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首經方方證要點
- 劉志龍 黎崇裕
- 1189字
- 2019-12-20 13:07:02
10.甘草干姜湯
【組成】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
【方歌】甘草干姜兩藥齊,溫肺運脾暖四肢,金匱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遺。
【功用】溫中散寒,健脾化飲。
【主治】傷寒因誤治傷陽,致肺胃虛寒證。
【方解】干姜辛熱溫陽,主溫肺胃之陽,炙甘草甘溫,辛甘合用為助陽之劑,故可治療肺、胃虛寒造成的一些疾患;誤汗、下以后,表里俱虛,可用本方復陽,可治脾胃陽虛引起的胃痛及吐逆,以及肺痿屬于虛寒者。
【方證要點】
1.肺胃虛寒證:以嘔逆,胸中急迫有痛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吐逆,涎沫多,咽干不欲飲,惡寒無熱,手足厥冷,煩躁,小便數,頭眩,舌淡苔白,脈浮數或沉微。
2.常用于流涎癥、吐血、鼻衄、眩暈嘔吐、胃痛、十二指腸潰瘍、尿頻、遺尿、夜尿癥、震驚癥、肺葉不張等屬于中焦陽虛,脾陽不運,脾弱肺寒者。
3.體質要求:是寒性體質中脾胃虛寒的體質類型,特征是易于嘔吐,易于腹脹腹瀉,吃生冷易發病。
【類似方證鑒別】
1.甘草干姜湯與四逆湯:都可以治療手足厥冷。甘草干姜湯治療陽虛輕微者,只是冷至踝;而四逆湯治療陽虛重者,可冷至膝。
2.甘草干姜湯與麥門冬湯:都可以治肺痿。甘草干姜湯治療陽虛肺痿,可見口淡喜唾;而麥門冬湯治療陰虛肺痿,可見口干思飲。
【原文】
1.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29)
2.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金匱要略》第七篇)
【醫案舉例】
1.鼻衄案(岳美中醫案)
閻某,男,21歲。素患鼻衄,初未介意。某日,因長途出車,三日始歸家,當晚6時許開始衄血……歷時5個多小時不止,家屬惶急無策,深夜叩診。往視之,見患者頭傾枕側,鼻血仍滴瀝不止,炕下承以銅盆,血盈其半。患者面如白紙,近之則冷氣襲人,撫之不溫,問之不語,脈若有若無,神智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湯:
甘草9g,炮干姜9g。即煎令服,2小時后手足轉溫,神智漸清,脈漸遲,能出語,衄亦遂止。翌晨更與阿膠12g,水煎服,日2次。后追訪,未復發。
2.咽痛案(閆云科醫案)
甥女婆母,68歲。體素健,舉家飯廚皆其料理。近感冒,發熱(39℃),咽痛,醫院點滴頭孢曲松鈉7日,癥不減。復輸進口消炎藥5日,熱退而咽痛不止,口服消炎藥引致胃痛惡心。甥女電話求援,詢知咽痛子夜益甚,心煩不寐,口干思飲,唯欲熱水,且隨飲隨溲。背畏寒,手足不溫,喜厚衣被。胃納不佳,大便不干,舌脈不得知也。
再三思之,非陽證也。若為陽熱,當口渴思冷,手足煩熱,大便干秘。分析其因,過用抗生素,中陽虛損故也。因舌脈未知,不敢貿然投用桂附。試以甘草干姜湯補益脾肺。若中氣足,肺寒散,則疼痛當失。縱不效,亦不致大礙之生。囑購:
炙甘草20g,干姜10g,1劑。
翌日來電云,咽痛減輕,口渴、尿頻、畏寒皆減。囑守方續服,痛止后服理中丸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