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刻大河外科引
昔佗能視臟,立化膾疽[1];伯宗徙癰于樹[2],江左解毒為痂[3],皆神術也。惜其書不傳!乃今 “大河外科”,異人所授。一日里人[4]京兆云蛟黃公,持是書寄余。余愛其直指簡要,然所列狀,皆險怪可駭,患是者百不一二,間有之,按籍而治,隨試輒效。獨計今海內額外之科[5],赤子瘡痍,蜀復加以旱災,人人稱病。余多方撫之,尚不能俾其全活。嗟嗟,醫與政通,政貴因時。譬其人血氣尪[6]潰,姜、桂、烏喙[7]之藥類若枘鑿[8],惟在參、苓、糜粥漸調而漸蘇之耳矣。余有味[9]乎是書,重刻以廣其傳。
萬歷庚戌歲六月之吉欽差督撫四川軍門[10]臨城喬壁星[11]撰
[1]佗能視臟立化膾疽:語本《三國志·魏書》: “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醋鳒确簧?,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p>
[2]伯宗徙癰于樹:語本《南史·薛伯宗傳》: “時又有薛伯宗善徙癰疽,公孫泰患背,伯宗為氣封之,徙置齋前柳樹上。明旦癰消,樹邊便起一瘤如拳大?!?/p>
[3]江左解毒為痂:語本《酉陽雜俎》: “許卑山人言,江左數十年前,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商人戲滴酒口中,其面亦赤。以物食之,凡物必食,食多覺膊內肉漲起,疑胃在其中也;或不食之,則一臂痹焉。有善醫者,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悉與之。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曰:‘此藥必治也。’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
[4]里人:指同鄉。
[5]海內額外之科:海內即國家,額外之科即非醫學各科。續下句,喻為官者所做救世濟民之事,與醫者類似。
[6]尪 (wāng汪):身體消瘦。
[7]烏喙 (huì卉):烏頭別名。又烏頭之兩歧者,形如烏鳥之喙。
[8]類若枘鑿:喻不調協,捍格不入?!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骸 俺址借挠麅揉麒?,其能入乎?”枘圓鑿方或枘方鑿圓,指難相容合。
[9]有味:有所得,有所感悟。
[10]軍門:巡撫之別稱。
[11]喬壁星:字文見,號聚垣。明代北直隸臨城 (今河北省臨城縣喬家莊)人,(1550—1613),萬歷八年 (1580)進士,萬歷十年任河南中牟縣知縣 (見《明天啟中牟縣志》),后任四川巡撫、都察院右監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