 永泰县| 罗平县| 五台县| 资兴市| 伊通| 镇江市| 武宁县| 岐山县| 阜城县| 肃南| 蛟河市| 汉寿县| 景洪市| 芷江| 瓦房店市| 德保县| 吉安县| 高尔夫| 喀喇| 昔阳县| 永嘉县| 武乡县| 秦皇岛市| 西乌珠穆沁旗| 民丰县| 姚安县| 辽阳市| 丹棱县| 吴江市| 阿拉尔市| 谷城县| 延长县| 海阳市| 澎湖县| 武义县| 井研县| 陈巴尔虎旗| 凤山市| 黄山市| 静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