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長江三角洲南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市際競爭

本節以浙江省市域或縣域為分析單元,首先定性刻畫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市際差異,隨后采用定量方法分析縣際人才引力、文化資本等的差異。

一、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市際差異定性刻畫

國內外學者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是以文化為生產對象和靈感來源,經過創造力和聰明才智的“加工”,同時借助高科技手段,生產出具有較高市場價值與經濟意義產品的產業。不難發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至少需要有文化、人才、科技和政府支持等。其中,文化是創新的支撐點,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可為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多以地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的精神內涵和物質形式呈現。人才是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條件。與區域社會人口相比較,高校師生是具有高素質的人才,他們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夠為地方政府或企業提供科研方面的幫助和貢獻,故高校數量可以反映一地區人才資源的情況。然而,僅有文化和人才條件還不能支撐一個產業的發展,科技和政府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創意產業園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種新型組織形式,園區建設和發展往往會得到地方政府的資金、技術、基礎設施、政策等支持,故本節用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園數量來體現科技資源和政府支持度。

(一)浙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概況

首先,具有豐富的專業人才。浙江既擁有浙江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寧波大學、溫州大學等綜合類高等院校,又具有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傳媒學院等藝術類院校,還有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等師范類院校。這些院校開設有書法、雕塑、動漫、設計、表演、傳媒等各類藝術專業。截至2013年年,浙江高等院校本專科及研究生在校生人數101.74萬人。充足的人才資源為浙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其次,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浙江不僅有越劇、婺劇、瓷器、絲綢、刺繡、剪紙、木雕、根雕、米塑等大量傳統文化資源,亦有“吳越文化”“良渚文化”“商幫文化”“港口文化”和“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截至2013年,浙江擁有6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全國歷史文化名鎮、2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深厚的歷史底蘊為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創意資源。

第三,具有數量眾多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浙江有70多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多數位于杭州、寧波、紹興、溫州等市。這些產業園有著完善的基礎設施、大量的創意型人才,且類型多樣、各具特色。

(二)各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比較

浙江省11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各具特色,主要從文化資源、人才條件、科技政策條件和其他條件四方面進行梳理如表2-3-1-1。

表2-3-1-1 浙江各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

續表

續表

續表

文化資源方面,浙江省11市的文化創意資源在歷史文化、民間工藝、特色傳統三方面各有所長,不分伯仲。①杭州、紹興、寧波、金華、衢州、嘉興和湖州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均已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杭州擁有“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和“南宋文化”;紹興以其酒文化、橋文化和越劇聞名;寧波的商幫文化及港口文化是其特色;金華是婺劇文化的中心;衢州文化有吳越文化和徽派文化的綜合特點;嘉興的馬家浜文化源遠流長;湖州是絲綢文化的發源地。②溫州、舟山、臺州和麗水的歷史文化資源雖不及上述地區豐富,卻依舊獨具特色。溫州有甌繡、黃楊木雕等豐富的民間工藝資源,被譽為“百工之鄉”;舟山的海洋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將其與浙江其他地區區分開來,個性十足;臺州有發達的民間工藝,其玻璃雕刻和刺繡等9項傳統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麗水有獨特的甌江文化和青瓷、寶劍、油畫等豐富的民間工藝資源。

人才條件方面,浙江省11市均有高等院校為其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人才支撐,但地區差異大。①杭州擁有浙江大學等綜合大學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傳媒學院等藝術類專業院校為其提供創意專業人才,2012年底杭州有38所高校,在校生人數共計45.9萬人。因此,不論是創意專業人才還是人才數量,杭州均是浙江的“第一”。②2013年底寧波擁有寧波大學等高校16所,在校學生15.3萬人。在全省11個市中,寧波的人才數量僅次于杭州,但因缺乏藝術類院校而創意專業人才不足。③金華、溫州、嘉興和紹興的高校在校生人數雖不及杭州和寧波,卻明顯優于浙江其他市;其中,金華有浙江師范大學和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為其提供充足的創意專業人才。④湖州、衢州、舟山、臺州和麗水的高校在校生人數少,人才資源缺乏。

