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首經方方證要點
- 劉志龍 黎崇裕
- 1257字
- 2019-12-20 13:07:01
2.桂枝加葛根湯
【組成】葛根四兩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方歌】桂加葛根走經輸,項背反汗濡,解肌祛風滋經脈,用治柔痙理不殊。
【功用】解肌發表,升津舒經。
【主治】風寒客于太陽經輸,營衛不和證。
【方解】桂枝加葛根湯證是外感風寒所致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于濡養,所以項背強。但有汗出惡風,是素體血虛。所以用桂枝湯減桂枝和白芍的用量,加葛根,取其解肌發表、升津舒經之功。
【方證要點】
1.太陽柔痙證:以發熱、汗出、惡風、項背肌肉強急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項背拘急不利、汗出、口淡不渴、小便清;舌苔薄白,脈浮緩或浮弱。
2.常用于感冒、項背部神經痛、頭項僵痛、肩酸痛、落枕、頸椎病、瞼下垂、痢疾初起、猩紅熱、胃痛、周圍型面神經麻痹、僵人綜合征等屬于營衛不和,但經脈郁滯較突出者。
3.“”的“
”所指的病位在人身后背至頭。所指的動作如麻雀啄食,邊啄食,邊抬頭望望四周,連啄連望,其頭頸俯仰之象,恰似其癥。
4.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黏膩、酒肉、臭惡等物,以防戀邪傷正。
【類似方證鑒別】
1.桂枝加葛根湯與葛根湯:兩者都是太陽經輸不利,但桂枝加葛根湯證是表虛證,葛根湯是表實證,其區別在于一汗出惡風,一無汗惡風。
2.桂枝加葛根湯與栝樓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是風寒客于太陽經輸所致津液運行不暢,而見脈浮;栝樓桂枝湯是邪阻經脈營衛運行不利及津液不足筋脈失養,而見脈沉遲。
【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14)
【醫案舉例】
1.項背拘急案(劉渡舟醫案)
劉某,男,41歲。患病已3個月,項背強緊,顧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惡風。問其大便則稱稀溏,每日兩三次,伴有脫肛與后重等癥。切其脈浮,視其舌苔白潤。辨為桂枝加葛根湯證,其大便溏薄,肛腸下墜后重,則為陽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為“太陽陽明合病”。處方:
桂枝15g,白芍15g,葛根16g,生姜12g,炙甘草10g,大棗12枚。
服藥后,不需啜粥,連服7劑,諸癥霍然。
2.失眠案(黎崇裕醫案)
張某,男,32歲,2012年10月13日就診。體型壯實,睡眠不佳多年,多夢,心煩,肩膀酸痛,平素疲勞乏力,易出汗,不怕冷,大小便正常,胃納可。舌淡紅苔薄白有齒痕,左脈弦略數略沉,右脈沉細。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棗5枚,葛根20g,生黃芪30g,當歸30g,酸棗仁20g,川芎10g,知母6g,茯苓10g,牡蠣30g,淮小麥30g,何首烏10g。5劑。
患者服用第三劑的時候回訪說服用此方后比較好睡,囑咐其把藥用完,可以再用5劑。因為有肩膀酸痛,易出汗,則加桂枝加葛根湯。何首烏功能主治:養血滋陰,主血虛頭昏目眩、失眠等。《重慶堂隨筆》:“何首烏,內調氣血,外散瘡癰,功近當歸,亦是血中氣藥。第當歸香竄,主血分風寒之病,首烏不香,主血分風熱之疾為異耳。”《本草正義》:“首烏,專入肝腎,補養真陰。且味固甚厚……具有陰陽平秘作用,非如地黃之偏于陰凝可比。”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神經衰弱、慢性肝炎。”因為左脈弦略數略沉則加酸棗仁湯養血安神,清熱除煩。加淮小麥是甘麥大棗湯意調整陰陽,且有疏肝養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