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評論(2019年8/9月號)
- 《商業評論》編輯部
- 1567字
- 2020-01-10 15:20:00
編者寄語 打破行業魔咒
今年4月的海瀾之家股東大會上,董事長周建平與參會股東懟了起來,導火索是投資者對海瀾之家的高庫存提出了質疑。截至2018年年末,海瀾之家存貨94.7億元,相當于年利潤的3倍,較上年末增加9.8億元,同比上升11.55%。更令人擔憂的是存貨周轉天數高達286天。這個數據意味著什么?曾經的服裝龍頭企業美特斯·邦威,在2012年業績開始大幅下滑,此前一年的第4季度存貨周轉天數約為130天??梢姾懼颐媾R著多大的危機。
事實上,這種狀況不是海瀾之家獨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A股85家紡織服裝企業中,存貨超過1億元的有81家,存貨超過10億元的有20家,85家紡織服裝企業的總存貨量高達985.64億元,高出它們的凈利潤總和172.51億元,而且幾乎所有企業的存貨量都大大高于它們的凈利潤。高庫存就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會掉下來將企業置于死地。
為什么全行業會陷入高庫存的困境?根源在于服裝行業普遍采用的訂貨制模式。一般來說,服裝企業一年有春夏、秋冬兩次訂貨會,會上訂的貨就是半年之后要上市的新品,品牌商設計團隊猜測著半年之后的流行元素和流行色,零售商猜測著本地消費者喜好。消費者的心思本就難捉摸,竟然還要提前半年以上做預測,可想而知這種預測的偏差有多大了。零售的本質是人貨匹配,貨品不能精準匹配消費者需求,庫存積壓就是必然結果。無怪乎,整個服裝行業都被高庫存魔咒籠罩。
怎么破局?還得從人貨匹配這個根本原則著手。從貨品供給端來說,預測需求不如快速反應。既然預測有偏差,事先生產大量貨品風險很大,不如在接到顧客的明確需求信號之后,再快速生產滿足需求。但這種模式要求企業的供應鏈具備柔性和快速反應能力,服裝行業當下通行的大規模生產線根本無法勝任這種模式。
可喜的是,已有少數先鋒企業在這條路上探索,并且初獲成功。杭州葳蕓旗袍公司是一家業內領先的企業,曾被杭州G20峰會、電視節目《偶像來了》等指定為服裝提供商,曾在全國百貨公司開設了70家門店。但在2014年,隨著百貨公司客流驟減,門店銷售下滑,庫存堆積如山無法變現,導致門店縮減到30家。庫存的切膚之痛,令葳蕓旗袍創始人葉麗英想到了以物聯網智能技術改造后端供應鏈,提高整個企業的庫存管理效率和多款式生產快速反應能力。
經過兩年的努力,葳蕓旗袍的供應鏈物聯網智能改造終于完成。整套智能制造系統主要包括三大功能:大批量成衣生產+小單快返+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多款式混流生產體系。智能改造后,葳蕓的做法是,把訂貨會改為提前半年下訂單,并且只訂以前60%到70%的貨量,通過壓縮訂貨時間貼近上新市場時間;通過壓縮訂貨量降低庫存和成本。先投入生產小批量新款試探市場反應,暢銷款則快速補單,滯銷款則立馬停產,因應當下顧客的需求,及時研發出符合當季顧客需求的新款。由于擁有多品種快速反應能力,葳蕓只需一個月即可完成暢銷款和新研發款的所有補單。
同時,葳蕓旗袍擁有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能力,可以滿足顧客增值服務以及未來服裝行業定制化的趨勢。葳蕓旗袍經過一年半的智能改造,目前庫存與改造前相比已經下降40%,企業利潤率上升30%,并計劃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在國內重新增設門店。(參見本期《瓦解與重生:這家旗袍企業如何用AI逆轉命運》)
葳蕓旗袍的案例在“新零售商業評論”微信公眾號發表后,引發了業界的強烈反響,有多個服裝企業與我們聯系,希望引薦智能改造的技術服務商。其實,建立柔性快速反應供應鏈,技術固然重要,但最大的障礙在于企業體制。比如,由于很多企業不做零售只做批發,貨品數據其實掌握在經銷商手中。因為擔心數據被品牌方掌握,經銷商大多會拒絕使用品牌方推出的供應鏈系統。又如,企業的商品部、研發設計部、供應鏈部、銷售部往往KPI不一樣,各自為戰,無法統一。這些都屬于智能改造的頂層設計工作,需要企業在實行智能改造之前妥善處理。最后,我們相信,必將有更多的服裝企業打破行業魔咒,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 行為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行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講集I)
- 諾貝爾經濟學獎世紀回眸》
- 爆款基金2021劍指何方:證券市場紅周刊2020年48期(證券市場紅周刊)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19年第5期)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3期)
- 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全球化要終結了嗎
- 中國企業家(2015年第21期)
- 雪球???30期:戰“疫”之機,公募基金經理解讀疫情下的投資策略
- 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7期):構建AI型組織
- 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抗“疫”復工特刊——你如何擁有復原力
- 對話:門徒合伙基金公司總裁泰德·西德斯(《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5期)
- 《老虎???05期:診斷中概股
- 商業周刊·中文版:創新與落地——生命科學的最佳實踐
- “保險”是怎么一回事(長投專刊026)
- 農村財務會計(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