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物權制度概述

【例1-3:“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之經典案例】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是一句涉及財產權利的膾炙人口的法諺,它并非出自經典法學著作或教科書,而是源自老威廉·皮特于1763年在國會上的一次演講——《論英國個人居家安全的權利》,但其流行程度甚至超過了某些出自法學名著的諺語。原文是這樣表述的:“即使最窮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能夠對抗國王的權威。屋子可能很破舊,屋頂可能搖搖欲墜;風可以吹進這所房子,雨可以淋進這所房子,但是國王不能踏進這所房子,他的千軍萬馬也不敢跨過這間破房子的門檻。”后來這段話被濃縮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一經典語句。

100多年后,這一經典語句被另一個經典故事印證。1866年10月13日,號稱“軍人國王”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打贏對奧地利的“七周戰爭”,把500萬人口和64萬平方千米土地劃入了普魯士版圖,后來他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鏡廳被德意志各邦君主擁立為德國皇帝,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他的助手就是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現在德國街頭還有他騎著青銅戰馬的塑像。當年他在距離柏林不遠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宮。行宮修建完成后,威廉一世在大批臣屬的前呼后擁之下前往行宮,在登高遠眺之時,他的視線卻被緊挨著宮殿的一座破舊磨坊擋住了,這讓他非常掃興。他想拆除磨坊,但該磨坊并不屬于王室。于是他派人前去與磨坊的主人協商,希望能夠買下這座磨坊。不料這個磨坊主死活不同意,稱這座磨坊是從祖上傳下來的基業,不能賣。威廉一世大怒,強令拆除。磨坊主一紙訴狀把威廉一世告上了法庭。法院判決,威廉一世敗訴,審理案件的三位法官毅然一致裁定:被告人因擅用王權,侵犯原告由憲法規定的財產權利,觸犯了《帝國憲法》第七十九條第六款;責成被告威廉一世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樣大小的磨坊,并賠償原告的損失。貴為一國之君的威廉一世,只好遵照執行。

后來威廉一世和那個磨坊主都去世了,磨坊主的兒子生活拮據,希望把磨坊給賣了,但他不知威廉二世對這個磨坊感不感興趣,就給威廉二世寫了封信。威廉二世給他回了信,大意為:“我親愛的鄰居,來信已閱。得知你現在手頭緊張,作為鄰居我深表同情。你說你要把磨坊賣掉,我以為不可,畢竟這間磨坊已經成為我國司法獨立之象征,理當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的名下。至于你的經濟困難,我派人送來三千馬克,請務必收下。你的鄰居威廉二世。”波茨坦磨坊的故事被視為西方司法獨立、民主法治的經典案例,但就判決本身而言,其實質可總結為八個字——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個物權法上的問題——對國王侵犯磨坊主所有權的一種法律救濟。只是,當時《德國民法典》還未誕生,判決依據的是1849年法蘭克福憲法對財產保護的規定罷了。

相較而言,英國人至今沒有物權法體系,但英國的財產權實質上就包括了德國人所言的物權與債權。英國前首相的“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一樣,都是保護財產權的宣言。實質上,對窮人“寒舍”的保護,就是對物權的一種保護。

一、物權法概述

物權思想之來源,還要回溯到羅馬,橫掃歐洲、無往而不利的羅馬人并非純然的赳赳武夫,他們還以其在法律上的貢獻而享有盛譽。中國學者大多對德國法學家耶林的一句話耳熟能詳:“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而這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持久的征服。”

17世紀,德意志法學家們提出了物權的概念。當時在德意志法學家們編纂的《當代實用法規匯纂》中,人們開始探討物與財產的區別,闡發物上的權利。18世紀編纂的《馬克西米利安——巴伐利亞民法典》和《普魯士普通邦法》已經具有與羅馬法完全不同的體系模式,1811年的《奧地利普通民法典》更是具有完全不同的模式。而且它們均使用了物權的概念。直到1896年頒布的《德國民法典》使用物權概念之后,物權的科學概念才正式在立法中確立下來。

因此,實質上的物權制度是羅馬人的創造,而具體的物權法概念,則體現了德國人的智慧。有人認為,物權與債權的區分,構成了大陸法系近、現代民法上財產權利制度的“脊梁”。

物權指的是人對物的權利,即將特定之物歸屬于某特定主體,由其直接支配。而所謂物權法,是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的法律。物權法與債權法被稱為財產法的兩大支柱,前者屬于財產的歸屬法,后者屬于財產的流轉法。人與財產的結合表現為物權,財產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進行交換表現為債權。

