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與創新:浙江足跡
- 金雪軍
- 2933字
- 2020-06-05 17:33:12
農村文化禮堂越辦越有味道
浙江通過標準化的“建”、規范化的“管”、常態化的“用”、內涵化的“育”,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可持續、常態化發展。
2016年4月12日,浙江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現場會在東陽召開。這項啟動了3年的文化工程,從建設成長期進入持續發展階段。
在建成4959座農村文化禮堂基礎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圍繞實現更高水平的文化小康、建好高水平有質量的“文化綜合體”的目標,通過推動標準化的“建”、規范化的“管”、常態化的“用”、內涵化的“育”,打好一體化組合拳,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可持續、常態化發展。
文化禮堂提質擴面
為順應廣大農民群眾的新期待,在物質富裕的同時不忘精神富有,在“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1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農村文化禮堂”。4年多來,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年年都被納入省政府十件為民辦實事項目。
這之后,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省里成立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召開現場推進會,并把這項工作納入美麗鄉村建設考核。從試點先行到全面推開,再到提質擴面,從規劃設計到內容供給,再到驗收考核……數年間,農村文化禮堂從無到有、由點到面、盆景變風景。截至2015年,4959座農村文化禮堂盛開在浙江鄉村。
以農村文化禮堂為藍本,浙江省被文化部列為全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試點省。
文化禮堂是“聚心堂”。在這里,村民排演節目,共辦“村晚”;大家交流書目、賞心閱讀。傳教家規家訓,舉辦“開蒙禮”“成人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澤民心。
文化禮堂是“鄉愁基地”。在這里,農家農具、歷史遺物、民俗器具等“寶貝”被挖掘整理;散落鄉間的民間技藝、民風民俗、傳統曲藝被傳承發揚;傳統文化和鄉村記憶得到了存留和延續。
文化禮堂是“紅色殿堂”?!吧龂斐獓琛薄罢b讀紅色經典”,表彰道德先進最美人物,用故事來詮釋政策法規……潛移默化間,黨和國家的聲音在農民群眾中入耳入腦,農村文化禮堂成為鞏固基層執政基礎的重要陣地,法規約束自然而然地變為百姓自覺。
在浙江,文化禮堂承載著越來越重要的使命。2016年起,浙江每年都將新增1000座以上農村文化禮堂。到“十三五”末浙江將建成萬家文化禮堂,覆蓋80%的農村人口,文化禮堂將成為高水平的農村文化服務綜合體。
“建管用育”一體發展

東陽市蔡宅村是個具有800年歷史、有260余幢明清古建筑的歷史文化村落。村里利用這些古建筑,建設了農村文化禮堂。
走進蔡宅村文化禮堂,可以聽到孩子們瑯瑯的誦讀聲:“睦宗親,親鄰里,篤孝思,重嚴慈……”這是當地正在舉行“族規家訓”文化傳承活動。該村挖掘當地的家訓文化、鄉賢文化、耕讀文化、善行文化,從而培育形成了獨特的禮堂文化,深受村民們喜愛。
禮堂只是場所,文化才是內涵。在管好用好育好農村文化禮堂的過程中,東陽市摸索出了不少經驗:注重風格“特色化”,突出“一村一色”“一堂一品”,把文化禮堂打造成承載鄉愁、展現鄉風的“村莊客廳”;注重管理制度化,力求文化禮堂有序運行;注重活動常態化,組織一系列接地氣的文化活動,將文明之風播進農民心田;注重服務“品質化”,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整合資源、拓展功能,不斷提升文化禮堂的使用率和農民群眾的參與率。
“全市86個文化禮堂建成后,農村群眾讀書練字作畫的多了,賭博、迷信的少了;遵守家規家訓的多了,矛盾糾紛少了;傳承民俗禮儀的多了,信訪上訪的少了,和諧向善的文明鄉風逐步形成?!睎|陽市委書記黃敏說。
像東陽市一樣,全省各地的文化禮堂進入“建管用育”一體化的新常態。
杭州市圍繞培育禮堂文化開展以“紅色主題教育”增強理想信念,以“村規民約家風”孕育文明鄉風,以“節慶禮儀民俗”弘揚優秀傳統,以“特色文化講壇”培養新型農民,以“鄉村文化走親”繁榮村落文化,以“網絡傳播平臺”構建虛擬禮堂的“六大行動”,推動農村文化禮堂以德樹人、以文化人、以禮育人、以藝悅人、以堂聚人。
