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子午流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子午流注源流

子午流注針法,是根據人體臟腑經脈氣血運行的盛衰開闔,以井、滎、輸、經、合五輸穴作為基本取穴,按照陰陽五行生克規律,結合天干地支時間周期而按時取穴的一種針灸療法。靈龜八法,則是根據洛書九宮數配合文王八卦,聯系人體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相交會的八個經穴,按照日、時干支推算變化而形成的按時取穴的針刺療法。它與子午流注針法是相輔相成的。這里先重點講一講子午流注源流。

考子午流注這門學說,形成當在宋代以后,但其學術淵源,至少可追溯到《易經》《尚書》《內經》《難經》等漢代以前的文化和醫學典籍。據現存能夠查找到的文獻分析,可以初步認為,子午流注的來源,可從產生于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內經》中找到很多依據,從而為子午流注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醫學基礎。據此梳理出如下幾個方面。

1.明確了人體疾病有年周期與日周期晝夜節律

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并解釋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

2.明確了五輸穴與十二經臟腑的關系

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又云:“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五變有五輸,故五五二十五輸,以應五時。”至于各陽經的原穴,與五時不相應,而以所屬的本經來配合,所謂“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3.明確了臟腑經脈與季節日干的相互關系與時空指向

《素問·臟氣法時論》指出:“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甚而《內經》的作者還根據季節日干來判斷疾病的預后:“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根據天干與五臟對應的屬性,用五行生克推算,預測疾病的轉歸與預后。

4.古人把人體氣血在體內的周流不息,比作自然界的十二條河流,由此闡明人體氣血流注如環無端、無有終時之理

如《靈樞·經水》篇云:“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內屬于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十二經水是指地面上十二條較大的河流受水而行于各處,川流不息,以此比喻人體經脈受血而周流于全身各處。繼而指出:“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5.明確了人體營衛之氣的生成、循行與會合

《靈樞·五亂》篇云:“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表明人體十二經脈是隨著四時氣候的不同而變化,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營氣和衛氣內外相隨,循環運轉。關于這一點,《靈樞·營衛生會》篇明確指出:“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是為人體十二經脈營衛循環的日周期節律現象。

6.明確了人體經脈中氣血的周流出入皆有定時

如《素問·八正神明論》云:“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可見,按時取穴,就是注重時間的條件與自然界的周期現象,結合人體經脈氣血周流的情況來“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亦即“得天時而調之”。

7.明確指出六經開、闔、樞與足井穴的關系

如《素問·陰陽離合論》云:“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至于足三陰,其云:“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厥(盡)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此外,在《靈樞·根結》篇同樣討論了經絡腧穴尤其是三陰三陽經根穴與結穴的部位名稱,根即經氣相合而始生;結是經氣相將而歸結。由于人體內臟與季節氣候相應,各經所具有的開、闔、樞的不同作用及其所主病癥就不同。它的重要性如其所云:“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

8.明確了干支與日月及人體經脈的配屬關系

如《靈樞·陰陽系日月》篇云:“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于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這就是足(分左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的緣起。(見表5)

表5 十二經配合十二月示意表

img

附注:根據古人的經驗,在十二月中,都不宜針刺與它配合的經脈,例如:正月忌刺左足的少陽膽經穴位,余則以此類推。這是因為針刺與月建相應的經脈,是會損傷正氣的。(本表引自《靈樞經白話解》卷之七·陰陽系日月)

該篇同樣把十天干分別與左右兩手的十經相配,曰:“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見表6)

表6 十干與手之十經相應示意表

img

附注:根據古人的經驗,在十干日不宜針刺與它相配的經脈。(本表引自《靈樞經白話解》卷之七·陰陽系日月)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將手足細分為左右,并配合日干月支,體現了自然現象中日月相移、陰陽消長的規律,內涵深刻。

綜上可以看出,早在《內經》時代,已經初步確立了子午流注的理論基礎及五輸穴臨床運用的基本框架。

此外,《靈樞經》中的“九針十二原”和“本輸”,雖記載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很詳明,唯其配屬五行,僅有陰井木、陽井金,其余均無配屬,亦未說明所以然之理。迨至《難經·六十四難》,始對井、滎、輸、經、合五輸穴配屬五行和十干的運用,有了進一步的明確。

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五十二病方》,真實確鑿地反映出漢代以前的醫藥狀況。如殘簡中記錄道:“以月晦日之丘井有水者……以月晦日日下餔(晡)時,取由(塊)大如雞卵者,男子七,女子二七。”“以朔日葵莖靡(磨)又(疣)二七……除日已望。”“祝尤(疣),以月晦日之室北,男子七,女子二七,曰:‘今日月晦,靡(磨)宥(疣)室北。’不出一月宥(疣)已。”這是古人按照日月時辰來治療疾病的真實記錄。

