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拯救他人是高尚還是虛榮

樂于助人不一定是美德

有的時候,人們選擇與糟糕的人做朋友只是因為想要拯救他們,這對于涉世不深的年輕人,以及一些缺乏立場或者太過天真、單純的成年人來說是很常見的情況。也許你會反對說,我們應該看到別人好的一面,而且樂于助人是最崇高的美德。

并不是每一個失敗者都是受害者,也不是每一個跌入谷底的人都想要努力往上爬。

許多人的確想,也的確能做到,但也有人就此認命,他們甚至還會將自己和別人的痛苦放大,以此證明世界的不公正。失敗者雖然地位低下,但他們中并不缺少幻想某一天自己能成為壓迫別人的人。幻想起來雖然很容易,但若真朝這個方向邁進,那無疑是自掘墳墓。

面對身陷困境尋求幫助的人,要區分他是真的需要幫助還是想要借此利用提供幫助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有的人的確同時抱有這兩種目的。那些反復嘗試、失敗,然后被原諒的人,也通常希望所有人都相信自己真的努力過。

除了出于天真,拯救一個人的想法有時還出于虛榮和自戀。類似的例子出現在俄國著名作家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經典作品《地下室手記》中。這部經典作品的開場部分寫道:“我是一個有病的人……我是一個心懷歹毒的人。我是一個其貌不揚的人。我想我的肝臟有病。”這部作品是一個傲慢又痛苦的人的自白。主人公蝸居在混亂又絕望的地下世界,無情地進行著自我剖析,但與自己深重的罪孽相比較,這種剖析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彌補。在自以為完成了自我救贖后,主人公做出了更加糟糕的選擇:去向一位真正不幸的人提供幫助。麗莎是一個妓女,住在地下室的這個人(以下將其簡稱為“地下室人”)邀請麗莎來家里,說是保證可以讓她的生活重回正軌。在等待麗莎的過程中,“地下室人”救世主式的幻想越發強烈了:


然而過去了一天,兩天,三天——她始終沒有來,于是我也就安靜了下來。每逢九點以后我就特別興奮,興奮得睡不著覺,有時甚至開始幻想,甜蜜蜜地幻想:比如說,我要挽救麗莎就要讓她常常來看我,而我則要告訴她……我要開導她,教育她。最后我發現她愛我,熱烈地愛我。我假裝不懂(不過我也不知道干嗎要假裝,大概,為了美吧)。最后,她非常不好意思而又十分嫵媚地渾身發抖,哭著撲到我的腳下,說我是她的救命恩人,她愛我勝過愛世上的一切。


“地下室人”的自戀被這樣的幻想滋養著,而麗莎卻被這種幻想摧殘著。提供救贖所要求的責任感和成熟度大大超過了“地下室人”自身所有,他的人格不足以支撐他完成這種救贖。“地下室人”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然而他卻以同樣快的速度將其合理化了。麗莎最終來到了他破舊的公寓,賭上了自己的一切,迫切地想要尋找出路。她告訴“地下室人”她想擺脫現在的生活,而“地下室人”的回應呢?


“請問,你來找我干什么?”我氣喘吁吁地開口道,甚至都不考慮我說話的邏輯次序。我只想把心中要說的話一股腦兒全說出來;我甚至不關心先說什么和后說什么。

“你來干嗎?你回答!回答呀!”我差點忘乎所以地叫道,“我來告訴你,親愛的,你來干什么。你來是因為當時我對你說了幾句可憐的話。于是你就馬上變得嬌滴滴起來,你又想來聽‘可憐的話’了。那么對你明說了吧,要知道,我當時是取笑你。而且現在也在取笑你。你發什么抖?對,取笑你!在此以前我受了人家的侮辱,也就是跟我一起吃飯的那幫人,也就是當時比我先去的那幫人。我到你們那里去,為的是把其中的一個人、一個軍官狠狠地揍一頓,但是沒有揍成,他們走了;總得找個人出出氣吧,把本翻回來,碰巧你趕上了,因此就遷怒于你,把你盡情取笑了一番。他們侮辱了我,因此我也想侮辱別人;他們把我撕扯成了一塊抹布,因此我也想顯示一下自己的威力……這就是那天發生的事,可是你卻以為我當時存心來挽救你,是不是?你是這么想的嗎?”

