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
- 柴劍虹 張涌泉 劉進寶
- 835字
- 2021-04-07 18:16:02
夏鼐與絲綢之路考古
夏鼐(1910—1985),浙江溫州人氏,字作銘,著名考古學家。幼年就讀于溫州小學和溫州中學,初中畢業后考入上海光華中學,1931年考取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后轉入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后赴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院公費留學,專攻埃及考古學,獲博士學位。1941年學成回國,歷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專員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曾供職于浙江大學人類學系,1950年中國科學院建立,被國務院任命為考古所副所長,后歷任考古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6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并先后被英國學術院、美國全國科學院、瑞典皇家文學歷史考古科學院等外國最高學術機構授予通訊院士或外籍院士榮譽稱號。著有Ancient Egyptian Beads、《中國文明的起源》、《夏鼐文集》、《敦煌考古漫記》等著作。他主持國家考古機構工作凡3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
夏鼐學貫中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研究領域廣泛,涉足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史前考古學、華夏文明起源、中西交通史和中國科技史等諸多方面,論著頗豐。他曾在絲綢之路的東端西安做過考古工作,又曾從蘭州出發,沿著河西走廊一路調查和試掘,一直到敦煌荒漠中的漢玉門關遺址,還去過新疆的烏魯木齊和吐魯番調查古跡;他也有機會訪問過絲綢之路的西段,包括伊拉克的報達和伊朗的幾座古城,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絲綢之路最西端的埃及和巴勒斯坦參加過考古調查和發掘,在希臘和羅馬參觀過眾多博物館和歷史古跡。正是這些經歷使他與絲綢之路結下了終身不解之緣,從中他不僅親身體驗到開通這條通道的艱辛,而且也對這條通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應浙江大學歷史系之約,我們匯集了夏鼐生前有關絲綢之路的論文三十余篇。這些論著是他數十年悉心研究絲綢之路沿線古代遺跡和出土文物的主要成果,反映了一位浙江籍考古學家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所做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