首次提出‘納甲’概念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西漢易學家京房,《京房易傳》三卷,下卷主要涉及納甲筮法占卦一類。至東漢·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詳述‘納甲’之用,所創‘月體納甲’,明確了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是為子午流注納甲法產生的雛形。

晉人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曰:“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于陽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于陽分而刺之;病在于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于陰分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與子午流注有密切關系。

到了宋金元時期,子午流注才真正有了大的發展。宋代理學的興盛,象數、運氣學說受到官方的重視,這是子午流注學說能夠有大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金·何若愚撰、常山閻明廣注《子午流注針經》是歷史上第一部子午流注專著,《普濟方》載序曰:“近有南唐何公,務法上古,撰指微論三卷,探經絡之源,順針刺之理,明榮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非得《難》《素》不傳之妙,孰能至此哉。”書中的《流注指微針賦》《流注經絡井滎說》《針經井滎歌訣》(“賈氏井滎六十首”)等,將子午流注的學理、應用和方法,做了精妙的表述和說明,實為流注精品,對后世影響深遠;書中《流注指微賦》篇還提到“養子時克注穴”的內容,乃以時干旺氣注臟腑井滎之法也。閻明廣注:“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各注井滎輸經合五穴。晝夜十二時,氣血行過六十腧穴也……”可見養子法是在一個時辰內完成五穴流注(小流注),具有適應證多、開穴多的特點。與子午流注于一日(十二個時辰)內完成五穴流注(大流注)是不同的。

元·竇漢卿撰《針經指南》,更將針灸流注學術的理論原則和施治的具體方法做了諸多創造性的發揮,如書中篇首《針經標幽賦》寫道:“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推于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查日時之旺衰。”可見子午流注針法到了元代,已發展為一種獨特的針刺方法。

明朝是針灸學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針灸名醫代不乏人,論著很多,因而子午流注針法趨于細化,并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由于宋明理學的昌盛,帶動了中醫五運六氣理論的普及和發展,以運氣學說闡釋子午流注原理,客觀上促進了子午流注學說的完善。

劉純在《醫經小學》中首次明確了子午流注納甲法的內容,即《十二經納甲一首》:“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此外尚有《經脈流注一首》:“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初步完善了干支、時辰與臟腑經脈的定位。

其后徐鳳在《針灸大全》中對劉純的“納甲法”做了補充并推而廣之,他編撰的“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訣”(《針灸大全·五卷》),在子午流注發展史上可謂影響深遠。徐氏定穴歌訣是在《子午流注針經》中“賈氏井滎六十首”(實際是66首)基礎上加以變化補充,形成徐氏獨特的“納甲法”體系,使學習者便于習誦和運用。需要指出的是,查看徐鳳《針灸大全》線裝古籍,徐鳳氏在歌訣后有一段自注說:“右子午流注之法無以考焉,雖《針灸四書》所載尤且不全,還原化本之理、氣并所納之穴俱隱而不具。今將流注按時定穴編成歌括一十首,使后之學者易為記誦,臨用之時,不待思忖,且后圖乃先賢所綴,故不敢廢,載于后,庶有所證耳,原圖十二今分十耳。”由此表明,徐鳳當時并未見到《子午流注針經》中關于“還原化本之理”“氣并所納之穴”等內容。所以徐氏對“賈氏井滎六十首”的變化補充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從臨證效果看,仍不失為有價值的另一條流注思路。初步歸納可以認為,徐氏子午流注納甲法與“賈氏井滎六十首”有以下三點不同:

首先,賈氏將“手少陽三焦之經”五輸(原)穴與“手厥陰心主包絡之經”的五輸穴單獨列出,依次置于壬日壬子時足太陽膀胱經值日后、癸日癸亥時足少陰腎經值日前的十個時辰;而徐氏則認為“三焦乃陽氣之父,包絡乃陰血之母,此二經雖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故將此兩經五輸穴分寄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日,無須把三焦、心包兩經五輸穴完全獨立于其他十經之外。徐氏此論符合《子午流注針經·卷中》所言:三焦與包絡二經“主受納十經血氣養育,故只言十經陰陽二脈,逐日各注井、滎、輸、經、合各五時辰畢,則歸其本。此二經亦各注井、滎、輸、經、合五穴,方知十二經遍行也”。

其次,由于賈氏將三焦與心包絡五輸穴單獨列出,值“氣納三焦”則三焦經五輸(原)穴全開,值“血納包絡”則心包絡五輸穴全開;而徐氏值“氣納三焦”,則按照“他生我”的原則,取與值日本經(我)所屬五行的三焦經母穴,值“血納包絡”,則按照“我生他”的原則,取與值日本經(我)所屬五行的心包經子穴。