我知道,她可能思緒混亂,一時弄不清個中細節;但是我也知道,她肯定會清楚地懂得我說話的實質。結果還果然這樣。她的臉變得像手帕一樣煞白,她想說什么,她的嘴病態地扭曲了一下,她的兩腿仿佛挨了一斧子似的,猛地跌坐在椅子上。在隨后的時間里,她聽著我說話,一直張大了嘴,瞪大了眼睛,驚恐萬狀地哆嗦著。我說的極端卑鄙無恥的話把她壓倒了……


“地下室人”的自我膨脹和魯莽惡意摧毀了麗莎最后的希望。他完全知道這一點,更糟的是,“地下室人”從一開始就以此為目標,所有事情都是他有意為之的。

惡人并不會因為不作惡就變成英雄,英雄是積極正面的,而不僅僅是沒有邪惡。

你可能會反對,我怎么能侮辱他人助人的動機呢?但你又怎么能確定自己對他人的拯救不會讓他們更加墮落?比如,你是一位出色的團隊領導者,你的團隊正為著共同的目標努力,每一個人都很勤奮、聰明、團結。與此同時,你剛好也在別處管理著一個表現不佳的員工,于是好心的你靈光一現,想將這個人納入自己的優秀團隊,讓他受到上進氛圍的熏陶。結果呢?相關心理學研究結果清晰地告訴我們,這個新來的人不會立刻“痛改前非”,反而會拖整個團隊的后腿。 Barrick, M. R., Stewart, G. L., Neubert, M. J., and Mount, M. K. (1998). “Relating member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to work-team processes and team effectivenes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3, 377-391。對此關于兒童的相關研究,參見:Dishion, T.J., McCord, J., & Poulin, F. (1999). “When interventions harm: Peer groups and problem behavior.”American Psychologist, 54, 755-764。他會一直處于憤世嫉俗和逃避的不穩定狀態,會錯過重要的會議,因為工作質量低下而拖延團隊的工作進程,與此同時,他卻和所有人拿著一樣的薪水。那些努力工作的員工會由此產生懷疑:為什么自己在竭盡全力地完成工作的同時,這個新成員卻可以游手好閑?當學校輔導員出于好意把一個品行不端的差生放到一群相對守紀的同齡人里去時,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

惡習會傳染,自律和穩定卻不會 McCord, J. & McCord, W. (1959). “A follow-up report on the Cambridge-Somerville youth study.”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32, 89-96.,因為墮落比奮進容易太多。

拯救他人的人有可能確實是堅強、慷慨、成熟而又完美的,他們只是想做對的事情。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或者只是希望別人注意到他們那用之不竭的同情和善意;或者他們只是想通過拯救他人證明自己是有人格力量的,而不僅僅是依靠運氣或是出身;抑或站在一個毫無責任感的人旁邊能讓他們顯得更加高尚。

假設你是在做最容易而不是最困難的事情。你的酗酒成癮讓我的豪飲顯得不值一提;我和你認真談著你失敗的婚姻,讓我們都相信你已經盡力,而我也在全力幫助你。這樣做看上去很努力,似乎也有些成效,但要想達到真正的改變,你們倆要做的可不止這么一點。你怎么能確定那個高呼求助的人不是在逃避自己虛無和墮落的痛苦,不是在選擇比承擔責任更容易的道路呢?你是在助長妄想和自我欺騙嗎?有沒有可能你的蔑視會比同情更加有益?