透過文化創意產業園數量看科技政策條件。浙江11市中,杭州和寧波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最多,其次為溫州、金華、嘉興、臺州、湖州、紹興;而衢州、舟山和麗水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最少。這間接反映出,杭州和寧波市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科技政策支持力度最大,衢州、舟山和麗水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其他支持條件方面,對于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紹興和臺州而言,雄厚的民間資本和產業基礎為其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奠定扎實的經濟基礎;杭州、麗水、衢州、湖州和舟山具有良好或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而湖州、嘉興和舟山的優越區位條件,為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極大的便利。

二、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人才條件地域分異李章凱,馬仁鋒,王益澄,王楠楠,晏慧忠.浙江縣域人才引力及其空間分異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5,37(6):760-766.

省域競爭即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引力的強度決定了各省未來發展的高度。通常一個區域人才環境的優劣決定了區域的人才引力強弱,可通過刻畫區域人才環境予以體現。國外人才引力研究集中在影響人才流動的因素和產業集群對人才的引力方面。博格提出了人才為了改善生存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推拉理論”,指出人才的流動是由于流入地有利于人才改善生活環境的拉力和流出地不利于改善人才生活環境的推力共同造成的;斯托特從心理因素角度分析了人才流動原因;馬金斯基從工作關系、個人、經濟機會三因素討論了人才離職的原因。馬歇爾指出較大規模的產業集聚可以為工人提供集中的、更有保障的勞動力市場,可以吸引人才聚集;波特認為產業集群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會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區域集中在省級區域人才引力比較、城市人才吸引因素;研究內容聚焦在人才引力因素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產業集群的人才引力差異、人才引力現狀與提升策略。梳理發現新興產業集群較傳統產業集群人才引力強,經濟因素是影響制造業集群人才引力的最重要因素;人才引力受多維因素的影響,可以圍繞“數量—素質—培養—流動”或“經濟發展—生活服務—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就業保障”兩種視角構建指標體系,關鍵在于厘清人才引力與其變量的相關特征;人才引力現狀評價與提升對策以“吸引理論”或“人才二次吸引”為基礎,采用因子分析法、系統動力學建模、模糊層次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熵值法等方法進行定量評估,從而提出政策調整措施。

總體而言,國內外人才引力研究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尚未形成理論體系、實證和定量分析依然比較缺乏、區域人才引力評價指標爭議較多,縣域層面的研究較少。市域、省域的人才環境評價宏觀性、綜合性強,然而不夠精確。縣域人才環境評價不僅具有綜合性、定量性、宏觀性、指導性強的特點,而且能夠精細反映省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環境質量,以及培養人才、發揮人才潛力的各項客觀條件。因此,通過縣域人才環境因素變化分析全省宏觀人才環境構建中的得失日益受到重視。

(一)研究方法

1.人才引力影響因子選擇

美國心理學家勒溫的人才場論指出,人才環境對于人才能力發揮有很大的影響。宏觀層面看,影響人才聚集的環境因素包括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生態、政治制度等;微觀層面看,區內收入、消費、文化、治安、交通、教育、醫療、工作、生活、政策和市場等都對人才向區域聚集有一定影響。考慮到指標的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可獲得性,本節構建了包括經濟實力、科研教育、人才發展、城市發展的人才引力指標體系(表2-3-2-1)。

(1)經濟實力:是一個地區競爭力評價中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吸引人才、促進人才成長的根本因素。只有擁有良好的經濟實力才能夠為人才提供優越的研究環境和生活條件,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人才潛力。此外,良好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僅有利于本區域人才的培養,同時也有利于區域穩定流入人才。人均GDP反映了區域規模的擴張;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反映了區域內職工的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對人才吸引力越大;人均進出口總額反映了區域內外經濟的聯系程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了區域內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住房是人才最關心的因素之一,人均購買商品住宅面積可表示區域的住房環境。

(2)科研教育只有是提供給人才的優秀科研和工作環境,能讓人才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價值。對于高素質人才來說,他們都非常重視下一代的教育,能否讓后代接受優質的教育也是人才選擇居住地點的重要因素。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比重反映了政府對科技研究的重視程度,教育從業人員占總職工數、教育投入占GDP比重、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反映了區域的教育質量,每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數反映了區域的專業教育水平。

