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意產業動態及其空間效應: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 馬仁鋒
- 5028字
- 2020-08-14 14:01:36
第二節 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價的實質是對影響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因素的判識,構建相關評價指標體系離不開相應理論支撐。本節梳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價理論和方法的文獻,并結合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具體條件構建評價體系,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從而更加清晰地把握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發展態勢。
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價的理論基礎
國內外學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價有著眾多的視角和觀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與影響指標如表2-2-1-1所示。Florida認為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主要是依賴于創意人才(創意階層)的集聚,吸引創意階層的因素無疑就是促進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因素;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3T”理論,即技術水平、人才水平和寬容(technology, talent, tolerance)。Landry則通過研究創意城市假說,提出居民素質、城市領導力與意志力、人口多樣性與人才多樣性、組織與管理文化、本地認同、城市空間與設施、全球網絡系統的城市活力是構建創意城市的七大要素。Glaeser在總結Florida“3T”理論的優缺點后,否認其提出的“波西米亞效應”,并提出了3S理念,即技術、陽光和城市蔓延(skills, sun, sprawl),更加強調了環境對發展創意產業的重要作用。
澳大利亞創新研究機構“2 thinknow”構建了一套包括文化資產、人力資本、市場網絡和專利授予4個方面、共162個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全球創新型城市,并對全球創新型城市定量比較與排名,并在實踐上取得了不錯效果。
Clark則從城市便利性理論出發,認為城市便利性的高低是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同時將城市便利性指標分為兩類:從自然地理條件出發確立的自然便利性指標和從城市社會條件出發確立的社會便利性指標。
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借鑒3T理論與香港自身經濟文化特色,提出了基于創意效益、結構與制度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五方面,比較系統的創意產業評價體系“5 Cs創意模型”
。上海創意產業中心則綜合了之前各國家和地區研究機構相關理論和指標,結合中國特色國情及上海本地發展狀況,從產業規模、科技研發、文化環境、人力資源和社會環境5方面構建指標,提出了“上海城市創意產業指數”評價
創意產業發展。
可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價觀點中“3T”理論無疑是極具影響力。眾多觀點或評價指標都是對其進行批判或結合實際改造之后提出的,在實踐層面的應用反饋也較好。因此,在構建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價體系時,應當參考“3T”等相關觀點。
表2-2-1-1 學界主要影響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因素及觀點

注:作者整理相關文獻。
二、評價指標與方法
表2-2-2-1列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研究文獻,這些研究文獻在準則層和指標項選取上,多采用3T和城市便利性觀點,通常涵蓋經濟、社會、科技、政府等因素。城市便利性指標、科技指標、人才指標、城市環境(氛圍)指標都是文化創意產業影響因素實證研究的重要參考。
因此,本節基于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獻與研究需要,綜合城市便利性觀點和“3T”觀點,將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分解為3個維度準則層:創新性、多樣性和便利性。其中,在“3T”觀點中,技術是創新性的體現;寬容度代表了包容性高、樂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維的多元文化城市氛圍;人才則既具有創新性,又具有天然的文化屬性特征,而多樣化的人口自然帶來多元文化的聚集。因此可以將人才分解到創新性和多樣性中。在便利性觀點中,城市便利設施的數量是城市便利性的顯著特征。最后本節建立了長三角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估指標體系(表2-2-2-2)。
表2-2-2-1 文化創意產業影響因素代表性研究文獻的指標梳理

續表

注:由相關文獻整理而成。
表2-2-2-2 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估指標體系

對長江三角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的評估,本章選擇2005年、2010年、2015年三個年份的數據進行分析。在實際數據獲取過程中,發現長三角地區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外來人口數量、城市便利設施數量數據缺失,難以獲取,因此選擇科技專利授權量數(X1)、凈流入人口(X2)、劇場影劇院數量(X3)三個指標構建回歸方程,兩邊同時取對數得:

