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的社會廣泛性
2011年2月15—16日,“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論壇暨浦江縣非遺保護項目精品培育高端座談會”在浙江浦江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世界遺產》雜志社、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群眾藝術館、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浦江縣政府等有關領導和專家應邀與會。
論壇期間,專家們及有關領導實地觀摩了“浦江板凳龍”“浦江亂彈”“浦江迎會”等非遺項目,就當地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發展、創新等進行了專題研討,內容包括如何打造非遺精品;如何既保持基因,又要在形式和內容上改進與創新;如何理解和把握非遺項目的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及傳統審美與現代審美的關系等。其間有專家提出的“生生不息流播在民間的保護是最好的保護;在保護非遺項目時,應重視其本源和本真性,在人文根脈上注入時代意識的發展才是正確的發展”的說法,得到了與會者的共鳴。
“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論壇暨浦江縣非遺保護項目精品培育高端座談會”體現了“專家精英與草根藝人結合、學術思考與實地考察結合、靜態與動態結合”的特點。座談會特別強調了非遺保護的社會廣泛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是人,非遺保護折射出了強烈的人的社會特性,如利他性、依賴性,以及更加高級的自覺性。而讓社會中更多的人具有更多的文化自覺,是非遺保護是否卓有成效的關鍵。
浙江省浦江縣是書畫之鄉、文物之邦,文化底蘊極為深厚。尤其是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至2011年,浦江已獲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項,省級項目10項。“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論壇暨浦江縣非遺保護項目精品培育高端座談會”與會者在實地考察浦江非遺中獲益匪淺。《世界遺產》雜志社特約記者簡要記錄了其中非同凡響的一些項目,以饗讀者。
◎浦江板凳龍
“浦江板凳龍”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唐代為浦江板凳龍的孕育期;宋、元時期為浦江板凳龍的成熟期;明、清時期為浦江板凳龍的鼎盛期;改革開放后為浦江板凳龍的弘揚傳承期。板凳龍,顧名思義就是一條條用一塊塊凳板串聯而成的游動的龍燈。浦江板凳龍由龍頭、龍身(子燈)、龍尾三部分組成,俗稱長燈。根據龍頭造型板凳龍可分為仰天龍、俯地龍、大蝦龍等。還因龍身(凳板)上設置造型分別取名為方燈、酒壇燈、字燈等11種。逢節日的不同(如元宵節),或重大慶典(如大橋竣工、寺廟落成、圓譜等)興燈,以麥餅團、剪刀箍、甩尾巴為主要表演陣式。浦江板凳龍盛行于浦江縣鄉村,廣泛流傳于江南沿海各省。一條浦江板凳龍就是一座藝術綜合館,它集書法、繪畫、剪紙、刻花、雕塑藝術和扎制編糊工藝為一體;龍燈游動時融體育、雜技、舞蹈為一爐。它具有粗獷與細膩、奔放與嚴整、浪漫與哲理、娛樂與教育諸特點。浦江板凳龍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參加人數之多、活動場地之大是罕見的。它以廣場性、廣泛性、驚險性為主要特征。
◎浦江戲曲剪紙
1993年浦江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2005年作為中國剪紙的主要流派之一,“浦江戲曲剪紙”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浦江戲曲剪紙藝術造型獨特,手法多樣,陰剪陽鏤兼施,既折疊又襯色,匠心獨運。它的藝術風格特色總體上可用“清新秀麗、精巧柔美、內涵豐富、形象生動、構圖別致”來概括。
◎浦江亂彈
浦江亂彈起源于南宋末年,形成于明朝中葉,迄今數百年間一直流行于浦江、臨安、建德、桐廬一帶和婺、衢、處、溫、臺諸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影響遍及浙中、浙南、浙西、皖南、閩北和江西的大部分地區,它為浙江婺劇的主要聲腔之一。因它發源于浙江中部的浦江縣,故稱浦江亂彈。浦江亂彈是以浦江當地民歌《菜籃曲》為基礎,并在“諸宮調”講唱藝術和我國最早的戲劇——南戲的相互影響下發展起來的。自南宋末年至明朝中葉的數百年間,浦江亂彈一直以講唱藝術的形式流行于世。到了明朝中葉,浦江亂彈才由坐唱搬上舞臺。浦江亂彈的主要腔調有三五七、亂彈三尖、二凡、蘆花調、撥子等,各分若干板腔,自成完整的系統。浦江亂彈的伴奏樂器以笛子、嗩吶等吹奏樂器為主,弦樂只起輔助作用。它曲調華麗、流暢、舒展,也具激昂、高亢、悲壯、沉郁等感情特點,表演則粗獷有力,具有農民藝術的特點。浦江亂彈的劇目大約有300多個,現已收集到近200個。浦江亂彈小戲《藍知府斷案》獲得國際小戲藝術節金獎和“全國稀有劇種保護獎”。
