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人類社會中的美

——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隱秘動力

我們能夠設想人類的生活中沒有美——例如房子只要擋風遮雨、衣服只要保暖耐穿、器物只要實用堅固等這樣的生活嗎?也許,人在特殊的條件下可以短時間忍受這樣的生活,但從長久來看,這樣的人類生活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人類的心靈將因此而枯竭,不再有追求理想的動力,人類社會將由此陷于癱瘓。特別是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滲透著美、藝術的因素:街道綠化、燈光布置,商場和購物中心的裝飾和音樂,商品設計及其包裝、鋪天蓋地的廣告,以及健美、旅游、整容,無不與美觀、漂亮有關。

現代漢語以“完美”“美滿”來指稱人所希求的理想狀態,頗為獨特地.說明了美是最高價值的構成要素。我們從“美好”一詞去深入體味諸如“美德”“美名”“美談”“美意”等詞語的含義,便會理解人類社會褒揚的行為動機和行為方式以及行為結果,不只是需要“好”——倫理上有益于他人、社會的“善”,而且還需要“美”。因此,從今天文明社會來看,美不僅僅是人的一種感官享受,同時也是一種精神啟迪和生活境界。

所以,孔子早就把審美教育的“樂”與政治制度、倫理觀念的“禮”相提并論,將之列在教育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中。荀子在《樂論》中則進一步提出“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強調“樂”對于社會的特殊作用。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古人早就發現美與善之間的內在關聯,并認為美以及美感有助于催化人的向善之心,荀子對此總結為“美善相樂”,古羅馬的賀拉斯則提出“寓教于樂”。1994年上映的美國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肖申克監獄的犯人前所未有地從喇叭中聽到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女高音獨唱《晚風多么輕柔》時,囚犯和警察都紛紛停下手中的工作抬頭傾聽。一個叫瑞德的老犯人旁白道:“我根本聽不懂那兩個意大利女人在歌唱什么,而且我也不想聽懂——有些東西常常在不言之中。但我完全相信,她們正在歌唱著世界上最美好的、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美得讓你心醉的東西。她們的歌聲是那么高昂、那么悠揚,美得使人無法接近,像一只美麗的小鳥飛進了牢房,使人忘記了鐵柵欄的束縛。此時此刻,所有肖申克的囚犯都體會到了久違的自由。”這就是美對人心巨大而神秘的感召力量,因為人在創造美和感受美的同時也在創造、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正因為美對于人類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美不僅滲透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也為現代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法國學者奧利維耶·阿蘇利在出版于2008年的《審美資本主義:品味的工業化》一書中,運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有關思想,頗為獨到地論述了現代經濟借助品味進行工業的審美擴張,從而完成了從物質性滿足到精神性愉悅的消費轉型,由此開拓出無限的生產/消費空間;與此相應,阿蘇利認為,人恰恰在超越物質性實用消費行為的象征意義中才體現出社會化的性質。因此,阿蘇利認為現代經濟的發展動力并不僅僅依靠市場交易,同時更有賴于市場之外審美品味的開發,這才創造了無限的市場前景。對此,我們只要想想,如果衣服穿破了才更換、房子倒塌了才重建,沒有旅游、影視、各種體育賽事等非實用消費的現代經濟將是何種狀況,就不難理解審美品味的開發對于現代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

不同于現代經濟與美具有較為明顯的關聯,科學研究與美的關系卻有些神秘,但也更有意思。

現代學者關注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現代物理學大師如普朗克、愛因斯坦、玻恩等人,相聚時經常一起演奏音樂。據傳,愛因斯坦寫作狹義相對論就是在音樂的觸發下迸發出靈感的火花。盡管這一說法并不一定可信,但愛因斯坦等人對音樂美的感受中包含著我們還難以探究清楚的精神感悟,卻是不爭的事實。因而,我們毫不奇怪,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科學家喜歡將科學與美、藝術相提并論。玻恩評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藝術創作”,而愛因斯坦在晚年的《自傳筆記》中將玻恩的物理學發現也比作“思維領域內最悅耳的樂曲”。對不少科學家來說,發現并感受美甚至成為科學研究的動力和目標。19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馬克斯·勞厄將自己投身于科學研究歸因于“希臘語言和文化的內在和諧美”的吸引——否則“我未必能全身心地投入純科學”。沃爾特·穆爾:《薛定諤傳》,班立勤,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第11頁。現代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定諤則聲稱:“對于我來說再沒有比達到科學的美更高的目標了。我把美放在科學前面。”沃爾特·穆爾:《薛定諤傳》,班立勤,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第287頁。