三、發展條件核心影響因素及其計量
(一)模型結果分析
將2005年、2010年、2015年三個年份數據導入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后得到表2-2-3-1??芍齻€年份數據模型的相關系數R、R2均大于0.4,且R2和調整后的均接近1,表明模型相關系數擬合得較好,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數基本上能由回歸方程模型完全解釋。
表2-2-3-1 回歸分析模型擬合度檢驗

注:由式2-2-2-1計算、整理、匯總而得。
方程擬合度檢驗通過也表明了在構建回歸方程時選擇的指標變量與文化創意產業人數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密,反過來驗證了評估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指標體系的合理性。
將不同年份的通過T檢驗后的回歸模型系數檢驗結果匯總成表2-2-3-2,可以注意到2005年和2010年對因變量影響最大的均為科技專利授權量(X1),2015年對因變量影響最大的則變為凈流入人口數(X2)。其中,2005年和2010年科技專利授權量(X1)在回歸方程中標準系數分別為0.956和0.973,呈現增長趨勢;2015年凈流入人口數(X2)在回歸方程中標準系數為0.924。
表2-2-3-2 回歸方程模型系數及顯著性檢驗

注:結果由式2-2-2-1計算、整理、匯總而得。
2005—2010年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自上而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時期。在產業發展初期,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對于創意階層的吸引還停留在經濟水平層面,對于城市的多樣性和便利性尚未有所注重。多樣性指標中的人口多樣性和文化多元化,沒有直觀體現出對創新性的影響。城市便利性作為吸引創意階層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中國長期不受重視,往往只是作為城市經濟發展好壞的副產品。2010年出現的房地產熱詞“逃離北上廣”與隨后相應產生的“逃回北上廣”,體現了城市便利性在城市人口吸引過程中的巨大影響,但這種影響還沒有超過經濟壓力的影響。該時期城市便利性對創意階層的吸引力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而創意、創新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從影響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因素看,創新性是直接影響因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由于受政策引導,許多地方往往借鑒之前工業園區發展模式建立創意園,將具有創新性或者從事創意、創新工作的企業集中起來,形成類似工業集聚區的創意集聚區,從而由點帶面,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影響擴展到城市或者區域。一方面,這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集中起到了一定的孕育作用,反映在2010年創新性系數相對于2005年有所增長;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創意產業是新興產業,地方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認識也有所局限,認為既然文化創意產業依賴于創意,那么將成形的文化創意企業集中后就能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但這實際上無形地將文化創意產業的門檻提高了。國外文化創意集聚區,剛開始往往是一群流浪藝術家集聚在城市較為破敗或邊緣的地區進行自由散漫的創作,從而擁有了一定的文化氛圍和知名度,進而聚攏了大量人氣,吸引一些具有類似創意、創新特征的人和企業集聚在此。在中國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子坊”也有類似的情形出現。從該角度看,從事文化創意的門檻是較低的,沒有強制要求一定的學歷和科技含量。
科技專利授權量代表的創新性在一定程度上隱含了擁有高學歷的高科技人才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必要性。Florida的“3T”強調技術、人才和寬容度,技術和人才的水平固然重要,但沒有足夠的寬容度來接納新的或者外來的人和事物,就不可能具有天馬行空的創意,也就缺乏合適的“創意氛圍”。城市凈流入人口數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該城市對于新事物的接納態度,同時也暗示了城市其他條件對于外來人口的吸引力。流入的人口,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口的多樣性,還帶來了多元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學習、交流,共同增添了城市的創意氣質,這實際上是對創意和創新的進一步認可與發揚。因此,2015年模型呈現了城市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影響因素是多樣性,這實際上降低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準入門檻,認可讓更多擁有不同學歷、背景、技能的人從事文化創意產業。此外,Florida還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的第三產業較為發達,凈流入的人口帶來的大量人力資源,刺激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城市相應的各類服務和設施更加方便快捷,進一步增強了城市對創意階層的吸引力,從另一方面鼓勵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可見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以及城市其他產業具有正反饋作用。
三年份的回歸模型通過顯著性檢驗的自變量發生了變化,表明在不同時期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有所改變。2005年和2010年的顯著影響因素是科技專利授權量,它反映了城市的創新性。這說明較長的一段時間,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是受到城市創新性高低的影響。2015年,影響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條件已由原來科技專利授權量所代表的創新性轉變為凈流入人口數所代表的多樣性。這一改變既證明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確實受多個因素的影響,也表明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過程在不同時期或階段所受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所不同,這種改變既源于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的發展特性,也源自政府引導。
(二)核心影響因素綜合排名
根據表2-2-3-2回歸模型系數的計算結果,計算2005年、2010年、2015年三個年份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得分,并按得分將城市從高到低排列整理(表2-2-3-3)。
表2-2-3-3 2005—2015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各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排名

