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首經方方證要點
- 劉志龍 黎崇裕
- 1974字
- 2019-12-20 13:07:04
17.麻黃湯
【組成】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方歌】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藥聯,表實無汗頭身痛,脈緊氣喘更惡寒。
【功用】解表發汗,平喘利水。
【主治】風寒表實證。
【方解】麻黃味苦辛性溫,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藥,并用來作為方名。由于營澀衛郁,單用麻黃發汗,但解衛氣之郁,所以又用溫經散寒、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加強發汗解表而散風寒,除身疼。再配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藥,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
【方證要點】
1.風寒表實證:以發熱無汗,頭疼惡寒,身痛而喘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惡寒,發熱,頭疼,身痛,骨節疼痛,肌膚起栗,無汗而喘,鼻鳴,鼻塞流清涕,小便清,口淡不渴;口唇淡白,脈浮緊。
2.常用于感冒、流感、腸傷寒、肺炎、麻疹、小兒鼻塞癥、乳汁分泌不足、關節風濕病、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急性假死、腎炎、冷風哮、百日咳、水腫、失音、遺尿、呃逆、難產、痛經等屬于風寒表實證者。
3.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陰虛,血虛,津液不足,有咽干舌燥、口渴思冷等內熱證者,以及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不可服。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血壓高者慎之。
4.體質要求:體格健壯,面色黃暗,皮膚干燥且較粗糙。惡寒喜熱,易著涼,著涼后多肌肉酸痛,無汗發熱。易鼻塞、氣喘。身體沉重,反應不靈敏。
【類似方證鑒別】
1.麻黃湯與大青龍湯:都可以治療發熱惡寒,無汗身痛。麻黃湯證純屬風寒外束,故而無內熱之癥狀;而大青龍湯證是內熱外寒,故而有內熱煩躁。
2.麻黃湯與麻杏甘石湯:都可以治咳嗽喘息。麻黃湯證是由于風寒外束,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喘息,故而無煩渴、思冷等內熱癥狀;而麻杏甘石湯證是由肺熱引起的咳嗽喘息,故而有口渴、痰稠、脈數等肺熱癥狀。
3.麻黃湯與桂枝湯:都可以治療發熱惡寒。麻黃湯證是風寒表實證,故而無汗,脈浮緊;而桂枝湯證是風寒表虛證,故而自汗出,脈浮緩。
【原文】
1.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2.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3.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
4.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5.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46)
6.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51)
7.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52)
8.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55)
9.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232)
10.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235)
【醫案舉例】
1.傷寒案(唐醫易醫案)
余某,女,47歲,2002年2月2日初診。時值臘月歲末,因數日公事繁忙催收貨款,駕駛摩托車勞碌于寒風之中。是夜甚覺勞累,次日凌晨起渾身寒戰,頭疼身痛,身蓋三床棉被尚覺寒冷,其夫急邀我前往診視。榻前見其三床絲棉被緊蓋覆面,呻吟之聲不絕,舌色淡、苔薄白,面色蒼白,唇青暗。伸手切脈,手不燙,一息四五至,六脈浮緊。問其何時起病,有何所苦?答:昨夜回家11時許,洗澡后疲憊身重,即睡覺。可凌晨1時過后越來越冷,叫其夫加被加至三床仍不覺暖,繼而渾身骨頭疼痛。問:曾發燒喘咳出汗否?答:沒有,現在只是冷得難受,渾身骨頭痛得厲害,頭痛到眼睛都難睜開。于是立方:
麻黃12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3g,1劑。
藥后未得汗,寒戰稍減。再方:
麻黃15g,桂枝12g,杏仁9g,炙甘草3g,2劑。
藥后仍未出汗,癥狀如前,遂當機立斷煎第二劑,服藥后20分鐘仍未有汗。細思其脈癥相合,何以麻黃湯不汗呢?這大半天已服了3劑麻黃湯,大概是寒邪太重藥力仍在搏斗,于是給患者一杯熱水以助藥力。20分鐘后患者即遍身汗出,全身舒泰而愈。
2.蕁麻疹案(閆云科醫案)
張某,男,25歲,高城農民。素體健身強,任保田護秋職間,披星戴月,餐風沐露,甚為辛苦。秋分之際,早晚寒氣襲人。一朝歸來,自覺全身不適,少頃便惡寒,頭痛。肢體外露之處出疹起塊,與膚一色,淡而不紅,匯集成片,唇腫瞼臃,眼睛僅露一縫。癢甚,抓之呈痕。口服苯海拉明,注射氯化鈣,疹塊不退,身癢不止。舌淡紅、苔薄白,脈象浮緊。
觀其脈癥,知為風寒外襲,邪郁肌膚。蕁麻疹者,古之癮疹也。《諸病源候論·風瘙身體癮疹候》篇云:“邪氣客于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癮疹。”本案形似風水,實非風水,然治療與風水同,當須從汗而解。憶趙守真治風水一案用麻黃45g,今患者體壯稟盛,故亦大劑投之。擬:
麻黃15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4.5g,1劑。
1劑服后時許,汗出如洗,腫癢俱消,霍然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