從表面上看,物權界定的是作為法律主體的人與特定物之間的關系,但實際上,物權法律關系規范的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通過確定特定主體對物的支配而確定其對物的自由意志,從而也確立了他人不侵入其權利空間的義務。

我國對物權法律制度較為系統的規定始于1986年的《民法通則》,該法第五章第一節規定“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大部分屬于物權,初步確立了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在內的基本物權法律體系框架。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更為完整、系統地規定了各項基本物權法律制度。

物權法,有形式意義上的物權法與實質意義上的物權法之分。在我國,形式意義上的物權法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實質意義上的物權法,除《物權法》外,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甚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等法律中有關物權的規定都屬于實質意義上的物權法。

二、物權的概念與種類

物是物權的客體。《物權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傳統民法上,物有所謂有體物與無體物的區分,無體物包括權利等不具備實體的“物”。我國物權法上的物,指有體物,是指除人的身體之外,一切能為人力所支配,獨立滿足人類社會生活需要之物。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物分為流通物、限制物與禁止流通物、動產與不動產、可替代物與不可替代物、消費(耗)物與非消費(耗)物、可分物與不可分物、主物與從物、原物與孳息物等。

《物權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與債權相比,物權具有以下特點。

(1)支配性。物權屬于支配權,是對標的物具有直接支配力的財產權。物權人有權以自己的意志去實現權利,無須第三人的積極行為協助。而債權則屬于請求權,其實現必須借助于債務人的履行行為。

(2)排他性。也即一物之上只能成立一項所有權,物權人對標的物能夠排除他人意志以同樣方式支配。債權具有兼容性,同一標的物上成立雙重買賣,兩項買賣合同均可以有效。

(3)絕對性。物權是對抗所有權的財產權,排除任何他人的干涉,故為絕對權或稱為對世權。債權則僅針對特定的債務人存在,屬于相對權或稱為對人權。

物權可以作以下區分。

1.自物權(所有權)與他物權

這是以物權內容是否完整為標準所作的分類。《物權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其中所有權即自物權(或稱完全物權),是對自己之物所享有的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它是最完整、最充分的支配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屬于他物權,屬于限制物權,依附于所有權,是在他人之物上設定的物權,是一定程度的支配權。

2.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

這是以物權的功能為標準所作的分類。用益物權是指以物的使用收益為目的的物權,包括地上權、地役權等。擔保物權是指以擔保債權為目的,即以確保債務的履行為目的的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典權等。

3.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這是以物權客體的性質為標準所作的分類。二者在取得方法、成立要件和效力方面存在著一些區別。動產物權的取得方法為占有,而不動產物權的取得方法為登記。不動產所有權、地上權、抵押權等是不動產物權,而動產所有權、質權、留置權則是動產物權。

4.獨立物權與從物權

獨立物權指不以權利人享有的其他民事權利為前提,能夠獨立存在的物權。從物權是指必須依附于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如抵押權等。

三、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物權法是關于人對物的支配關系、物權變動以及物權交易安全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其具有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第五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該規定有以下四點含義:第一,物權必須由法律設定;第二,物權的內容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第三,物權的效力必須由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協議設定;第四,物權的公示方法必須由法律規定,不得由當事人隨意確定。

(二)一物一權原則

一物一權原則又稱客體特定原則,是指物權只存在于確定的一物之上,相應地,每一行為亦只能處分一物。

一物一權原則與以下情形并不矛盾:①多人共同對一物享有一項物權,因為多人涉及多數物權人,而一物一權表現的是物權客體與權利本身的關系;②在一物之上成立數個互不沖突的物權,比如,所有權與他物權共存、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共存等。

(三)公示和公信原則

(1)所謂公示,是指物權在變動中,必須將物權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并保護交易安全。

公示原則是物權變動所特有的原則。

(2)所謂公信,是指當事人變更物權時,依據法律的規定進行了公示,則即使依公示方法表現出來的物權不存在或存在瑕疵,但對于信賴該物權的存在并已從事了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仍然承認其具有與真實的物權存在相同的法律效果。

公信原則實際上是賦予公示的內容公信力。

【例1-4】A、B之間關于房屋買賣達成了合意,并簽訂了正式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合同簽訂后,由于賣方A家中出現了糾紛,未能辦理房屋過戶登記手續。問:A、B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是否生效?買方B是否取得了該商品房的所有權?