表2-3-2-1 人才吸引環境指標體系

(3)人才發展:在經濟基礎上,人才還關心就業、創業和發展的各種服務和保障的“軟環境”。政府通過設立一系列的保障政策、搭建各種人才服務平臺,使人才流動自由、交易手續簡便,用法律保障人才權益。選取引進高層次人才數、人才服務中介機構數、人才市場應聘人數、累計博士(后)人才數來反映政府為人才發展提供的服務環境。

(4)城市發展:當人才在考慮是否向一個區域流動時,不僅會考慮區域的經濟水平,而且會考慮區域的發展規模、醫療保險、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城市人口規模可表示城市發展規模,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廢氣處理率的平均值作為“三廢”綜合處理率可反映地區廢物處理狀況,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可反映城市綠化環境狀況,每萬人擁有病床位數和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可測度區域醫療保險、社會保障的發展水平。

2.人才引力分析模型

首先需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其中,YjSj分別是第j個變量的平均值和標準差;n為樣本容量;P為指標個數,Xij為第i個地區的第j個指標值;i=1,2,3, …, n; j=1,2,3, …, p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變量間的相關程度將變量分組,在保證信息不丟失的情況下,試圖用最少的因子來解釋繁雜的原始變量,揭示出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每個城市的綜合因子變量得分計算公式為

式中dj是第j個公因子的貢獻率,fij為第i個城市第j個公因子的得分,z為選定的公因子個數。

3.人才引力空間變異分析模型

1)空間權重矩陣分為空間鄰接標準和空間距離標準,采用空間鄰接標準的表達式為:

2)空間自相關的測度,包括全局空間自相關和局部空間自相關。

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s I的公式為

式中,XiXj為區域ij的觀測值;為所有屬性的平均值,wij為空間權重矩陣,表示區域ij的空間關系。I值越趨近于1,表示正相關性越顯著,即相鄰空間單元相似性越強;值越趨近于-1,表示負相關性越強,即相鄰空間單元差異性越強;I值越接近于0時,則表明相鄰空間單元相關性越弱。通常通過標準化統計量Z-score得分檢驗來驗證假設是否成立。Z-score的計算公式為

全局空間自相關是一個總體指標,無法準確描述局部的相關性。在區域總體差異減小的情況下,局部的差異很有可能變大,因此需要用局部空間自相關來準確描述區域空間差異的變化趨勢。局部空間自相關Local Moran's I的數學統計式為

式中,ZiXi的標準化量值;Zj是與第i區域相鄰接的屬性標準化值;w'ij是按照行和歸一化的權重矩陣。Moran散點圖的橫軸對應變量的所有觀測值,縱軸對應空間滯后向量的所有取值。空間滯后就是該觀測區域周圍鄰居觀測值的加權平均。

(二)浙江省域人才引力空間分異特征

1.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2013年浙江省地方生產總值和人均GDP分別位列全國第4與第2位(港、澳、臺除外),是全國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但是浙江省人口受教育水平卻在全國排名中落后于部分中西部省份。《2013年浙江省非公人才發展報告》調查顯示全非公單位(企業)高級人才比例僅為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未來十年是浙江省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全面實施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加速與國際高接軌的重要時期,人才是其核心力量,因此提高人才吸引力、優化人才結構是浙江省的重要議題。本節以浙江69個縣(市/區)為研究單元,數據均來源于《浙江統計年鑒2014》、浙江省各縣市2014年統計年鑒以及浙江省各縣市統計局網站。

2.各縣市人才引力評價

選取2013年浙江省69個縣市單元1102個數據指標進行分析,首先根據式2-3-2-1將數據標準化,然后將標準化后的數據用SPSS19.0進行因子分析法。分析顯示19個指標間的KMO值為0.787,大于0.6,這表明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很高,適合使用因子分析法;選特征根大于1的3個公因子,累積方差貢獻度為87.41%,表明這3個因子包含了浙江省人才引力因素的絕大部分信息,基本可以代表前述19個原始變量的變化,旋轉因子載荷陣、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積貢獻率見表2-3-2-2。

表2-3-2-2 浙江省2013年人才引力旋轉因子載荷陣、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積貢獻率