科學與美、藝術的內在關系,不僅表現為求真意志和愛美渴求作為科學研究的動力,而且更奇妙的是,美、藝術對科學研究具有啟示和引導作用。

哥白尼1543年出版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開篇指出:“在人類智慧所哺育的名目繁多的文化和技術領域中,我認為必須用最強烈的感情和極度的熱忱來促進對最美好的、最值得了解的事物的研究。”哥白尼隨后反問道:“難道還有什么東西比起包括一切美好事物的蒼穹更加美麗的嗎?”[波蘭]尼古拉·哥白尼:《天體運行論》,葉式輝,譯,武漢出版社1992年,第1頁。后世有不少學者認為,哥白尼創立的“日心說”不僅僅是對天體觀察的結果,同時也是基于美感直覺的一種發現。因為相比于托勒密“地心說”天體圖中行星的均輪(行星環繞地球的公轉軌道)、本輪(行星環繞均輪軌道的較小的公轉軌道)雙重旋轉運動的復雜性,哥白尼的“日心說”將各大行星描述為圍繞太陽旋轉的天體模型遠為簡單且更加和諧一致。正是基于和諧美的觀念,西方才長久流行以音樂來比喻天體運動,而許多現代物理學家更是著迷于美與科學之間的神秘關系。對于海森堡“自然把我們引向具有極大的簡潔性和優美性的數學形式”的驚嘆,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錢德拉塞卡指出:“一個科學家憑異常高超的審美直覺提出的理論即使起初看起來不對,終究能夠被證明是真的。正如濟慈在很久以前看到的:‘凡想象認作美的東西一定是真理,不論它以前存在與否。'”“確實,人類心靈最深處看作美的東西變成外部自然中的現實,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黎先耀:《智慧的星光——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獎者文萃》,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第409頁。楊振寧在國內多所高校演講并寫有多篇關于美與物理學的文章,提出:“科學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學家都有這種感受。”楊振寧:《美和理論物理學》,見《自然辯證法通訊》,1988年第1期。李政道也多次撰文分析科學與美、藝術的關系,認為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其“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并列舉數學公式與美之間具有奇妙關系的諸多事例:湯姆森發現海螺的螺旋結構可以用半徑對數線性地依賴于角度的簡單數學公式來表示,以及從簡單性產生復雜性“分形”課題中,曼德勃羅集的復數可通過計算器得出曼德勃羅數集的美妙圖形。李政道:《藝術和科學》,《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實際上,對自然界奇妙之美的驚奇是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共同特點。法國詩人瓦萊里同樣從貝殼螺旋紋的奇妙性受到啟發,在《人與貝殼》一文中認為,人類只有將“深刻的幾何學”與“敏銳的藝術感”結合起來,才能“找出自然變化的某種簡單而基本的原則”。瓦萊里從自然界各不相同但又呈現出簡單螺旋主題的貝殼中看到了“秩序與幻想、創造與必然、規律與例外”融合起來的可能。[法]瓦萊里:《人與貝殼》,見[美]李普曼編:《當代美學》,鄧鵬,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第349—350頁。

科學與美、藝術之間的內在關系貌似神秘,但實際上也不難理解:無論科學研究還是美和藝術的創造,都體現了人類對價值的追求——通俗說就是對真、善、美統一的追求。卡西爾在《人論》中將科學、藝術、歷史、神話、宗教并列起來,認為都是人類對世界的建構。按照卡西爾的看法,一切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如伽利略、牛頓、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等,都不是單純從事搜集事實的工作,而是從事理論的創造性工作——這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時也標志著我們人類世界與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線。卡西爾寫道:“在語言、宗教、藝術、科學中,人所能做的不過是建造他自己的宇宙——一個使人類經驗能夠被他所理解和解釋、聯結和組織、綜合化和普遍化的符號的宇宙。”[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第279—280頁。

就此而言,美和藝術的意義,簡單地說就是人全部地占有自己的本質力量。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滿懷激情地談到理想社會中的人應該全部占有人性感覺之后,瞻望未來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融合——從某種角度說也就是美與真、善的統一:“全部歷史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人作為人’的需要成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準備的發展史。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川县| 隆德县| 鹿泉市| 阳信县| 确山县| 民权县| 淮南市| 龙胜| 墨脱县| 江川县| 阳东县| 章丘市| 辽宁省| 海丰县| 绥宁县| 东兰县| 白玉县| 东方市| 金华市| 阿瓦提县| 贺州市| 行唐县| 娱乐| 孝义市| 香格里拉县| 甘谷县| 天镇县| 邵阳市| 方正县| 天水市| 霍州市| 密云县| 临汾市| 云南省| 崇礼县| 清水河县| 浦东新区| 双桥区| 泗阳县| 铅山县|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