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倫理規范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倫理規范是相關人員在開展學校心理輔導活動過程中所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原則。

倫理的定義很多,學術界的學者們也有自己的見解,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導行為的觀念。倫理學是討論道德責任義務的學科,是從概念角度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由此可見,倫理來源于道德,但又高于道德,是對道德進行總結和概括從而形成的一種行為準則和規范。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倫理規范的形成歷史

學校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學生,主要關注領域為學生的人格、身心發展以及認知、學習、適應等,同時也會依據學校教育工作的需要,為教師和學生家長提供適當的心理援助與咨詢。由于心理咨詢是一種特殊的專業服務工作,涉及尋求幫助者的隱私,涉及復雜的人際關系,更涉及人的心靈,因此,它既可以助人,也可能傷人。具備專業工作所需要的人格特征,具備不斷成長的專業工作能力,了解和遵守相關的職業倫理與法律法規,是做好專業工作的基本要求。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倫理規范來源于心理咨詢及心理治療倫理規范。這是從長期心理咨詢及治療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雜志總結并發表了在過去12年中所處理的投訴結果,其中違反倫理學原則的情況為:一是不合專業資格的表現;二是不正當的心理測驗或治療服務的聲明;三是不成熟及考慮不周的職業關系;四是非專業的廣告宣傳;五是不負責任的公開交流。因此,建立心理治療與咨詢工作的倫理規范十分必要。1953年,美國心理治療與咨詢者專業學會制定了第一部專業心理倫理學法典“心理學工作者的倫理學標準”。1992年,美國心理協會(APA)出臺了“心理學工作者的倫理學原則和行為規范”,詳細表述了心理咨詢工作的規范原則及在心理咨詢工作中的具體的倫理標準,對心理咨詢師本身的資質、能力和責任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的要求。

在我國,雖然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但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意識到建立專業倫理道德標準的重要性。早在20世紀90年代,《心理測驗工作者的道德準則》和《衛生系統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條例》相繼出臺。2001年,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把心理咨詢師作為一種勞動職業進行管理,通過政府認定的考核鑒定機構,按照《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中的任職資格條件,對報考者的技能水平或職業資格進行評價和鑒定,對合格者授予國家職業資格證書。2007年,中國心理學會又出臺了《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初步建立起我國相關人員的行為準則,明確了相關工作的核心理念和專業責任,它包括:專業關系,心理測量與評估,教學、培訓與督導,研究和發表,隱私權與保密性,職業責任,倫理問題處理,遠程專業工作(網絡/電話咨詢)八個方面內容。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這是一部規范精神障礙患者治療、保障精神障礙患者權益和促進精神障礙患者康復的法律。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倫理規范的基本原則及實施策略

(一)“知情同意”原則

指來訪者在咨詢開始前有權了解心理咨詢的性質、過程、方法、作用與局限性以及可能涉及的隱私權等信息,并自愿接受這一切。

英國等發達國家大多有專門的法案保障學生權益,如英國2005年重新修訂的《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和殘疾人法案》,明確學校殘疾學生(包括身體殘疾及精神殘疾)的特殊需求得到保障。包括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提供的各種服務。我國尚無針對學校心理咨詢方面的專門立法,但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的民法通則等法律來界定來訪者的權利義務,18周歲以上完全行為能力自然人可決定自身是否接受心理咨詢:未滿18周歲或已經存在精神障礙的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主體接受心理咨詢須征得其家長書面同意。

但在學校心理輔導過程中,服務對象主要為在校學生,在多數情況下(尤其在中小學校),學生并非自愿去進行心理輔導,而是被其班主任、政教處教師“送”到咨詢室,雖然教師的本意是為學生好,但其意圖有時候會被學生誤解,這樣有可能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使之對咨詢產生阻抗,有的學生甚至由此受到心理傷害。

學校心理輔導者在落實“知情同意”原則時,應盡可能做到“交流充分,權責明晰”,在咨詢的開始,便要讓學生知曉他們擁有保密的權利和例外、自主自決的權利、保留與咨詢者不同意見和價值觀的權利,及同意或不同意交流的權利等。尤其須告知保密預計可以做到的程度、可能存在的問題、過程中很可能有的變化調整,讓學生充分知曉和理解接受。