注:第一公因子為經濟科研因子,第二公因子為人才培養扶持因子,第三公因子為城市生活因子。

如表2-3-2-2所示,69個縣市三個主成分公因子的貢獻率依次為0.42628、0.23921、0.20856,由此可以得到各城市綜合因子評價公式:

其中,F1F2F3依次為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的得分。根據公式,綜合得分排序得到浙江省縣域城市2013年人才引力排行榜(見表2-3-2-3),受篇幅限制,此處只列出綜合得分前后各15名的縣(市/區)。

表2-3-2-3 浙江省2013年縣(市/區)人才引力排行榜

續表

表2-3-2-3顯示綜合人才引力前三名是舟山市轄區、杭州市轄區和寧波市轄區;經濟科研和人才扶持引力因子評價結果中得分前三位均為杭州市轄區、寧波市轄區和舟山市轄區,得分最低的后三位分別為云和縣、景寧縣、松陽縣和文成縣、磐安縣、慶元縣;城市生活因子得分最高的前三位為舟山市轄區、平湖市和溫嶺市,得分最低的后三名依次是開化縣、泰順縣和浦江縣;經濟科研因子、人才培養扶持因子、城市生活因子得分高于均值的縣域單元分別有27個、31個、50個,綜合引力得分高于均值的縣域單元有32個。此外,在各項單項因子評價中標準差結果中,綜合引力標準差最小,人才扶持培養引力標準差最大,這表明浙江省各縣域城市人才扶持培養引力差異最大、綜合引力差異最小。

3.各縣人才引力空間分異特征

(1)人才引力的全局空間分異

空間分異能夠準確地刻畫縣域人才引力強弱的空間分布,因此利用Moran's I定量分析浙江省各縣人才引力的空間差異(表2-3-2-4)。全局自相關三個因子值及綜合因子的Moran's I都為正值,呈空間集聚現象,表明浙江省縣域人才引力存在十分顯著的空間集聚性,即人才引力強的縣市和人才引力強的縣市相鄰接、人才引力弱的縣市和人才引力弱的縣市相鄰接的現象十分明顯。因此可以推測出整個浙江省內區域人才引力空間分異明顯,存在人才引力“兩極化”空間。

表2-3-2-4 浙江省主成分因子的Moran's I值

(2)人才引力的局部空間差異分析

使用表2-3-2-3中各因子得分及人才引力綜合得分建立數據庫,借助ArcGIS10.0的自然斷點分級處理數據,得到2013年浙江省人才引力各因子的空間分異圖,并計算得到2013年浙江省人才引力各因子的空間分異的Moran散點圖(圖2-3-2-1)。運用ArcGIS10.0自然斷點法和Geoda0.9.5-i軟件作出2013年浙江省經濟科研因子Moran散點圖,如圖2-3-2-1(a)所示。散點圖有76%的點落在一、三象限內,表明浙江省縣域的經濟科研引力在空間上有高值簇和低值簇的現象,呈現出較強的空間分異格局。LISA集聚圖顯示,在經濟科研引力上,寧波和舟山形成高高集聚,在麗水幾個縣市和江山、仙居及岱山形成低低集聚,分異明顯。由此可知,浙江省科研經濟引力格局呈南北兩翼高、中間低、浙東北經濟科研水平高于浙西南的格局,與自相關分析結果相符合。

2013年浙江省人才扶持因子Moran散點圖如圖2-3-2-1(b)所示。人才扶持引力的空間差異較大,絕大部分點落在一、三象限內,占78%,呈明顯的集聚性。Lisa集聚圖顯示寧波和舟山的自身和周邊水平都比較高,衢州市轄區和麗水市轄區的人才扶持引力高于周邊縣市,有利于帶動周邊縣市。人才引力分布圖顯示浙江省11個市轄區人才扶持培養引力較高,但是強度總體偏低,市轄區向周邊輻射力不是很強,總體上浙北地區明顯強于浙南地區。