再次,賈氏的“還原化本”只限于陽經,開輸穴時,過該值日本經的原穴;而徐氏認為,“經中有返本還原者,乃十二經出入之門也。陽經有原,遇輸穴并過之;陰經無原,以輸穴即代之”。因三焦與心包寄于壬癸,故除膀胱與腎本經值日時返本還原外,同時加開三焦經與心包經的原穴。

明·高武的《針灸聚英》也是一本有特色的針灸著作。名“聚英”者,“凡諸書與《素問》《難經》異同者,取其同而論其異,故以聚英名書,其所搜采,惟銅人明堂子午及竇氏流注等書,余皆不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零五·子部·醫家類存目)。書中保留了前代大量有價值的子午流注內容,為后世研究此道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此外,《針灸聚英·卷二》載有“臟腑井滎輸經合主治”一節,誠如作者所言:“此五臟六腑井滎輸經合刺法,深得《素》《難》之旨,學者不可不知。”可以認為,此節內容非常實在,于臨床諸多臟腑病候,每每按此配穴用針規律運用五輸穴時,深感得心應手。只是個人覺得,臟腑之序當按照十二經脈流注次序,故對“臟腑井滎輸(原)經合主治”重加編排,同時補入心包與三焦兩經五輸穴的運用,庶幾嚴謹而完整。

其后醫家李梴著《醫學入門》八卷,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劉氏納甲法內容,并對納子法的補母瀉子提出獨到見解:“如甲日膽經主氣,脈弦者,本經自病也,當竅陰為主。乙日肝行間,余仿此。本經自病者,不中他邪,非因子母虛實,乃本經自生病也。當自取其經,故以竅陰井為主,而配之以井,或心井胃井。或輸穴為主,亦配以心胃輸穴。滎經合主應皆然。”此外,在禁針與時間的關系上,李梴明確指出:“陽生陰死,陰生陽死,如甲木死于午生于亥,乙木死于亥生于午。丙火生于寅死于酉,丁火生于酉死于寅。戊土生于寅死于酉,己土生于酉死于寅。庚金生于巳死于子,辛金生于子死于巳。壬水生于申死于卯,癸水生于卯死于申。凡值生我、我生及相合者,乃氣血生旺之時,故可辨虛實刺之;克我、我克及闔閉時穴,氣血正值衰絕,非氣行未至,則氣行已過,誤刺妄引邪氣,壞亂真氣,實實虛虛其禍非小。”此說表明,子午流注確有“生長毀滅、質量互變”的含義。據此,前人用針,遇午時則不直刺甲木膽經之瞳子髎穴(刺易失明),卯時則不直刺壬水膀胱經之起止穴等。他如《秘傳楊敬齋針灸全書》、楊繼洲《針灸大成》等,所記載的子午流注內容與《針灸大全》基本相同,未見特別發揮。尤其是《針灸大成》(十卷),可謂集明以前子午流注文獻之“大成”。好在此書以臨床實用為主,經驗之談甚多,足資參考。

清代總的來看,崇古、考據之風盛行,中醫學看重唐宋以前的著述,形成于金元時期的子午流注自然不被重視。且這一時期“重藥輕針”的現象日趨嚴重,于是針灸學明顯衰落,子午流注主要是在民間流傳。即使有針灸著述涉及子午流注,也是對前代子午流注內容的引錄,絕少發揮。如李學川的《針灸逢源》即是。眾所周知,清代吳謙等人奉敕編撰的醫學教科書《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對子午流注涉及甚少,僅存“天干十二經表里歌”“地支十二經流注歌”。

至清末及民國時期,國力大衰,加上西學東進,傳統國學屢遭非議,處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的中醫學倍受排擠,子午流注命運更是可想而知。這種局面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根本扭轉。

客觀地講,子午流注針法由來已久,是針灸學術中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統一的一種高級的針灸療法。臨床治病先開時穴,使得人體氣血與天時協調,為機體創造一個好病的內環境,繼而再辨證配穴,即時穴加病穴,效果理想,病人恢復較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防城港市| 新野县| 遂平县| 舟山市| 石棉县| 岗巴县| 张家口市| 来安县| 广元市| 黄平县| 合川市| 蓝山县| 景德镇市| 岑溪市| 栾川县| 屏东县| 新营市| 霍山县| 乌兰县| 玉溪市| 若尔盖县| 岳阳县| 宽城| 玉环县| 沾益县| 隆尧县| 雷波县| 抚松县| 视频| 平原县| 开封县| 兴海县| 九江市| 贵州省| 甘德县| 岐山县| 宁陕县| 怀宁县| 扶风县| 昭觉县|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