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十二法則
- (加) 喬丹·彼得森
- 1511字
- 2019-12-13 20:49:31
荒蕪青春
那時我有個朋友,就叫他克里斯吧。克里斯很聰明,讀過很多書,和我喜歡同一類型的科幻小說。他很有創造力,對電子元器件、機械和引擎都很感興趣,是個天生的工程師,但家庭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他。克里斯的父母溫和善良,姐妹們也很聰明,整個家庭看上去很正常,但克里斯好像在某個重要的層面被忽視了,所以他雖然聰明、充滿好奇心,但內心充斥著憤怒、怨恨和絕望。
克里斯的那輛1972年產的藍色福特皮卡可以說就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這輛臭名昭著的皮卡車就像一個虛無主義者的外殼,它的每一寸都布滿了因為各種事故和磕碰留下的凹痕,保險杠上的貼紙也很應景地寫著:“警告!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放縱與狂歡!”這張貼紙和所有凹痕共同建構了一種強烈的荒謬感,而這一切絕非偶然。
每次克里斯出了車禍,他父親都會把車修好,并且再另外給他買一些東西,但克里斯從不在乎。克里斯經常表達他對父子關系的不滿,也許是他父親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因為精力不足而無法足夠關注兒子,正是這個原因使得父子關系惡化起來也說不定。
克里斯有個比他小兩歲的表弟艾德。艾德是個聰明、機智、英俊并且討人喜歡的孩子,如果你只見過12歲的他,那你一定會覺得這孩子會有很好的未來。但艾德一直在走下坡路,以至于最終陷入了一種從現實掉隊的半游離狀態。他不像克里斯那樣易怒,但也同樣充滿了困惑。克里斯和艾德后來開始接觸大麻,這并沒有讓他們的狀況變好。
在漫漫長夜,我和克里斯、艾德還有其他小伙伴們會開著車四處游蕩。我們穿過主街,沿著鐵路大道一路再向北,路過高中,在小鎮的北端轉向西;或者沿著主街一直向北,到小鎮北端后再向東轉,如此不斷重復著一樣的路線。如果我們不在鎮上開,那就會去鄉間。一個世紀以前,測量員在這個約80萬平方公里的荒原上規劃了龐大的道路網絡。往北每隔三公里,就能碰到一條自東向西無盡延伸的石子路;往西每隔兩公里,也都能遇到一條自北向南的路。因此我們永遠不缺可以用來打發時間的駕駛路線。
除了開車亂逛,我們的另一個消遣選擇就是參加派對。一些年紀稍大的人會在家里舉辦派對,然后那里就會成為各種不請自來者的臨時住所。喝了酒之后,有些本來就討厭的人會變得更加面目可憎。如果某個孩子的父母臨時出差,并且被開車亂逛的人注意到屋里燈火通明,屋外卻沒有大人的車的話,這個孩子的家也會成為派對的臨時舉辦場所。有時候,這種派對的局面會失控,甚至還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我不喜歡青少年們的派對,也毫不懷念那些黯淡的場景。在陰暗的燈光下,自我意識被縮到最小。吵鬧的音樂讓人無法交談,不過本來也沒什么好說的。派對上總是充斥著一種凄涼和壓抑的感覺,每個人都在肆無忌憚地抽煙和酗酒,一切都顯得漫無目的。不過有時候也會發生些事情,比如有一次,我的一個性格異常內向的同學,在喝醉之后拿著一把子彈上了膛的霰彈槍四處揮舞;另一次,那個后來成了我妻子的女孩輕蔑地羞辱了一個持刀威脅她的男孩;還有一次,一個朋友從樹上摔了下來,一分鐘之后他的傻瓜跟班又做了一模一樣的事情。
沒人知道自己在這些派對里要做什么。希望看到女啦啦隊員?等待戈多?雖然大家更愿意看到前者,但后者似乎更接近現實。比較浪漫地說,如果無聊透頂的我們有得選,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過早地變得消極厭世、抗拒責任,覺得做任何事情都不夠酷,我們也無法堅持參加成年人為我們組織的辯論社、航空青年團或學校體育隊。我不知道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青少年生活是什么樣的,1955年的小孩子能夠全身心地投入一個社團嗎?至少20多年后的我們好像是不行的。20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運動”先鋒們建議年輕人“審視內心,關注社會,退出世俗”。大多數人都做到了第一項和第三項,可并沒能怎么做到第二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