◎浦江麥稈剪貼
2005年“浦江麥稈剪貼”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它從明代浦江傳統工藝麥稈團扇扇芯及麥稈帽花等簡單工藝中脫胎而來,舊時作為麥稈團扇及麥稈草帽的裝飾,用來代替刺繡,后逐步發展成掛屏、臺屏等,到清代已發展成獨立的特色工藝品種。麥稈剪貼選料講究,做工精細,工藝復雜,一般經浸、熏、蒸、漂、破、刮、染等20余道工序,制成薄如蟬翼的麥稈片,再把麥稈片拼、挺、燙,最后剪、貼成品。浦江麥稈剪貼在保持麥稈的自然光澤與紋理的基礎上,吸收了國畫、版畫、剪紙、雕塑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使麥稈剪貼的自然光澤、紋彩和質感更富有藝術感染力,鄉土氣息更加濃厚,凸顯出自然古樸、典雅大方的特色,富麗堂皇、靈秀端莊的氣韻,具有獨特的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在中國麥稈剪貼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與地位,是研究中國麥稈剪貼歷史文化和藝術的重要標本。
◎浦江迎會
“浦江迎會”有中國一絕之稱,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宋為浦江迎會的始創期;明代為浦江迎會的發展期;清代為浦江迎會的鼎盛期;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為浦江迎會的弘揚傳承期。浦江迎會由會桌、抬扛、會柵、抬會人、站會的小演員五部分組成,又稱“抬閣”,以我國傳統戲劇人物造型為主體,加以藝術設計,以奇、險取勝,使人感到新鮮、奇麗。而每臺戲的選擇又以利市、吉祥、威武、俏麗為本,以示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并滿足觀眾的審美情趣。浦江迎會根據會桌上不同的故事情節取會名,一張會桌,就是一臺戲。在迎會行走中扮演者變幻造型,千姿百態,神采各異,盡顯其奇、巧、險之特色,人稱是“游動的戲劇與靜止的雜技雕塑”。浦江迎會保留了戲劇、雜技等民間藝術的原生形態,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研究價值和民間藝術傳承功能。

浦江迎會傳承群體在節令時日中忙碌著(本書作者攝影)
◎鄭義門營造技藝
鄭義門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浦江縣盆地東北的鄭宅鎮。鄭宅鎮是個以姓得名、以聚族同居而出名的古鎮。北宋初年,發源于河南新鄭的鄭氏先人輾轉來到浦江的白麟溪畔,并在此定居,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浦江的鄭氏家族倡導“以儒治家”“和食同居”,其聚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衰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歷十五世330余年,鼎盛期合食人口達三千余人。此后,鄭氏續立小同居傳承家范,延及清末,繼同居亦越十三世之久。承載著儒家文化“忠孝、禮儀”內涵的鄭義門古建筑群,以鄭門宗祠為主軸,包括沿麟溪兩岸分布著的十橋九閘、東明書院遺址、建文井、圣諭樓、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孝感泉等古建筑。鄭氏宗祠又稱“江南第一家”(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賜),始建于南宋末葉。全祠共64間兩弄,占地5000多平方米,分設門廊、師儉廳、中庭、有序堂、拜廳、聽訓堂、會膳廳、寢室、糧倉、制膳房、總理室和廂房等,功能齊全、規模宏大,有“千柱落地,蚊蠅不生”之說。師儉廳前后庭院中,有元代古柏九棵,粗可合抱,枝若蒼虬,據傳為宋濂手植。師儉廳內還掛有歷代名公巨卿的匾額、楹聯,四壁有碑記多方,其中有明洪武時的“孝義”“江南第一家”匾,元相脫脫書“白麟溪”碑。2001年鄭氏宗祠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載2011年6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支持,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遺產》夏季號,原文署名/特約記者 吳露生 余鎮海)

浦江板凳龍舞至“江南第一家”(浦江非遺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