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子強軍夢:大學生軍旅成長訪談錄
- 李煒
- 4280字
- 2020-06-05 17:24:13
血淚鑄成的省軍區比武季軍
人物瞄準鏡
林洋,男,1993年9月出生,籍貫浙江仙居,2011年考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金融學專業學習。2011年12月應征入伍,成為一名炮兵。2013年12月退伍返校,繼續就讀金融學專業,畢業后考入上海財經大學讀研。在部隊服役期間,獲得“優秀士兵”稱號及士兵嘉獎等榮譽,并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大學期間,獲二等獎學金、三好學生、優秀干部等榮譽。

那是一個陽光熹微又拂著和煦微風的下午,我們在陽明學堂初次見到林洋學長,小麥色的膚色襯著黑白條紋的短袖T恤,干練的寸頭,并沒有想象中軍人自帶的嚴肅感,反倒覺得很親近。稍做交流之后,我們便開始了采訪,也正是這幾番簡單的交談,讓我們感受到林洋學長吐字時的鏗鏘有力以及凝視時的堅定不移,軍人的氣質不流于形也會隱于內在。即便離開部隊已兩年有余,這種氣質仍會伴其左右并使其受益一生。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鐵血男兒有錚錚鐵骨,熱血男兒滿腔熱情穿戎裝。
2011年釣魚島事件開始白熱化,愛國主義情愫在人們心中蔓延。也正是這一年的12月,林洋學長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滿懷著一腔報國的熱血,應征入伍。他說他當時一心想著沖鋒陷陣的瀟灑與帥氣,以及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的自豪與光榮,以至于在與家人分離時都沒有過多的悲傷,更多的是內心的澎湃和憧憬。林洋學長表示他的家長很支持他去參軍,一來是能夠鍛煉自己的身體、磨煉自己的意志,二來便是能實現他自己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參軍報國是他的一個小目標,更是他人生規劃的一部分,同時他也希望自己能在部隊里實現理想,為祖國灑下自己青春的血汗。
誰家少年不曾憧憬執槍從戎、軍旅榮耀?穿上這套綠軍裝,便是新的起點。他從小就能背誦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從軍記》:“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這首邊塞詩氣勢雄渾,基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從小就受到保家衛國愛國教育的他,終于在經歷了3個月左右的大一生活之后,進入了部隊。可是,到了部隊后,他卻發現部隊的生活與他想象中的竟有著天壤之別。他想象中的部隊生活就如同諜戰片里的場景,激昂奮戰的場面是部隊訓練的主旋律,而剛剛進入軍隊時的新兵生活卻并非如此。無休止地站軍姿、搞隊列、熟悉裝備的操作、打掃衛生,這些看似簡單的重復操作是為了讓新兵盡快地適應部隊的生活。嚴格的訓練讓人疲乏,但直到后來他才知道,新兵連3個月的訓練,相較于后來的日子,還是比較輕松的。這只是一個開始,真正鍛煉人的訓練正在炎炎烈日和凜冽寒風中等待著他們。

林洋在練習瞄準
從暮鼓到晨鐘,從春夏到秋冬,他們走過漫漫的軍旅長路。林洋學長第一年去了彈藥庫,同行之人大多是兩年兵和老班長,因此站崗和其他的雜物瑣事都是他與另外一個同年兵一起完成的。輪流接替深夜站崗,一起分擔任務,在無數個想家的夜里,他們互訴衷腸,互相陪伴,互相安慰,互相鼓勵。兩年,不長不短,好像昨日才剛剛見面,今日就要揮手告別,在這兩年里他們培養了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不能被簡單地歸為友情,它超出了友情的界限和范疇,這是深厚的戰友情啊!他調侃道:“什么事都是讓我們兩個人一起做,我們相互幫襯著,算得上是相依為命了吧。”這一生難得一知己,而這種隨時都可能一起上戰場浴血奮戰的革命友誼稱得上是生死之交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收獲這份寶貴的情意的。這份情意是深入心髓、融入血脈般的刻骨銘心。