2013年浙江省城市生活因子Moran散點圖如圖2-3-2-1(c)所示。由圖可知,大部分點落在一、三象限,第三象限的點多于第一象限,低低集聚現象明顯。觀察LISA集聚圖可知,浙南、浙中和浙北共有10個縣市顯示為低低集聚,分布較為均勻。江山市和東陽市城市生活引力高于周邊縣市,呈高低集聚,舟山群島呈高高集聚。觀察城市生活因子分布圖可知,浙江省城市生活引力格局相較于前幾項格局分布較為均衡,這和全局自相關分析結果吻合,其原因是因為東部縣市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服務相較于西部縣市較好,西部縣市的自然環境優于東部縣市。

為了進一步明晰分異趨勢,本節利用浙江省69個縣市數據來聚類分析表2-3-2-3中各主成分因子得分,得到表2-3-2-5,顯示2013年浙江省縣市人才引力區域類型差異:浙江省人才引力環境優劣分布表現出明顯的地帶性格局,強人才引力縣市主要集中在浙江東部及東北部地區,引力較弱的縣市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區,形成以湖州、嘉興、杭州、寧波的市區為核心,溫州、臺州的市區為次核心,南北兩頭較強,中間較弱,東邊較強,西邊較弱的地理格局。

圖2-3-2-1 人才扶持因子Moran散點圖

表2-3-2-5 浙江人才引力三類縣市所包含縣市

(三)結論

本節利用人才場論構建包括經濟實力、科研教育、人才發展、城市發展在內的人才引力評價指標體系,綜合集成因子分析與空間自相關,構建縣域人才引力計量模型;隨后以浙江省為實證甄別出人才引力的核心因子——經濟科研、人才培養扶持、城市生活。浙江的實證表明本節構建的人才引力綜合評判模型具有科學性、可行性。研究發現:(1)縣域層面看,省域人才引力的核心因子是經濟科研、人才培養、城市生活等;(2)影響浙江省縣域人才引力的各因子空間分布具有正相關性,空間集聚特征明顯。經濟科研環境引力格局呈現浙東北部城市高于浙西南部城市,人才扶持培養引力較強的縣集中在各地級市轄區及杭、嘉、甬的部分縣級市,城市生活引力格局呈現集聚單元均衡分布態勢,自然環境質量較高的市轄區引力相對較強;(3)將浙江省人才引力各因子及綜合得分進行系統,可發現人才引力強的縣市大多集中在浙北,形成以環杭州灣地區為人才吸引核心、以溫臺沿海城市群為人才吸引次級核心的格局。

為此,應重點扶持衢州、麗水的經濟低洼縣的經濟發展,提升產業層次,培育地區的特色產業,縮小其與發達縣市的經濟差距。(1)以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人才引進的環境,健全縣域人才引進、流動、評價、激勵的政策體系,完善人才市場運作機制;各市轄區要有針對性地向周邊縣市輸送合適的人才,做到人才資源和教育資源互動。浙西地區縣市要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化人才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地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浙東地區縣市則主要著眼于產業結構調整、布局優化,重點開展環境整治建設,提高地區的環境質量。(2)浙江省層面看,必須協調好省內南、北的相互關系,尤其是交通廊道建設,提速省內板塊間相互協作;浙北地區要繼續保持經濟優勢,同時向浙南地區輸送企業和教育資源,促進產業升級;浙南地區應找準自身的發展定位,著力打造合適的特色發展模式。

三、浙江省文化資本多尺度地域分異及其經濟影響馬仁鋒,吳丹丹,王騰飛.文化資本多尺度差異及其對浙江區域經濟影響[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7,30(3):82-86.