也許你并不打算拯救別人,你的交友不慎不是因為救世主和受害者之間的互利互惠,而是因為這是更容易的選擇。你和你的朋友在不知不覺中一起走向了愚蠢的虛無、失敗和痛苦,為了一時的享樂而犧牲了未來。你們心照不宣地約定,要避重就輕地活在當下的放縱里,并且不要點破彼此的這種行為,這樣雙方都可以更輕松地逃避責任。

不要盲目自我犧牲

在幫助一個人之前,你需要先弄明白他為什么身處困境。你不應該先假設他是不公正和剝削的無辜受害者,因為這往往是最不符合實際的解釋。根據我的研究和生活經驗,事情永遠都不會這么簡單。

如果你相信壞事是自己發生的,而受害者對此毫無責任的話,那你相當于也剝奪了這個人過去、當下和未來所有的主觀能動性。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會因為上進之路很難走而選擇放棄,這甚至應該成為你在幫助他人之前的默認假設。你可能覺得這樣想太苛刻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失敗是很容易理解的,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解釋。同理,恐懼、仇恨、成癮、濫交、背叛和欺騙也不需要解釋。染上惡習和失敗都不難做到,你只要帶著無作為和不在乎的態度,逃避責任和思考就行了。你完全可以不停地明日復明日,讓自己長久沉溺在當下的廉價快樂里,就如同《辛普森一家》中臭名昭著的老爸在吞下一整罐蛋黃醬和灌完一整瓶伏特加之前所說的那樣:“這些都是未來的我需要擔心的。天吶,我可一點都不羨慕他!” 羅杰斯描述了人格的建設性改變所需要的6個條件,其中第2個是來訪者的“不一致狀態”,大致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和改變的必要性。參考:Rogers, C. R. (1957).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1, 95-103。

我要如何確定你不是在利用我的資源逃避問題?也許你根本不在乎即將來臨的危機,也不愿意承認自己的不在乎;也許我的幫助不僅不能幫你解決問題,反而會延遲你的醒悟;也許你是想用你的痛苦壓垮我,以減小墮落、沉淪的你與我的差距。我如何才能確定你沒有在玩這樣的把戲?我又如何才能確定自己沒有一邊在假裝負責地提供徒勞的幫助,一邊在逃避那些更困難卻更有意義的事情?

也許你是想借痛苦表達對他人的嫉恨,因為他人在不斷進步而你卻在一直墮落;也許你是想借痛苦證明世界的不公,以此掩蓋自己的罪過、疏忽和逃避;也許你是想在失敗中永遠痛苦下去,因為你需要用痛苦證明很多東西,或者報復自己的存在。處于如此境地的你,憑什么要我和你做朋友?

成功和美德的秘訣難以捉摸,失敗則只需要你養成幾個壞習慣然后任其發酵,接下來你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失敗會不請自來,而人的罪惡則會加快它的進程。

救贖并不是徒勞的嘗試,但是將人拉出壕溝容易,救出深淵卻很難。處在深淵底部的人可能已經沒有什么救贖的價值了。在幫助一個人之前需要確認他是不是真的想要被幫助。

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提出,如果求助的人自己都不想改善,那就不可能成功建立治療關系。 羅杰斯描述了人格的建設性改變所需要的6個條件,其中第2個是來訪者的“不一致狀態”,大致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和改變的必要性。參考:Rogers, C. R. (1957).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1, 95-103。羅杰斯認為人們不可能說服一個人改變,具備改善的意愿才是進步的前提。我曾接收過一些被法院強制要求來接受咨詢的來訪者,這些人沒有求助的意愿,所以咨詢的過程既可笑又無用。

我有可能因為懦弱而無法果斷離開你,但我又不想承認這點,于是只能繼續和你保持不健康的關系。我繼續幫助你,并且用這樣的自我犧牲來證明自己是個好人。但事實并非如此,也許我就是個佯裝高尚和努力,其實卻在不斷自欺欺人的人。

正確的做法是:結束這段關系,離開這里到別處去,重新振作起來,然后再以身作則,激勵他人。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用這一點來為自私找借口,拋棄真心需要幫助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远县| 闽侯县| 松江区| 宣化县| 仁化县| 曲阳县| 龙海市| 安多县| 乌拉特后旗| 澜沧| 闵行区| 鄂尔多斯市| 长垣县| 新龙县| 读书| 桦甸市| 苍南县| 塔河县| 松江区| 吉林市| 广南县| 礼泉县| 屏山县| 沙坪坝区| 平安县| 遂宁市| 诸暨市| 陵水| 牟定县| 图木舒克市| 乡城县| 慈溪市| 嵩明县| 慈溪市| 文昌市| 贡山| 德安县| 平凉市| 铁岭县| 株洲市| 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