分析:房屋買賣必須經過登記才能發生所有權移轉,但當事人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只要依法達成合意就已經生效了,就應當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約束力。雖然沒有辦理房屋過戶登記手續,不發生物權移轉的效力,但A、B之間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應當合法有效。因此,如果一方存在違約行為,并不影響另一方根據合同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本案中買方可以依據合同追究賣方的違約責任。

【例1-5】A將屬于B的房屋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了產權登記,并將該房屋轉讓給了C。C為不知情的善意受讓人,支付了該房屋的市場價,受讓了該房屋并辦理了產權登記。B事后證明房子原本是自己的,A將B的房產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登記屬于侵權,并要求C返還該房產。問:C是否可以取得該房產的所有權?

分析:A將B的房屋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了產權登記并轉讓給C, C支付了對價并辦理了產權登記,即使事后證明A當初的產權登記是不對的,但因為C是相信了產權登記而購買的房屋,根據公信原則其權利應當受到法律保護,A與C之間的交易應當有效。因此,公信原則實際上賦予了公示的內容公信力。

四、物權變動

物權變動,即物權的產生、轉移、變更和消滅,物權人因此而取得、變更或喪失對物的支配權。

物權變動的基本形態包括三種,分別是物權的取得、變更和消滅。

物權的取得分為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兩種。物權的原始取得是指根據法律規定,最初取得財產的所有權或不依賴于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財產的所有權。

原始取得的根據主要包括:①勞動生產;②收益;③添附;④沒收;⑤遺失物;⑥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⑦先占。

繼受取得,又稱傳來取得,是指通過某種法律行為從原所有人那里取得對某項財產的所有權。繼受取得的根據主要包括:①買賣合同;②贈與、互易;③繼承遺產;④接受遺贈;⑤其他合法原因。

物權的變更包括主體、客體及內容三方面的變更。其中,物權主體變更實際上是物權轉讓。

物權的消滅可分為絕對消滅與相對消滅兩種。絕對消滅是指物權本身不復存在,比如,物權客體的消滅導致物權絕對消滅;相對消滅表達的是物權轉讓的含義,即相對于物權出讓方而言,物權消滅了。

物權變動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二是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如因買賣、租賃等法律行為產生的物權變動就屬于前者;基于事實行為(如《物權法》第三十條規定的“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法律規定(如《物權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的“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發生效力”)或公法行為(如《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產生的物權變動即屬于后者。

五、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

財產法上的法律行為有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區別。債權行為的效力在當事人之間確立債權債務關系時發生,債務人為此負有法律上的義務。舉一個例子,甲乙雙方就某套房子訂立買賣合同,買賣合同自雙方簽字后生效。合同生效后,出賣人甲負有向買受人乙轉讓房屋所有權的義務(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五條),買受人乙則負有向甲支付合同價金的義務(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買賣合同只是債權行為,并不足以導致房屋所有權轉讓。房屋所有權的轉讓依賴于出賣人為了履行買賣合同而向買受人轉讓所有權的行為。依物權公示原則,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需要公示,公示方式依動產或不動產物權變動而有所不同。

1.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交付

《物權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登記

《物權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六、所有權

【例1-6:空調熱風侵權案件】

1994年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審理的空調熱風侵權案件案情如下:甲新裝了一臺空調,空調的室外機正對鄰居乙的臥室。在酷熱的夏天,每次甲啟動空調,空調室外機的熱風就直接對著乙的臥室吹。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乙憤而起訴。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判決甲的行為構成侵權。

分析:該案是全國首例空調熱風侵權判例,也使相鄰權原理在法院的判決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一)所有權的概念

所有權是指財產所有人對其財物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簡單地說,所有權是所有權人對其財物的獨占性的支配權。所有權作為物權的一種最典型的法律形態,具有物權的一般法律特征,與其他物權相比還有自身的一些特征:首先,所有權是一種自物權,所有權人對自有物有直接的、無條件支配的權利,可以依自己的意愿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但其次,所有權是一種完全物權,所有權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對其自有物有充分的權利;再次,所有權的存在是無期限限制的,所有權以永久存在為特征,所有權人雖長期對所有物不行使使用和收益的權利,但其所有權并不因時效而消滅;最后,所有權是對物的統一的支配權,而不是對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等權能的簡單相加。