區域經濟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長三角地區日益嚴重。長期以來,學界熱衷從經濟現象本身去尋找答案,包括自然資源決定論、資本決定論、技術決定論和地理環境決定論等學說,忽視文化對經濟發展影響。文化與經濟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微觀角度看,文化因素對人們的經濟行為有重要影響;宏觀角度看,文化因素還對經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經濟學視域經濟與文化關系研究經歷了“合—分—合”階段,如18世紀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約翰·穆勒認為文化約束甚至比個人利益追求更能影響人的精神行為;新古典經濟學一直將文化因素作為經濟分析的既定前提排除在討論范圍之外;19世紀70年代后,經濟學又將文化納入經濟分析過程,集中探討文化作為模型的外生變量(將經濟和文化視為并列因素),對文化和經濟在本質上是一個整體(文化只是經濟現象的一個特例)進行論證。21世紀以來,文化與經濟關系日益密切,區域經濟差異研究不可忽視文化影響。顯然,文化之于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文化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資本直接或間接作用于經濟發展。文化的傳承與積累形成一種特殊的資本——文化資本。文化資本最早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Throsby將文化資本引入經濟學研究領域,并把文化資本看作一種經濟現象,認為文化資本變量可以和生產過程中其他形式的資本變量一起發揮作用,應用于文化和經濟增長決定論模式。自2004年文化資本概念被引入中國后,有關文化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文獻涌現。早期以定性分析為主,如金相郁從文化經濟學角度闡釋文化與經濟間關系,并認為經濟主體是消費者、企業與政府,通過三種主體的經濟行為發揮文化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高波等認為文化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體現在具有報酬遞增特性,制約著人們對資源、技術、制度等要素選擇。隨后的實證分析以全國尺度研究居多,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估算文化資本存量,并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進行計量分析。

現有研究仍有如下問題亟待深化。(1)文化資本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社會學和文化經濟學領域,前者注重對文化資本的產生、發展及其社會功能研究,后者注重對文化生產、積累以及文化資本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探討,忽視了文化資本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影響。(2)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稟賦,文化資本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關于文化資本區域性的測度局限在國家、省域層面,小尺度的精細化研究仍相當匱乏,文化資本的尺度效應解析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動因識別的困境。為此,本節以浙江省為案例,以企業家精神衡量文化資本區域差異和動態變化,從省域和縣域層面對浙江省文化資本區域差異及其對經濟發展影響進行實證,以期全面解析文化資本的區域經濟發展影響,豐富文化經濟的區域增長分異研究。

(一)文化資本的內涵與測度

1.文化資本的內涵與特征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類所能獲得的才能和習慣等。文化的基本內涵由兩部分組成:傳統和與人們有關的價值。社會學角度文化資本總結為: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與生活方式,其具有文化能力、文化產品和文化制度三種存在形式。文化能力是指具體的狀態,是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文化產品是指客觀的狀態,如書籍、圖片、工具、機器、詞典等文化商品,這些文化商品是理論留下的痕跡或理論的具體呈現,又或是對這些理論問題的批判;文化制度是體制的狀態,是一種客觀化的形式,這種形式賦予文化資本一種完全原始性的財產,文化資本正是受到了這筆財產的庇護。經濟行為角度文化是指人們所選擇與遵從的特定價值觀體系,它構成了人們的主觀模型。鑒于此,將人們所習得的能夠為其未來帶來收益的特定價值觀體系稱為文化資本,因為它是未來收入的資本化。文化資本不僅是人類走出蒙昧所積累的第一筆資本,也是每個人一生中開始積累的第一筆資本。Throsby認為文化資本是以財富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的積累,它除了擁有經濟價值外,還貯藏或提供文化價值。該解釋兼顧了具體的、物質的方面和抽象的、精神的方面。本節認為文化資本是能夠以財富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作為人類勞動成果的文化價值的積累,是指能夠為其未來帶來收益的特定價值觀念所組成的體系,文中特指浙江歷史悠久的商業傳統和“憫商重賈”的從商風氣對企業家價值觀體系所造成的影響的那部分。浙江文化資本在民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企業家是文化資本的擁有者,在生產的過程中企業家投入的正是這種稀缺的資源。

2.企業家精神與文化資本的測度

文化—經濟地理學視角,文化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機制是通過文化—經濟主體行為影響區域經濟增長。企業家是文化—經濟行為的核心構成,企業家身上體現出創新和創業精神是其文化價值觀的選擇。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文化資本積累不僅是一種理論上的推測,它還得到大量事實證明。文化資本視角能夠較好地解釋企業家精神所表現出來的空間與時間的重大差異,顯示出企業家精神形成與變遷的一些內在特征。因此企業家精神是文化資本的核心,企業家精神的文化測度是文化資本量化的重要手段。