當自己熟識的學生要求為其做心理輔導時,應告知學生這觸及了“雙重身份”這條禁忌,向自己學生提供咨詢,是不符合心理輔導倫理規范的,并詳細解釋其中原委。但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談心,則可自然且切合地運用心理輔導的一些原理或技術,給予學生一定的心理幫助。

(二)保密原則

在心理咨詢中,對來訪者的身份、個人資料以及咨詢內容進行保密,是咨詢師需要遵守的重要倫理責任。在咨詢前,咨詢師應向來訪者承諾保密原則以及保密的局限與例外,這是發展信任和建立咨訪關系的中心。

在我國,由于學校心理輔導員多為學校的兼職教師或負責學生工作的人員,其中有些人還兼任班主任,因此保密原則在學校心理輔導中并不是一項易于把握的原則。再加上學生多為未成年人,以及獨生子女政策可能帶來的責任問題等,使得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把握保密原則變得很困難。

對保密原則的遵守是建立信任關系的開始。學生愿意將秘密與教師分享,說明他開始嘗試著去信任這個教師,在心理上去建立一種“心理同盟”關系。為學生保守秘密,是對這個親密關系的維護,是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權益的保護。所謂的“秘密”,或許不是單一的一條信息,它是有層次的,隨著交往的深入而不斷獲得新的信息。如果在交往之初便不能保密,那么進一步的交流注定無法開展。

對于學生常態的個人隱私予以保密,這是責無旁貸的最基本原則。在心理輔導活動開展之前,應向學生詳細解釋保密以及保密例外的必要性和積極作用。這種做法不但遵循了“知情同意”原則,也可以取得學生的理解與配合。

但是,在保密原則中,要注意“保密例外”的情況,即對于有損于社會利益或危害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隱私”,輔導者應考慮后果及處置方式。比如對于有意私奔、離家、墮胎、自殺、嚴重犯罪或濫用藥物等情況,就有義務和責任使當事人的監護人知情。如果咨詢師一味地盲目遵守保密原則,沒有及時通知監護人,從而導致咨詢對象或他人受到傷害,那么咨詢師本身也就負有了知情不報的責任,甚至會涉及法律訴訟。只有認識到家長監護權的重要性并時刻對這種特殊狀況有所警覺,才能隨時準備好采取必要的處理措施。

面對“保密例外”的情況,輔導者應要告知學生他的隱私可能帶來的后果以及他應該具備的態度及做法。應首先勸告學生主動將隱私中的某些信息告知特定的人群。以疾病為例,如果是危害面廣可輕易傳播的疾病,應該讓校醫院醫生及同寢室同學知情;如果是只對個別特殊人士才產生影響的疾病,如通過性傳播的傳染病,應該讓性伴侶知情,并繼續采取后續措施。如有嚴重傷害情況即將發生時,咨詢師有權利自己做出“保密例外”的處理,直接通知學生家長或上報學校相關部門。但是,此時應注意將有關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低范圍之內。只有處理好保密原則,才能更好地保護一個人、一群人,還有輔導員自己。

還有一種情況,來訪者透露的自殺想法實際上亦屬于來訪者的隱私,只有事前簽訂了“保密例外”條款,來訪者放棄了對該信息保密的權利,心理咨詢者方有權進行上報,否則即是侵權。可見,保密原則與知情同意原則是密切聯系的,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不僅事關對學生的保護,也事關心理咨詢者法律風險的承擔情況。

(三)價值中立原則

在心理咨詢中,尊重來訪者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政黨觀念、性取向、生活方式等,保持價值中立、不干涉來訪者。

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其思想尚未成熟,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過程之中,在當今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影響下,難免會出現價值迷失或困惑的情況。作為學校心理輔導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學生朝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方向去努力。面對這樣的沖突,學校心理輔導員需要選擇一個契合點,在幫助學生澄清價值,引導他們做出價值選擇的同時又要避免價值灌輸,否則容易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或是依賴傾向的增強。

