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評論(2019年8/9月號)
- 《商業評論》編輯部
- 2493字
- 2020-01-10 15:20:00

前瞻思維丨領導力 向中世紀石匠學領導藝術
■喬·迪萬納(Joe DiVanna)
我幾年前參加過一個雕刻課程。我的老師,一位有著50年經驗的意大利老石匠,第一節課的第一句話就是:“接下來我要教你的是米開朗基羅大師當年雕刻作品的技藝。”我不由精神大振,準備接受數百年的石刻傳承。他接下來的第二句話是:“雕刻很簡單。你看看這塊石頭,如果你能從石頭里看出一匹馬來,那只要把不像馬的部分敲打掉就可以了。”聽到這里,我的滿腔藝術熱情就像一艘破浪前行的船突然撞上暗礁一樣被無情地粉碎。但是,正是在無數個小時的敲敲打打之中,蘊藏著21世紀領導藝術的關鍵。
領導者塑造組織
領導者必須從石頭里“看出一匹馬來”。這是讓企業全力以赴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方法。其關鍵在于掌握石匠們熟知的三個核心要素:你想創造什么(愿景);為了得到理想結果,你準備使用哪一種鑿子、銼刀或者錘子(實現價值主張的工具);以及運用哪種技術來有效利用時間(服務的技能和質量)。愿景、價值主張和人的技能是當今大多數企業的主要推動力。在很多企業里,這三大要素被技術創新放大,從而又強化了價值主張。技術提供了發揮企業能力的手段。而現代與以往的根本不同在于運用這些機制的流程。為了透徹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先來看一下組織活動要產生增值,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
和現代石匠相比,中世紀的石匠更有效率,更有成本控制意識。這是因為當時很難保證長時間的資金供應。查看中世紀的建筑項目記錄,你會發現工程經常由于資金耗盡而中斷;如果查看有資金供應期間的工作記錄,你會發現工程進度非常快。
相對于現代石匠,中世紀的石匠有一個獨特優勢,他們的高生產效率主要得益于其豐富的工藝知識,而這在現代社會里非常罕見。在當時要成為一位石匠大師,一個人先要做7年的學徒,再做7年的熟練工,再經過7年以上的歷練,才能稱得上大師。相比當時人們35歲的平均壽命,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投資。
為了登上職業巔峰,一名石匠要能夠從觀察山丘的外觀來判斷它是否含有合適的石料。他們需要了解整個制作流程的每一步,從采石、切割、搬運、雕刻、打磨到最后的安裝擺放。石匠工藝堪稱傾注了一位手藝人一生的知識。
流程知識減少了復雜性
在古羅馬時代,水泥廉價而又耐久的特性曾讓許多前所未見的建筑面世。而隨著古羅馬的衰落,人類文明陷入黑暗時代,有關水泥的知識也失傳了。由父輩傳給后代的知識隨著社會結構和優先需求的改變而消散。由于缺乏將知識系統化的正式結構,加上對建筑項目需求的改變,有關水泥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直到19世紀初期一次偶爾的試錯,人們才重新發現了制作水泥的工藝。在長達1,3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這一有史以來最有用的技術之一竟然從社會上消失了。
在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工作環境也隨著工業革命的副產品——流水線式的生產和管理而發生了改變。在這種環境下,工作變得細分化:工人不再需要流程知識,他們只需要完成一個個獨立任務的知識。這將熟練上工之前所需要的學習時間從漫長的一生縮減到了短短幾天或幾星期。
企業的流程由許多項任務組成,這些任務結合技能熟練的員工,能為產品或服務增添價值。當任務與任務執行者被視為互不相關的獨立個體時,并不能增添價值。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個完整的流程,通過將流程中每一個步驟的價值匯聚到客戶可以感知的價值單位中,創造了價值。
因此,當今的企業要忘記流水線思維下的命令與控制型結構,而將流程作為重點。但是,以流程為重點意味著企業要付出隱性成本。首先,企業需要檢查現有流程,并將其拆分成若干組成部分,然后必須評估各個部分相對于整個流程的價值大小。其次,為了做到以流程為重點,人們需要以流程為導向,拋棄傳統的等級制組織結構。這包括確定一位流程負責人,為流程的績效以及中間步驟的執行承擔最終責任。第三,在向流程導向轉變、建立規范流程的過程中,企業必須解決如何保持產品質量、實行產品變更(例如工程變更單)等問題。
不可思議的是,這一以流程為導向的業務新需求,再次讓人聯想到中世紀的石匠。他們在建造建筑物時正是以流程為重點,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流程。他們有獨特的前瞻性方法來維持高水準的產品質量。
回顧中世紀的工藝美術作品,我們會發現它們遠比現代作品更能代表整個工匠群體。工匠們學習的不僅僅是這一行的實際細節、使用工具的方式,以及材料的選擇,還被教導如何設計作品。他們所有的同行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在同樣的方面共同努力:他們都專注于如何做好工作,并試圖找到更好的方法和設計。所有積累的知識代代相傳,形成了我們所謂的傳統,并由此產生了富于獨特性和創造力的作品。14世紀的人們并不滿足于復制13世紀的作品,而是利用他們的經驗不斷改進產品和工藝。
在現代的等級制組織中,積累的知識經常被整理、記錄并制定成操作手冊。我們將追求高質量的流程變成了組織官僚制度。
如何將高質量變成一種本能
對中世紀的工匠們而言,保持高質量和持續的設計改進是其正常工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遍布歐洲的眾多城堡和教堂就是明顯的證據。當代考古學家、建筑學家和歷史學家,利用他們對中世紀時期的了解,通過觀察一座建筑,根據每個時代石匠技術的發展情況,就可以確定建筑的哪一部分是在什么時候建造的。因此,了解中世紀的建筑流程,就能為當今企業在流程導向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一個背景知識。
“中世紀流程知識”概念的核心是“行會”。現在,我們稱之為“卓越中心”或“核心競爭力”。在中世紀社會,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行會。“商人行會”是指將商人聚集在一起以控制貿易的協會,而“工藝行會”則由各種工藝學科的大師級工匠、熟練工和學徒組成。我們可以看到,每種類型的行會都有現代版。
商人行會類似于今天的做市商和產品聚合商,例如亞馬遜(Amazon)、eBay或阿里巴巴,顧客在一個匯聚了各種商品的消費者生態系統中購買商品。與中世紀商人行會的宗旨相反,現代商人行會出于自身的利益行事。
中世紀的行會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早期的共同利益社會,因為它有雙重目的:一是為行會成員獲得公平待遇,二是保護公眾利益。商人行會確保價格的公平,而工藝行會的大師級工匠對他手下的熟練工和學徒負有不容推卸的責任。今天,政府機構和其他監管組織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這些責任。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19年第7期)
- 她理財專刊(第47期)
- 逆市加倉(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17期)
- 雪球/島ISLAND3:指數基金投資指南
- 上海信息化(2021年第1期)
- 財蜜周刊(第23期)
- 經濟學課件XX:城市的經濟學分析
- 雪球專刊·特輯:讀懂公司財報
- 農村財務會計(2020年第7期)
- 精英們為什么不待見特朗普(英國《金融時報》·地鐵大學)
- 《北大金融評論》2020年第2期:金融智能化時代的中國思考
- 對話:嘉實基金基金經理姚志鵬(《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1期)
- 《商界》2018年第5期:商業的本質
- 《商界》2021年第2期:2021商業重啟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