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反映了企業家價值觀的不斷擴展和創新,或者說是企業家文化資本的持續積累。創新精神并不只是指科學技術的發現與發明,還指價值觀的創新。無論是采用一種新產品、新的生產方法,還是開辟一個新市場,利用一種新資源,實現一種新組織,這些都意味著企業家價值觀體系的擴展。如從需求角度看,企業家精神體現為將更多的消費者的價值觀納入自身價值觀體系,使其不斷擴展,發現和挖掘消費者新需求,開始開發新產品和新市場。同時,從制度變遷看,浙江省制度創新源于浙江人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鑒于此,本節以專利授權量為創新精神的代理變量,以私營企業單位數量和私營企業從業人員數量為創業精神的代理變量,對浙江省文化資本進行測度。

(二)浙江省文化資本的動態變化與空間分布

1.研究區域概況

截止到2013年,以縣域為分析單元,浙江省共有67個縣(市/區),包括浙江省的11個地級市區、21個縣級市、34個縣、1個自治縣,共計67個研究單元。自2014年以后,浙江省的行政區劃進行了微調,鑒于縣域數據統計和統一性,故相關行政區劃仍以2013年為基準進行數據整合。相關數據源自《浙江統計年鑒》《中國經濟普查年鑒》以及各個市的統計年鑒。

浙江是一個依靠民營資本發展起來的經濟大省。改革開放后,浙江私營經濟、個體經濟發展迅速,自1988年6月國務院頒布《私營企業暫行條例》以來,浙江一大批個體工商大戶向私營企業發展,個體工商戶規模持續擴大,至2013年私營企業單位數增至72.3萬個。浙江從“資源弱省”躍升為“經濟強省”。浙江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經濟的飛速增長,與浙江傳承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浙江文化里一直流淌著一種創新冒險的精神氣質,一種大氣開放而能兼收并蓄的生活態度,一種理性務實的人生追求,一種“工商皆本”的價值理念。這是源于越文化,融入現代元素,在市場經濟實踐中形成的“浙江精神”。

2.浙江省域文化資本的動態變化

浙江省第一次經濟普查始于2004年,并先后于2008年、2013年進行普查,浙江省2004年私營企業單位數為21.85萬個,到2013年私營企業單位數增至72.3萬個,近十年增加了2倍多。這表明浙江私營、民營企業急劇增長。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進入21世紀以來浙江鄉鎮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浙江省2004年、2008年、2013年專利申請量呈現逐年遞增趨勢。截至2004年,累計申請專利137876件,授予專利權85770件,分別位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二位。2013年浙江省專利申請總量為29.4萬件,授權量為20.23萬件,均保持全國第二位。每萬人專利授權量從2004年的18.74件增加到2013年的41.91件。這表明從2004年國家第一次經濟普查到2013年第三次經濟普查,浙江省創新精神不斷增強,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伴隨著綜合創新與創業精神的不斷強化,以創新和創業為核心的浙江人文精神逐步形成,浙江省文化資本顯著提高。

3.浙江省縣域文化資本的空間分布

基于2013年浙江省67個縣域的每萬人專利授權量、私營企業單位數量和私營企業從業人員三個指標,計算浙江縣域文化資本綜合水平值,來衡量浙江縣域以創新和創業精神為代表的企業家文化資本的空間分布;然后基于ArcGIS10.2自然斷點法,將浙江省各縣區文化資本指數分為很低、低、中、高和很高5個等級。由此可知,浙江省文化資本區域分布差異顯著,具有南北分異、東西分異和高值東北集聚、低值西南集中的特征,且呈現以杭州、寧波、金華—義烏、溫州—臺州等地區為高值核心區的空間格局特征。

(三)浙江區域文化資本與區域經濟發展

1.縣域層面的文化資本與經濟發展的計量分析

在縣域層面,選擇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個指標作為經濟發展變量;選擇每萬人專利授權量、每萬人私營企從業人員作為文化資本代理變量來計算Pearson相關系數。通過相關分析,對文化資本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描述,選用Pearson相關系數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中度)正相關,每萬人私營企業從業人員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度正相關,與人均GDP、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有不顯著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在縣域層面,相比于私營企業從業人員數量的增加,浙江省專利授權數量的增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更為顯著。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文化資本的增強,對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促進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表2-3-3-1)。

表2-3-3-1 2013年浙江省文化資本與經濟發展的Pearson相關系數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

