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
- 柴劍虹 張涌泉 劉進寶
- 720字
- 2021-04-07 18:16:02
一、中國第一位埃及考古學博士
從長安直達地中海東岸的這條古代商路,東起長安,穿過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跨越帕米爾高原,沿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富汗、伊朗、敘利亞、黎巴嫩和土耳其,最遠可達埃及和希臘。自漢代以來,它一直是我國與歐亞大陸其他各國進行貿易和文化往來的主要通道。古埃及和中國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一個位于東非的尼羅河流域,另一個位于東亞的黃河—長江流域。它們相隔千山萬水,是貫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把它們聯系在一起。通過絲綢之路,尼羅河文明和華夏文明得以彼此交流、相互交融,為世界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夏鼐青年時代(1935—1939)留學英國,攻讀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其間分別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參加了長達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工作,對埃及古文明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是中國第一位埃及考古學博士。戰亂時期歷時八年完成的博士論文Ancient Egyptian Beads,得到國內外考古學大師的普遍贊賞,70年后在德國由Springer正式出版。
在留學期間,夏鼐除了親自參加考古調查和發掘之外,還廣泛涉獵英國、法國、羅馬、希臘、埃及、巴勒斯坦等各國的博物館。在歸國途中,他還在開羅博物館工作一年。通過觀摩、學習博物館的大量藏品,他對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有了廣泛和深入的了解。在各國博物館展出的當地出土文物中,不時可以見到一些來自中國的古代器物,如努比亞出土的中國式獅子、雷同于殷陵的馬匹等殉葬品,埃及福斯特(開羅古城)出土的大量宋代青瓷器以及卡拉奇發現的與半山—馬廠相似的彩陶等。可能正是這些來自中國的古代器物,引發了夏鼐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興趣和關注,使他在回國以后馬上投身于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考古考察,并把對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作為自己考古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