參軍第二年林洋學長去了廣州汕頭參加特種兵集訓,并且擔任狙擊手的副射手。他打趣道:“在軍隊學習的熱成像原理,平時在家也可作為打獵的一種技巧。”每一種經歷都是一種學習,這也算是一種收獲,這種獲得讓人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那便是一種有意義的獲得。特訓,作為提高部隊戰斗力的基本途徑,必須適應信息化條件下戰斗力要素內涵和生成模式的發展變化,把分散的部隊訓練中有效管用的訓練內容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烈日炎炎的六七月份,他們一行人被放在一個荒涼的小島上,只留下不多的補給,差不多可以稱得上是荒野求生了。沿海的小島并沒有淡水供給,喝水都成問題,洗澡條件自然也可想而知。艱苦的生活條件在林洋學長看來是一種鍛煉,這種經歷是常人不愿經歷也不會經歷的,但卻成了他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寶貴經歷。
鐵骨終得功與名。在一次省軍區比武中。林洋學長憑借實力,最終獲得第三名。林洋學長娓娓道來:“這個比賽要求軍區每個師都選拔一名軍人,一半靠運氣,一半靠實力,我在師里脫穎而出。為了自己單位的榮譽,我就卯著那股不服輸的勁頭開始訓練。其實我們平時參賽訓練的機會少之又少,并且在去比武集訓之前自己部隊也有訓練任務,每次只能在任務完成后抽空去熟悉榴彈。此外,在訓練過程中也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比如,將榴彈射擊出去之后,有的不會爆炸,稱作啞彈。為了排除這種隱患,我們要進行地毯式搜索,并將榴彈取回。即使有專業的操作技能,在此過程中仍存在較大危險,因為榴彈隨時可能會爆炸。榴彈本身殺傷力比較大,每次實彈射擊只能去偏遠的山區,因此每天必須來回跋涉,有時還會遇上坎坷的山路,車無法前進,我們就只能自己硬扛上去,僅槍支就重達15公斤,加上彈藥和固定三腳架,難度可想而知。”隨后,林洋學長參加了比武集訓。因為集訓人員均是來自不同單位的鐵血硬漢子,誰都不甘落后,每一次比賽都像是生死比拼。白天與日為友,奮力廝殺;夜里與月為伴,獨自訓練。正是他平日里一聲不吭地做事,比賽中出類拔萃的功績,讓他的名字寫在了黨員發展對象名單里。據他形容,20個同年兵只有一個入黨名額。可想而知,林洋學長背后的淚水與汗水已不能用努力兩個字來簡單概括。林洋學長低調不張揚的講話中,深藏功與名。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是林洋學長在部隊里的隊歌,我們似乎能看到林洋學長聲嘶力竭吼歌詞的樣子。他回憶道:“每周三和周五下午上政治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每個士兵都拿著小紅書坐在小板凳上看視頻。”我們似乎能看到林洋學長昂首挺胸認真觀看視頻的樣子。當我們問及愛國主義教育時,他的語氣立刻變得嚴肅起來,他說愛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這種責任感應當滲入骨髓,扎根在我們心底的最深處,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血性青年有似水柔情,款款深情淚中訴。
在部隊第一次打電話回家自然是給父母報平安。電話那端的父母問道:“最近吃得好不好啊,睡得好不好?”聽到父母那熟悉的嗓音,感受到那平常的關心后,男兒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很難想象面前這個陽光的大男孩在電話機前抹眼淚的樣子。山東濟南和浙江臺州跨越好幾個省的距離,這是他與父母相隔的距離,更是思念的距離,身處異鄉難免會產生強烈的思鄉情緒,訓練時的苦與累,以及心里的落差,明明有很多話想和父母說,可是話到了嘴邊卻只有一句:“我在這邊一切都好,你們放心吧。”雖然有很多不如意的事,但他不會提及,只把平安帶給父母,讓他們安心。
這是他在軍旅生涯中的第一滴淚。
家里人十分希望林洋學長能考進軍校,對他寄予了厚望。林洋學長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夠不負眾望。于是,第一年在彈藥庫堅守職位時,他便拼命地像擠海綿那樣擠時間。可是,那年部隊有各種繁重的任務,再加上外出集訓,使得他的大部分學習時間被占用。考軍校成績出來的那一刻,看著自己僅比錄取分數線低10分的分數,他不由得心里一顫。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通電話,自身的無力感與對父母的愧疚感交織在一起,電話那頭父母的安慰更是令他自責,男兒的淚無聲地落下。