2.省域層面的文化資本與經濟發展計量分析

在省域層面,首先運用1990—2014年浙江省私營企業從業人數、專利授權量、地區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地區就業人數的數據進行Pearson相關系數計算。如表2-3-3-2所示,結果表明,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專利授權量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地區就業人數4個變量均為高度正相關,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與經濟增長變量的相關性較強。這表明創業和創新精神對浙江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且創業精神文化資本的經濟效益更為顯著。

表2-3-3-2 1990—2014年浙江文化資本與經濟增長相關變量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

3.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升量研究

為進一步實證檢驗文化資本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本節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建立如下計量模型:

其中,Yi表示總產出,用第i地區生產總值(單位:億元)表示;Ki表示資本投入,用第i地區固定資產總投入(單位:億元)估算;Li表示勞動投入,用第i地區就業人數(單位:萬人)估算;Hi表示第i地區專業技術人員,在此用地區專利授權量(單位:件)表示;Ei表示第i地區企業家人數,用地區私營企業從業人數(單位:萬人)表示;αβηγ分別表示資本、勞動、專業技術人員、企業家的產出彈性。

對公式2-3-3-1取對數,即為:

對公式2-3-3-2進行適當的修正,得到以下計量模型:

式中,μ0表示常數項。本節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資本中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的測度與檢測。

為更精確度量浙江文化資本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在此以地區GDP的對數lnY作為被解釋變量,以lnH和lnE作為反映區域文化資本的代表變量,以lnK和lnL來描述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通過多元回歸模型來分析文化資本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運用1990—2014年浙江省統計數據,進行向后篩選策略的多元回歸分析,經過兩次完成回歸方程的建立,剔除的變量為代表人力資本存量的地區就業人數lnH。最終回歸方程為:

模型擬合的結果表明統計量:物質資本存量lnKi為6.645;專利授權量lnHi為3.09;私營企業從業人數lnEi為2.508。最后一次篩選得到R2為0.997,說明模型擬合度較好。從文化資本角度看,被解釋變量與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的代理變量的回歸結果系數為正,說明文化資本對浙江經濟發展具有正向影響,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且相比于創新精神的代理變量,私有企業從業人數作為創業精神的代理變量對于浙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當以地區GDP的對數為被解釋變量時,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年增加1個單位,地區GDP就增加0.259個單位。以上表明,在著名的溫州模式、義烏崛起的背后,浙江敢為人先、勇于拼搏的創業精神是浙江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正是這種創業精神和創新精神的能動作用形成了浙江經濟發展的特色。

(四)結論

基于浙江省縣域和省域兩個層面的數據,對浙江省文化資本區域差異及其對經濟發展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1)浙江省文化資本動態變化特征明顯通過對以私營企業從業人數和專利授權量為代表的文化資本的測度,表明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創業創新精神不斷增強,且隨著宏觀環境的改善,文化資本增長的速率逐漸加快。(2)浙江文化資本空間分布差異顯著。從總體上看浙江地區都屬于越文化,但是由于自然和歷史條件,形成了浙東北創新文化區和浙西南保守型文化區,故浙江縣域文化資本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形成南北分異、東西分異和高值東北集聚、低值西南集中的特征,且呈現以杭州、寧波、金華—義烏、溫州—臺州等地區為高值核心區的空間格局特征。(3)浙江省文化資本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影響,且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具有尺度性。在縣域層面,專利授權數量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中度)正相關;私營企業從業人數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度正相關,與人均GDP、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關系不顯著。在省域層面,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分析都表明私營企業從業人數和專利授權數量對浙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影響,且創業精神比創新精神指標的影響程度更大,表明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具有層次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凤县| 灵璧县| 昌都县| 赤水市| 莱西市| 攀枝花市| 武陟县| 新巴尔虎左旗| 巴林右旗| 宜丰县| 阜阳市| 巴南区| 阳原县| 安义县| 肥西县| 长岛县| 汤阴县| 莆田市| 河津市| 临洮县| 凤庆县| 巴南区| 商洛市| 万州区| 高淳县| 团风县| 烟台市| 子洲县| 新蔡县| 延吉市| 安康市| 海伦市| 达日县| 铜陵市| 蒙山县| 哈巴河县| 子洲县| 化德县| 武山县| 沽源县|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