注:排名結果由表2-2-3-2回歸模型系數計算整理而得。
排名看,上海始終位居第一,表明上海長期以來,無論在城市創新性方面還是多樣性方面,都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穩居首位,這也與上海長期以來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國際化大都市形象相吻合。除上海外,不同年份排名前5位的城市基本上均為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和蘇州。其中,杭州、南京、無錫、蘇州這4個城市從2005年到2010年排名均和上年持平或有所上升,說明這四個城市的城市創新性方面均具有突出優勢。但從2010年到2015年,除了蘇州上升勢頭良好,升至第二位外,杭州、南京、無錫三個城市的排名均有所下降,這表明這三個城市在城市多樣性方面稍弱,城市在吸引人口方面相比排名靠前的城市有所不足,但這幾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一直都較為良好,杭州、南京均是區域中心城市,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依然力壓一般普通城市。排名靠前的城市中,寧波的排名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狀態,寧波2005年到2010年有所下降,表明寧波的創新性與排名靠前的其他城市有一定差距,并且隨時間增長差距呈現擴大趨勢。另外,寧波在2010—2015年上升至第三位,體現了其在城市多樣性方面有很大優勢,在吸引人口流入方面要強于很多之前創新性較強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總體來看,2005年、2010年排名前3位的城市均為上海、杭州、南京,這三個城市均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和政治中心城市,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高地;2015年則變為上海、蘇州、寧波,而蘇州、寧波不是區域經濟和政治中心城市,這既表明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既受原有的經濟中心影響,也因為自身發展特性受其他因素影響,從而引起整個區域城市產業發展排名的變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化創意產業依附固有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城市的發展束縛。此外,蘇州的區域面積和人口數量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均名列前茅,它自身地理位置緊靠上海,經濟和文化交流相對密切,區位優勢明顯。
3年份排名均在后十位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相對排名靠前城市的創新性和多樣性方面要弱,也可以說在科技研發方面和吸引人口流入方面還顯得弱勢。綜合來看,城市排名的變化情況,個別城市依然有自身優勢。嘉興和湖州的排名不斷上升,這反映了嘉興和湖州在城市創新性方面持續增強,在城市多樣性方面也有較為良好的表現,整體呈現出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越來越好的趨勢。這兩個城市原有的經濟水平一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排名也靠后,但在地理位置上均靠近上海、蘇州、杭州。另外,臺州、泰州、揚州呈現排名不斷下降趨勢,表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逐漸落后,城市創新性逐漸被拉開差距,多樣性方面又相對不足。泰州、揚州原本經濟水平一般,臺州雖然經濟情況稍好,但和周邊的寧波、紹興相比還是有所差距,離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也相對較遠。
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較好的城市基本上仍屬于區域中心城市或經濟發達城市,受城市群核心城市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雙重影響,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嘉興、湖州這樣距離區域中心城市較近的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排名有所提升,超過距離中心城市較遠的一般城市,從而形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優良的“次高地”。因此,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總體與經濟發展狀況有關,同時也受到距離城市群中心城市遠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