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文化,可能從來就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一個熱議、爭議和質疑的話題;同時,也沒有像今天這樣被擺上了民族國家的重要議題和議程。20世紀四五十年代,西方社會科學界研究文化問題和重視文化的作用曾是主流。后來這方面的興趣降低了。在過去的30多年,文化研究又有了復興,正接近于明確提出一個“新的以文化為中心的發展范式,或人類進步范式”(亨廷頓,哈里森,2010)?,F在,越來越多的學者、新聞媒體、政治家和從事發展工作的人,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上的價值觀和態度在促進或阻礙進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戴維·蘭德斯(1998)在被譽為“新國富論”的《國富國窮》一書中指出:“文化使局面完全不一樣。”國際政治現實主義學派創始人漢斯·摩根索(2006)強調:“在影響國家權力的具有決定性的三項人的因素中,民族性格和國民士氣是突出的因素,因為難以對它們進行合理的預測,也因為它們對于一個國家在國際政治的天平上有著持久、并且經常是決定性的影響。”馬克斯·韋伯把新教倫理看成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帕森斯和斯梅爾塞(1989)的功能主義經濟社會學理論認為,文化對社會具有“系統維持”功能。諾思(1994)認為文化(意識形態)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具有節約交易費用的功能,是資源配置的“第三只手”,在無形中引導人們從事社會交往活動;文化是社會或民族分野的標志,它使我們的社會有了系統的行為規范,也是社會團結的重要基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會中的人。美國學者約瑟夫·奈(1990)明確地把文化看作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11月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宣稱,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務體現的是特性、價值觀和觀念,不應被視為一般的商品或消費品。

就轉型期的中國而言,我們正處在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社會發展不光要有經濟實力的增長,更需要文化動力的推動。探討當代社會發展的文化動力,突出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意義深遠。“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胡錦濤,2007)。我黨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中都強調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這表明我黨對文化和文化動力的認識日趨深刻?!耙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2013;2017)。當然,仍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說30多年前我們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那么,改革開放30多年,其中也有些許偏誤,雖然是白璧微瑕,但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視,那就是文化上的缺失。發端于西方社會的市場經濟,植根于西方文化的經濟理性,是一把雙刃劍,從來就是善惡并存的。西方的文化研究大家們早已經指出,必須警惕“市場經濟淪落為市場社會”,警惕市場經濟在人文精神領域,把人們拖進一個“泛市場化”的渦流之中。也正是因為西方社會,幾乎陷于“市場社會”和經濟理性而不能自拔,英國學者費夫爾曾毫不留情地宣布了“西方文化的終結”(費夫爾,2004)。這是因為,當一個社會不幸淪落為“市場社會”時,必然無視意義、情感、價值,必然就沒有了道德、信仰存活的空間,進而,就有可能造成文化的系統性缺失。張保權(2008)指出,“近現代以后,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開始發生新的變化。在革命年代里,政治對社會發展曾經發揮過無與倫比的作用,但隨著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開展,政治的作用開始弱化,經濟的作用開始增強,文化的導向作用爆發了出來”。文化動力是一種滲透于人類生活中的以價值為中心,以創新為動力,在社會活動中整合而構成的綜合能量。文化動力的形成能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演進和改變,從而激發人們身上所蘊含的潛能,在現實中煥發蓬勃的生命力,可以極大地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李長健,伍文輝,等,2007)。“文化是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動力因素”(李云智,2013)。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文獻調查結果表明,國內外學者在文化動力研究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總體來看,由于當前的“文化”研究,一直“飄零”在各學科的邊緣地帶(陳立旭,2008)。在西方文化研究史上,自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雷蒙·威廉斯之后,文化研究中的兩個重要代表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翰學派,似乎都對給文化概念的準確界定失去了信心,使得“文化”研究陷入了哈耶克(2001)所尖銳批評過的“一種矛盾現象”,即所有關涉文化的研究,事實上正如法律實證主義者那樣,跌進了“一門科學竟然明確否定它擁有一個研究對象”的窘境。對于文化概念界定的模糊不清,勢必殃及包括文化動力在內的所有關涉文化的研究。從已有的研究看,對文化的運行機制、發展規律,對文化動力的核心要素、傳導機制等的研究明顯不充分,實證研究也極其匱乏。本研究在梳理國內外學者對文化和文化動力研究的基礎上,致力于文化原動力及其傳導機制、傳播路徑、基本規律和實證研究,旨在填補這方面研究的空白,深化和拓展新的以文化為中心的發展范式或人類進步范式的研究,拓寬文化動力研究的理論視野。

2.實踐意義

中國既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扎實努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分析文化動力的核心要素、作用機制和基本規律,同時通過對柏拉圖“理想國”模型與老子“小國寡民”社會文化動力的比較研究,從文化原動力及其傳導機制分析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國家和國家理論的建構問題,試圖奠定國家文化動力系統分析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在此基礎上,對以基督新教為核心的美國多元文化動力、以“理性”鑄就“輝煌”的德意志精神文化動力、以“大和”精神為核心的日本文化動力以及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動力的核心要素、運行機制、傳播路徑展開深入剖析和實證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研究有助于揚長避短,吸收一些發達國家先進的文化理念和文明成果,豐富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有助于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引領作用,更好地理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和基本規律,進而努力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發展提供學理支持和文化支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丽区| 茌平县| 广西| 周口市| 天津市| 横山县| 静海县| 古田县| 图片| 昭通市| 宜都市| 礼泉县| 大石桥市| 龙山县| 绥江县| 福安市| 北碚区| 元氏县| 盈江县| 济南市| 陈巴尔虎旗| 库伦旗| 循化| 郁南县| 怀来县| 楚雄市| 友谊县| 木里| 清镇市| 竹溪县| 涿州市| 钟山县| 常山县| 石棉县| 东阳市| 浪卡子县| 华容县| 新兴县| 金山区| 九龙坡区|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