他并非八路神仙,能各顯神通;他并非科幻超人,能分身有術。他普普通通,但他恪盡職守,這彰顯的是他對黨的忠誠,這體現的是他為國家的奉獻。
這是他在軍旅生涯中的第二滴淚。
退伍當天,本已積蓄了兩年的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和興奮都黯然失色。清晨六點,天色還灰蒙蒙的,退伍兵們本打算悄悄地走,不帶走一片云彩,沒料想,他們正要踏上歸途時,軍隊的大喇叭響起,迎面而來的是整齊的歡送隊伍。昨天他們還在那支隊伍里,如今卻要轉身離去。昨日的戰友一個一個過來擁抱。林洋學長說他至今都無法忘卻那些擁抱有多緊,似乎永遠也放不開。那是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兄弟啊,曾經一起守過彈藥庫,一起徒步行軍,一起同吃同住,但最終只能含淚微笑。
這是他在軍旅生涯中的第三滴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經歷了兩年軍旅生活這個人生轉折期后,林洋學長如蟬蛹蛻變為蝶,迎來了屬于他的特殊愛情。在校就讀一年之后林洋學長被安排去迎接新一屆參軍回校的同學。大概是有著相同的軍旅回憶、類似的愛國情懷,他在兵妹妹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夫妻雙雙把研考”,當林洋學長吐出這七個字時,滿滿的幸福感。他很認真地講到,正是兩年軍旅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體能訓練,接二連三的四百米障礙賽,才讓他的骨子里多了一股毅力。在一年365天里,他日日起早貪黑。他打趣道:“每天對著成千上萬的字,有時候是真的很疲乏。”記得那年暑假,學校圖書館還沒重建完畢,沒有空調教室降溫。即使這樣,他們仍克服困難,努力學習。無論是南教學樓還是北教學樓,每一張桌子底下都留有他們的腳印,每一間自習教室里都留有他們的記憶。暑假結束后,他們整日浸泡在圖書館,自嘲是“圖書館的寄生蟲”。圖書館里,他們倆共同學習,成為彼此的精神支柱。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分別考上了上海財經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的研究生。
如今的林洋學長提起這些趣事兒,臉上還會浮現經歷兩年歲月沉淀的笑容。提到那些遺憾事兒,雖輕描淡寫但掠過一絲憂傷。他將軍人的品質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也將他自己毫無保留地展示給我們,不知不覺間讓我們對“軍人”這個詞的理解更加生動,更具有溫度。
采訪感悟
從暮鼓到晨鐘,從秋冬到春夏,那是漫漫的軍旅長路。我們跟著退伍學長的敘述體會著艱苦卻又溫暖的軍營生活。一直以來我總是覺得軍人嚴肅而又令人敬畏,但是經過這次的采訪,我對軍人有了新的認識。他們鐵骨錚錚卻又柔情似水,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有著柔弱的一面,想家時強忍著的淚水、對著電話卻只報平安的堅強,無不深深觸動著我的內心。然而,退伍的學長說起這些來,卻是云淡風輕,好像在敘述著一個波瀾不驚的故事,聽者反而紅了眼眶。
采訪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在指導老師耐心的指導下,經過了不斷的補充和反復的推敲,最后成稿,并得到了受訪學長的認可。每次認真地完成一件事情之后我便會很滿足,這一次成稿之后,也不例外。我反反復復地讀著稿子,那些軍旅生活就呈現在眼前,他的故事正在慢慢地講給我們聽。
在建軍90周年之際,這樣的一次采訪,這樣的一次寫作經歷,也讓我們對軍人、對祖國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愛。
——王菲 制藥工程161班;葉孟涵 廣告16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