溫州市開通文化禮堂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微網站等載體,構建網絡供需平臺,將群眾的“需”與政府的“送”匹配起來,精準化推進農村文化禮堂服務。農民群眾點擊溫州文化禮堂微信公眾號,查找“供需對接平臺”欄目,就可隨時隨地“點單”服務項目,邀請到文化禮堂免費演出。
舟山市組建文化禮堂聯合會,通過組團聯盟建立用好文化禮堂的互動交流機制,一起策劃組織活動,讓文化資源充分共享和均衡發展。
麗水市出臺農村文化禮堂星級評定管理辦法,建立“星級評定”制度,對文化禮堂實行動態管理,通過培育特色的示范標桿文化禮堂,引領全市文化禮堂長效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文化能人駐扎禮堂

2014年高河塘文化禮堂準備籌建時,寧波市北侖區退休教師錢樹德主動參與,當上了文化禮堂管理員。把班子搭起來、把隊伍建起來、把活動辦起來,錢樹德用“三板斧”讓高河塘文化禮堂“生意好得很”。
在現場會上,錢樹德向大家傳授辦活禮堂的經驗:“禮堂文化要講思想性,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氛圍;文化禮堂是鄉愁的安身之處,根扎穩了,魂就回來了;文化禮堂的鑰匙交給誰?文化禮堂為誰服務?村民!我們安排好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文化禮堂的人也很多。”
錢樹德的發言獲得了滿堂喝彩。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葛慧君說:“文化禮堂工作需要熱心人,像錢老師這樣熱心文化、投入文化的精神令人欽佩?!?/p>
“要當有文化的村干部?!备鶕X樹德的倡議,高河塘文化禮堂辦起了“村官讀書班”,在街道黨工委安排下,錢樹德擔任班長,首批16名村支書、村主任成為學員。讀書班為期8周,每周一課,既有文化課,又有實務課。
在浙江,一批文化能人駐扎農村文化禮堂,把文化禮堂辦得有聲有色。而群眾導向的制度設定和活動安排,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聚集到文化禮堂,真正做到“身有所憩、心有所寄”。
長興縣通過對71個農村文化禮堂探索實施“文化點餐制”服務活動,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選擇權真正交給群眾,開展了各類文化服務項目700多個,吸引群眾參與達36萬多人次。
“突出農民群眾主體地位,才能激發農村文化禮堂內在活力。”時任海鹽縣委書記沈曉紅介紹當地文化禮堂建設的做法是:聚焦群眾所思所盼,建好文化禮堂;突出群眾喜聞樂見,用活文化禮堂;激發群眾參與熱情,管實文化禮堂。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村文化禮堂成為鄉村的文化地標,不僅構筑起農民的精神家園,更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臺,打通了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渠道。
案例評析
自2013年始,浙江以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為載體,注重價值引領,鄉風文明弘揚、文體知識普及,為農民群眾打造了一個個精神文化家園。按照“建”有標準,“管”有隊伍,“用”有實效的要求,浙江編寫《文化禮堂操作手冊》,建成6527個配備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廣播室、文體活動設施的文化禮堂,組建了指導員、管理員、志愿者三支隊伍,開展有一首村歌、有一則村訓或村規、有一個“善行義舉”榜(欄)、每年辦一臺村晚等“七個一”活動,讓文化禮堂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陣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重要抓手。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得到了廣泛好評,在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弘揚了鄉風文明,增強了村民歸屬感,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在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和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現場會上,浙江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經驗被作為典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