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說明
《大河外科》成書于永樂年間,撰者王拳,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活于明初,生卒年不詳,生平未見記載,無從考證。
《大河外科》分上、下兩卷,卷前有萬歷庚戌 (1610)喬壁星《重刻大河外科引》和嘉靖丁巳 (1557)王時槐《刻大河外科序》。上卷記載了36種外科疾病并附圖;下卷附方72首,除上卷各病治法中提到的方劑外,還有一些治療外科疔腫瘡癤的方劑。
該書自明末以來便未見國內流傳,亦未見國內其他醫藥古籍提及。本次考證該書實際有6個版本,但有4個版本 (其中2個為刊本)存于日本。天津圖書館藏刻本目錄有本書名但館中無書。抄本2個,其中寧波天一閣藏抄本尚湮沒于古籍堆中,有待整理上架。刊印最早、保存最好、印刷較精的是藏于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的《大河外科》。
本次整理所選底本為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藏本 (番號:子050-0004),即明萬歷三十八年 (1610)官刻本,曾一度被視為孤本。此為該書現存最早的版本,系足本、序刊本。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刻《回生外科醫方》殘本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大河外科》鹿倉氏影抄本為主校本。①丹波元簡《醫籍考》謂 “《大河外科》,又曰《回生外科醫方》”。考現藏于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編號:263051)的明刻《回生外科醫方》殘本 (具體刊刻時間不詳),其主要內容、文字、圖示與《大河外科》完全一致,不同之處僅在版式及該書下卷書頁天頭處額外刻印有《附秘論二十三方》,所以可以認為《回生外科醫方》實為《大河外科》更名翻刻擴充本,惜此版本下卷“治膁瘡久不愈”以下缺失。②《大河外科》鹿倉氏影抄本,系日本嘉永元年 (1848)影抄明三臺余象斗刻本,內蓋有 “鹿倉家藏”印章,現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 (編號:LX/6520)。鹿倉氏影抄本為足本,清晰而完整,其封面書名為 “大河外科”,經與上述《回生外科醫方》殘本比較,其文圖內容及版式完全一致,且書中亦寫有 “回生外科醫方”字樣,故鹿倉氏影抄本實為上述《回生外科醫方》的完整抄本。校注時以此二版本為主校本,即先以明刊《回生外科醫方》殘本對底本相應內容進行通校;對于底本中有、該殘本中無的內容,則用鹿倉氏影抄本進行通校。
由于本次整理發現了本書內容來源的一些線索,故以內容來源的相關著作之通行本為他校本。①《大河外科》的文字與《醫方類聚》(朝鮮·金禮蒙等撰,1477年刊印,盛增秀等重校,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版)所收錄的《瘡科通玄論》有關字、句、意相似,系抄錄、縮減或化裁,很多地方甚至雷同。且《大河外科》上卷及下卷前半部分文字內容與《瘡科通玄論》幾乎一致。惜《瘡科通玄論》已佚,故將《醫方類聚》作為校注的主要參考書籍。②《大河外科》上卷某些疾病的論述及下卷部分方劑,與1569年竇夢麟補輯明代以前外科諸書而著成的《瘡瘍經驗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相應內容也相近,本次校注時亦將此書作為重要參考書籍。
本次全面整理,以保持原貌為原則,據現代要求進行編排、標點、校勘、注釋、清晰圖形等工作,說明如下:
1.原書為豎排,本次校注按今閱讀習慣改為橫排,原書方位字 “右”按現版式改為 “上”。
2.原書僅上卷列有目錄,下卷無目錄,本次校注將下卷各方劑名編入目錄。原書目錄明顯印刷或保存中筆畫脫落處,均按原書正文予以更正,不再出注。
3.原書無句讀,本次校注按文意標點。
4.原書古字、異體字、俗寫字、藥名均統一以今規范字代替;繁體字直接采用簡化字;通假字則出校說明通假關系。
5.對于明顯的筆劃殘缺、磨損,但仍能確定之字 (如 “紫疥瘡第五”之 “紫”字原缺,鎖喉瘡二十九中 “蟾酥丸”的“丸”原作 “九”等),徑改不注。
6.字跡模糊難辨、通過主校本能確定的,校正并出注;不能確定者則按虛闕字處理,用 “□”表示,不出校。
7.原書中疑有錯訛而各本相同的字詞,仍照錄,個別采用理校出注。
8.原書36幅插圖的部分區域存在筆墨脫落、模糊不清的問題,本次校注在原圖的基礎上進行了補繪、清晰化處理,使之既保持原貌,又清晰美觀。
9.原書下卷 “治梅瘡方”有兩處,為方便閱讀及方劑名稱排序,分別加上 “(一)”“(二)”以示區別;“醉仙散”“秦艽散”所治病證中,用 “又方”作為條目名稱,現分別改為“(醉仙散治癥)又方”“(秦艽散治癥)又方”。
10.校注時給出了一些與本書某些內容來源有關的參考信息,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原文。
11.原書引言末 “引竟”字樣、序言末 “大河外科序畢”字樣、上卷末 “大河外科上卷終”字樣、下卷末 “大河外科下卷終”字樣,校注時均予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