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韭秋菘二集:四十年飲食生活雜記
- 戴愛群
- 1842字
- 2021-11-24 18:04:16
序一 卻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
一個人把20多年寫的東西梳理歸置一番,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從中可以看出思想認識、知識結構和文字駕馭能力逐步提高的過程,有時還能從閱讀少作時生發出意外的驚喜:哈哈,當年我居然還能寫出這等文采斐然的文章!不過,將這些作品匯編成書,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你所關注的事情讀者未必感興趣,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所幸,戴愛群先生多年關注事情,一般人都感興趣,就是美食。如此,這本書的出版就有了價值。
這些年,戴先生出了幾本談美食的書,有推薦不同菜系經典菜品的《口?!罚薪榻B梁實秋、唐魯孫筆下的舊京菜肴及其復原過程的《先生饌》,還有《左持螯,右持杯》,大約能算一本蟹宴食單。相比之下,這本書有幾個特點。
一是內容駁雜。駁原本不是貶義詞,是說馬的毛色不純,什么顏色都有。張衡《西京賦》云:“天子乃駕雕軫,六駿駁?!笨梢娢迳s陳的馬匹中也是有良駒的。若其不然,李白也不會用五花馬千金裘去換美酒了,牽上頭倔驢就是了。這本書收錄的文章,所談都是廣義的美食,有佳饌,有佳釀,還有佳茗,品類繁多,不一而足。單是佳饌之中,有中國本土的,有東瀛的,有西洋的。中國美食中,有談宴席菜的,有談家常菜的,有談食材特點的,有談烹飪技法的,就連各地的腌漬小菜,也能寫上洋洋數千字,讓人目不暇接。更為難得的是,戴先生所談的這些美食,多為親眼所見,親口所嘗,絕非耳餐目食者流,因此有看頭,耐回味。從中也可看出,戴愛群這么多年的美食閱歷,是頗為豐富的。
不僅是美食,戴愛群對于世上各種美好的事物,都有濃厚的興趣。宜興的紫砂,蘇州的繡片,歙縣的硯石,北京的竹刻,他都有精致的藏品,能說出其奧妙所在。這些雅好,對于成就戴安群先生美食家之地位,自然不無裨益。一個人如果對美好的東西都有較高的鑒賞水準,專攻其中的一行,決計不會太差勁。
二是有些文章包含著戴愛群先生的美食主張,特別是對于中國烹飪如何健康發展的思考。中國古人為文一向講究“文以載道”,這些帶有思辨性的作品,比起時下流行的就吃談吃的“美食文章”,境界自然大不相同。戴先生對此頗為自珍亦頗為自詡,這也是應該的,這類文章看著簡單,但是非經多年行業歷練加上自己的琢磨思考,是難以成篇的。這類文章主要集中于書中的《芹議》編,其他地方也可看到,數量不多,篇幅也不長,但是分量不輕。這類由“術”趨“道”的文章,讀起來并不枯燥,因為沒有洋洋灑灑的宏篇大論,只是將一些觀點融于關于美食的描述之中,不會造成消化不良。
在戴先生看來,中國飲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其他國家難以匹敵,但是中國烹飪行業的現狀,則存在諸多問題,令人擔憂,其中一點便是一些人連“鹽打哪兒咸醋打哪兒酸”都沒弄清楚,便要進行“創新”,弄出些不倫不類難以入口的菜品唬人。對此,戴先生深惡痛絕,并屢屢在文章中痛加撻伐。如何看待創新和守成的關系,本無一定之規,有志于促進中國烹飪業健康發展者盡可各抒高見揮斥方遒,但是戴先生的基本觀點我覺得還是成立的,那就是創新不是胡來,首先要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所在,然后再加以提高升華,做到“移步不換形”。拋開傳統的滋養去搞“創新”,最終只能成為無所依傍的“野狐禪”。
三是文字通達耐讀。這本書收錄的文章的時間跨度盡管有20多年,但是文字都很曉暢,看不出戴先生早期作品有什么生澀的地方,只是后來的文章更具深度。美食文章固然算不上“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但是戴愛群從不隨意為之,而是認真對待每一個字。此次將文章結集出版時,他又對早期作品中的一些訛誤做出了修訂,但并非悄不唧兒地在文章中改正了事,而是以按語的形式說明正確的表述應該如何,當年怎樣造成了此類疏誤。這種負責態度,如今已不多見。
戴先生家里有萬余冊藏書,以文史類和烹飪專業書為多,平素他也喜歡翻看各種雜書,因此肚子里各種“零碎兒”很多,這對于寫好文章自然很有好處。戴先生的文章多有引經據典之處,知識性很強,還常常夾有一些古文句式,顯得搖曳多姿,很有味道。
我和戴愛群相識多年,最近幾年因閑居無事更是時相過從,常常找上三五熟人約個飯局,喝點小酒聊點閑天,所聊內容多與美食有關,大家都很放松。這些年,戴先生的美食主張、美食實踐都有新的提升,和張少剛大廚復原的舊京菜肴,研制的蟹宴,均為極品,有幸品嘗者莫不嘖嘖稱贊。從當初的媒體美食記者到現在的具有一定影響的職業美食家,20多年戴愛群一路走來頗不容易,所倚仗的就是對于美食的由衷熱愛和堅持精神。李白詩云:“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一個人能夠幾十年專注于一件事并有所成就,也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