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東地界混的武將,哪個不知道寧遠伯的大名,可以說正牌寧遠伯李成梁幾乎就是遼東的無冕之王,他鎮守遼東三十多年,威名赫赫,甚至蓋過了軍神戚繼光的風頭,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將領。
不過曹文詔所說的寧遠伯并不是李成梁,而是李成梁的兒子,死后被追封為寧遠伯的李如松。
李家一門五虎,除了李成梁這只大虎外,剩下四支小老虎分別是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梅。
其中以李如松最為出色,甚至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水平。
不管是平定寧夏之亂,還是抗倭援朝戰爭,李如松作為總指揮官,都打的異常出色,可以說,李如松如果還活著,他的小老弟努爾哈赤就絕對不敢起兵作亂。
可惜李如松戰死了,死的比李成梁還早。
將軍馬上死,這并不稀奇,可稀奇的是李如松居然會率領三千騎兵一頭扎進兩萬土蠻人的包圍圈,這就很搞笑了。
要知道李如松可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怎么會犯這種明顯的錯誤。
所以后世對于李如松戰死的原因,基本就歸結于一條——有內鬼。
不過內鬼是誰,這就很值得商榷,本著誰獲利誰就是幕后黑手的原則,內鬼的最終嫌疑人鎖定在了努爾哈赤和遼東將門身上。
努爾哈赤自是不必多說,嫌疑最大,他想要起兵造反,李如松就是他的最大障礙,算年齡,李如松只比努爾哈赤大十歲,按照李如松的身體情況,蹦蹦跳跳為大明鎮守遼東守到六七十歲不成問題,不干掉李如松,努爾哈赤這輩子算是沒指望了。
而遼東將門倒是很讓人意外,他們居然也盼著李如松死。
或者說的更詳細點,他們希望老李家都死絕。
生死大恨不過如此。
“李家坐鎮遼東太久,本地的將門被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壓的死死的,朝廷又因為他們李家太強,暗地里削弱李家,連著遼鎮將門一起給削了,別看征寧夏,征朝鮮那么風光,這背后,可是遼鎮五六萬士卒的血肉,你說大伙能不恨嗎?”享福的事情全讓李家占了,遭了嫉妒卻拿遼鎮所有人擋刀,這換誰都接受不了。
李如松戰死后,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梅根本壓不住遼鎮將門的反撲,早就開始養老的李成梁不得不重新出鎮遼東,要知道那時候他已經七十六歲了。
即便李成梁又幫李家守了幾年基業,前前后后做了不少幕后交易,可在李成梁病死后,李家還是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對遼鎮的軍隊掌控權。
像是薩爾滸之戰中,李如柏率先使用出“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八字戰法,之后李如楨作為鐵嶺守將,也上演了隔山打牛大法,居然在努爾哈赤進攻鐵嶺時龜縮在沈陽,這一柏一楨瞬間淪為了笑柄。
出來混的,遲早都要還,風光了那么久,李家終于墻倒眾人推,沒有人會理會李如柏與李如楨的辯解,什么手下士卒不聽將令,沈陽守軍不肯援助,這都是你們的一面之詞,你們李家必須死。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熊大人來了,李家完蛋了,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突然就打不動了,丟盔棄甲的遼鎮軍隊在熊大人的領導下輕輕松松的守住了遼陽和沈陽。
全都是陰謀啊,縱橫遼鎮幾十年的李家就這樣分崩離棄了。
究其原因,還是李如松死了,李如松不死,這后面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梅雖然沒李如松那么強,但守住李家基業應該不難吧?”曹向丘有些不明白,憑什么李如松和李成梁能死死壓住遼鎮將門的反撲,而柏、楨、梅三個不行。
“和李如松一起戰死的是李家最后的三千親兵,那可是武裝到牙齒的三千精騎。”曹向丘嘆了口氣,也不知道土蠻人得了什么好處,居然拼著一萬多人的損傷,硬生生吃下了李家這三千騎兵,甚至他都懷疑包圍李如松的不止那兩萬土蠻騎兵,肯定還有數量不少的遼鎮騎兵與滿族騎兵,所有人通力合作,這才把李如松這個妖孽給干掉了。
“李家沒了這壓箱底的親兵,立刻就萎靡不振,李成梁不得已,帶著陪同他養老的親衛來到遼鎮,希望挽回頹勢,據說李成梁抵達遼陽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打努爾哈赤,用舍棄遼左六堡為代價,換取努爾哈赤支持李家繼續在遼東立足,李成梁老了,心里只有他那個小家,不過我們也清楚,他是恨,晚年喪子,切骨之痛,他有理由去恨,恨朝廷涼薄,恨遼東諸將狹隘,恨蒙古土蠻狡詐,所以他才會做出這個決定,他和戚大人不一樣,戚大人被朝廷排擠,只能辭官歸鄉,郁郁而終,而李大人終其一生都在戰斗,與蒙古人斗,與滿族人斗,與遼鎮將門斗,與朝廷百官斗,斗來斗去,最后還是一無所有,可憐可悲。”曹文詔來遼東時,李家已經衰敗,但關于李家的一切,都還停留在遼東將門的腦海里,眾人偶爾醉酒之后,也會感慨幾句,到底是那時候的遼鎮好,還是現在的遼鎮好?
恐怕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答案。
“雖說是中了陷阱,可歸根到底還是李如松犯了冒進的老毛病,他在抗倭援朝的碧蹄館之戰中,他就犯過類似的錯誤,不過那次他運氣好,僥幸逃過一劫,但可一不可二,可二不可三,運氣不可能次次都眷顧你,明白嗎?”曹文詔這話說的是李如松,實際上批評的還是曹向丘。
不管是在遼河邊上的血戰,還是今天城外棚戶區的伏擊,曹向丘都是以少打多,行走在死亡的邊緣,別看這次城外大勝,沒死一兵一字,那真的是他運氣好,旁邊就有一個堅固的馬圈作為掩體,要是在空曠的平地上對戰,他們曹家六個親兵分分鐘就被人圍毆致死,曹文詔可不能慣著曹向丘這破毛病,都說兵行險著是不得已而為之,自己這兒子倒好,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險,天天往死地里闖。
對面自己老爹的指責,曹向丘只能摸著后腦勺,臉上假模假樣的擠出一抹慚愧的表情,他也不想這樣的,你像遼河那次,自己都未卜先知提前跑路了,結果遇到了另一個未卜先知攔截的,這他上哪里說理去,至于這次,那也不能怪他,這方明鏡做足了表情,自己又不是地頭蛇,怎么會知道廣寧城治安居然會崩壞至此,在城外就被人打劫,他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