(四)避免“雙重關系”原則

指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除了咨詢關系之外,應該避免發展出其他具有利益或親密情感的人際關系。常見的“雙重關系”如:接受來訪者的禮物、擁抱來訪者、參與來訪者的社交活動(如宴會、婚禮等)、請求來訪者(或來訪學生家長)在個人的生活方面幫忙、與來訪者共同參與商業活動、與來訪者之間發展出愛情甚至產生性行為等等。這些行為都是心理輔導中應該避免的。

在我國,學校心理輔導工作者大多身兼數職,角色多樣,他們與來訪者既是咨詢關系又是師生關系。學校心理輔導者大多同時承擔著教學與個別心理輔導的雙重任務,在工作中,很容易將“教學”與咨詢混在一起而不自覺。教學是以學習成就的完成與學習困難的克服為主軸,注意學習過程中的技術面較多,心理面較少,教師的角色行為偏重于指導、評量、裁決學生的學習行為。而心理輔導則是以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為主軸,注意個案的內心變化和健康較多,咨詢師的角色行為偏重于深入個人的隱私與需要,主動結合個案的獨特性,幫助個案中主體對自己的心理狀態與困難做整合性的覺察與突破。這種雙重角色的沖突,使得單純的咨詢關系很難維持,這種限制自然會使咨詢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我國的文化背景下,傳統的師道觀念使學生在敬重老師的同時不乏畏懼之心,難以做到地位上的平等與心理上的接近,有時還擔心過于暴露自己的負面情緒會產生不好的影響,這樣很容易影響咨詢的進展與效果。

因此,對于學校心理輔導者來說,應注意在實踐中逐步摸索正確處理不同角色之間的關系,注意維護自身的形象,既要關愛學生,又不能向學生索取物質、情感、勞務服務等回報;也不要利用身份之便,與學生家長產生利益關系。

本章小結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良好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內心的相對平衡狀態以及在適應環境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功能狀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包括:班主任工作與學科教學滲透、心理輔導活動課、個別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

現代心理衛生運動興起于20世紀初期。1908年世界上第一個“心理衛生協會”成立,1930年第一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在華盛頓召開,60年代以后世界心理健康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在近30年來得到迅速發展,但由于某些原因,發展尚不平衡。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倫理規范是相關人員在開展學校心理輔導活動過程中所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原則,包括“知情同意”原則、保密原則、價值中立原則、避免“雙重關系”原則。

推薦閱讀

1.蔣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劉維良,齊建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3.劉視湘,鄭日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

4.張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5.郭黎巖.小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任珊珊,殷夢婕,王瑩瑩.中國心理健康教育倫理問題綜述[J].學理論,2012(2).

在線學習資源

1.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的通知。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212/145679.html.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網站。http://www.xljkzz.com.

3.中國心理網。http://www.psy.com.cn/.

4.中國青少年研究網。http://www.cycs.org/.

思考題

1.怎樣理解健康、心理健康含義?

2.怎樣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

3.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

4.簡述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5.簡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6.簡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7.結合案例,分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倫理規范。

8.什么是“知情同意”原則?落實該原則的策略是什么?

9.什么是保密原則?落實該原則的策略是什么?

10.什么是價值中立原則?落實該原則的策略是什么?

11.什么是避免“雙重關系”原則?落實該原則的策略是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阳市| 麟游县| 宁德市| 昌邑市| 桃园市| 彰化市| 龙陵县| 荣昌县| 台中市| 五原县| 大连市| 长岭县| 沧州市| 石渠县| 梁平县| 永泰县| 阿尔山市| 惠州市| 永兴县| 舒兰市| 屏边| 温州市| 边坝县| 湖南省| 德庆县| 方城县| 桑日县| 十堰市| 洛川县| 佛坪县| 安溪县| 积石山| 海阳市| 太原市| 辽阳市| 祁连县| 金溪县| 诏安县| 松溪县| 衡阳县| 宜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