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考古學(xué)研究
- 柴劍虹 張涌泉 劉進寶
- 1251字
- 2021-04-07 18:16:08
三 鑄造年代
中國發(fā)現(xiàn)的薩珊銀幣,包括由沙卜爾二世至耶斯提澤德三世等12王的銀幣。它們的數(shù)量如下:
(1)沙卜爾二世(Shapur II,310—379年在位)14枚
(2)阿爾達(dá)希二世(Ardashir II,379—383年在位)14枚
(3)沙卜爾三世(Shapur III,383—388年在位)4枚
(4)耶斯提澤德二世(Yazdegerd II,438—457年在位)4枚
(5)卑路斯(Peroz,459—484年在位)122枚
(6)卡瓦德一世(Kavadh I,488—531年在位)1枚
(7)詹馬斯波(Jamasp 496—498/499年在位)1枚
(8)庫思老一世(Chosroes I,531—579年在位)5枚
(9)荷米斯德四世(Hormizd IV,579—590年在位)1枚
(10)庫思老二世(Chosroes II,590—628年在位)593枚
(11)布倫女王(Boran,630—631年在位)2枚
(12)耶斯提澤德三世(Yazdegerd III,632—651年在位)3枚
以上共764枚。此外,還有“庫思老二世樣式”阿拉伯銀幣282枚(表1第16批和表5,29, c)、“庫思老二世樣式”太伯里斯坦剪邊銀幣1枚(表1第4批),仿薩珊朝式的1枚(表1第8批),未鑒定的120枚(其中第16批內(nèi)的有97枚),銹損未能鑒定的6枚。總共1174枚。
就古錢學(xué)而言,波斯的阿爾達(dá)希一世于226年推翻安息王朝后,他建立了薩珊王朝,開始鑄造薩珊式銀幣。這種銀幣的樣式拋棄了安息王朝鑄幣的風(fēng)格,反映出波斯原有文化的復(fù)興。銀幣兩面都有花紋,這些花紋不是熔鑄的,而是用模子打壓而成的。銀幣正面是國王的半身像。他們的胡須、發(fā)髻和服飾,都是伊朗式的;尤其是王冠,富麗繁縟,并且各王的冠冕,各不相同(參見《青海西寧出土的波斯薩珊朝銀幣》圖1)。王像旁側(cè)的銘文,不再用安息貨幣上的希臘字,改用缽羅婆字母的波斯字。銘文由王像右邊上角開始,依時針逆轉(zhuǎn)的方向,自右而左;但是沙卜爾三世(383—388年在位)以后,改自王像左邊下角開始。王像和銘文的周圍,環(huán)繞以聯(lián)珠圓圈。沙卜爾三世以后,銀幣形式漸趨向于大而薄,聯(lián)珠圈外的邊緣空白處也增大了。卡瓦德一世(KavadhI)復(fù)位(499)后,這外緣空白處常添上四個新月抱星,分置于上、下、左、右(如果上邊已為越出聯(lián)珠圈外的王冠所占,則僅有三個)。這是為了防止使用者私自剪邊的一種措施。背面正中是波斯國教祆教(拜火教)的祭壇,壇上火光熊熊。自沙卜爾二世(310—379年在位)時起,火光中常鑄有祆神的半身像。祭壇的兩旁為缽羅婆文的“某王之火”銘文。沙卜爾一世(240—271年在位)時起,壇兩旁各站一人像(祭司或國王)。巴朗五世(421—438年在位)時起,右邊的改寫鑄造地點(縮寫);卑路斯(459—484年在位)時起,左邊的也改寫鑄造年份。庫思老二世(590—628年在位)時起,連背面外緣也鑄上四個新月抱星。每王鑄幣一般僅有一種型式,但是少數(shù)國王(如阿爾達(dá)希一世、卑路斯等)有一種以上的型式。這些薩珊貨幣,當(dāng)年鑄造的以銀幣為最多。金幣和銅幣為數(shù)不多,傳世的更少。薩珊貨幣別具風(fēng)格,自成一系統(tǒng),古錢學(xué)中稱為薩珊式,是比較容易認(rèn)別出來的。
根據(jù)古錢學(xué)研究,薩珊銀幣以庫思老二世的傳世最多,其次為沙卜爾二世、庫思老一世、荷米斯德四世的。中國境內(nèi)出土的,也以庫思老二世的為最多。卑路斯、沙卜爾二世、阿爾達(dá)希二世、庫思老一世次之。但是庫思老二世以后較罕見的布倫女王和耶斯提澤德三世的,也曾有發(fā)現(xiàn)。這可由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而得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