(二)所有權的權能

所有權的權能是指所有權的內容與職能。權能是指所有權人為實現其所有權,對所有物實施的行為,具體包括所有權的積極權能和所有權的消極權能。

所有權的積極權能是所有權人為實現其所有權對所有物可以實施的積極行為,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

(1)占有權是指對財物的實際控制的權利。占有權是所有權人行使的一種合法的、獨立的權利,是行使物的使用權能的前提。在實際中也發生過占有權與所有權相分離的情況,也即非所有權人的占有,有合法占有和不法占有之分。

(2)使用權是指按照財物的性能和用途對其加以利用,以滿足所有權人一定的需要的權利。

(3)收益權是指所有權人從其財物上獲取一定經濟利益的權利。收益權一般由所有權人享有,但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也可以由非所有權人享有。

(4)處分權是指所有權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決定其財產命運的權利。處分可以分為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是指在生產或生活中消耗物;法律上的處分是指依據所有權人的意志通過某種法律行為對物進行處置,如出售、贈與等。

所有權的消極權能是指所有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排除他人對其所有物橫加干涉、妨礙的權能。所有權是具有獨立性、絕對性的支配權,不容他人干涉,所以法律賦予所有權人排除干涉的權利。這種權能既包括損害賠償請求權,也包括對所有權的物上請求權。

(三)所有權的取得與消滅

1.所有權的取得

所有權的取得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依據一定的法律事實對某物享有完全的支配權。

所有權的取得分為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

原始取得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生產。通過勞動而取得的自然物或者通過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而取得的產品,歸勞動者或生產資料的提供者所有。

(2)孳息。原物產生的孳息,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法律或者合同沒有特別規定的,歸原物所有權人所有。

(3)沒收。沒收是在原所有權人違法的情況下,依據法律的規定強制將違法人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的一種法律制裁方式,這是國家財產所有權的產生方式之一,是不以原所有權人的同意為前提的,因而屬于原始取得的一種。

(4)收取遺失物和所有權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

(5)添附。添附是指不同的所有權人將財產或者勞動成果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不可分離的財產,對該新的財產的所有權,應當確定為由提供財產或勞動的人所有。

繼受取得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財產轉讓。即通過買賣、贈與等民事法律行為,一方從另一方取得物,隨著物的轉移,舊的所有權消滅,新的所有權產生。

(2)繼承或受遺贈。原所有權人死亡后,所有物歸原所有權人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所有。

2.所有權的消滅

所有權的消滅分為絕對消滅與相對消滅。絕對消滅是指所有物本身的消滅;相對消滅是指特定的所有權主體的所有權的消滅。引起所有權消滅的法律事實有:①所有權主體的消滅,如公民死亡、法人終止等;②所有物的滅失,如所有物在生產、生活中被消費或遭遇火災被燒毀等;③所有物被轉讓;④所有物被拋棄;⑤行政命令或法院判決等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所有權的消滅,如依法被沒收等。

(四)所有權的保護

當所有權遭受侵害時,所有權人可以采取下列保護方式請求保護。

(1)請求確認所有權。請求確認所有權是其他保護方法的前提和基礎。當經濟主體對所有權的歸屬發生爭議時,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確認其所有權。

(2)請求恢復原狀。當所有權人的財產因侵害人的非法侵害而遭到破壞時,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責令侵害人進行財產恢復。

(3)請求返還原物。當所有權人的財產遭受他人的不法侵占、哄搶、私分、截留或者被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時,所有權人有權請求對方返還原物。

(4)請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當所有權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財產所有權的權利遭受他人不法行為的侵害時,所有權人有權請求不法加害人排除妨礙或者消除危險。

(5)請求賠償損失。當所有權人的財產遭受損失,又不能恢復原狀時,所有權人有權請求侵害人賠償財產損失。

(五)所有權的共有

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對同一物享有所有權。按照所有權排他性的特點,一個物上雖然只能設立一項所有權,但一項所有權可以由數個主體共同享有,共有就是這一特點的表現形式。共有的主體即共有人,客體即共有物。

1.共有的種類

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1)按份共有

按份共有是指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對同一物按一定的份額享有所有權。按份共有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①按份共有人對于共有物按照份額享有所有權,各個共有人的份額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如果各個共有人之間的份額不明確,則推定為均等。

②各個共有人雖然對共有物只有相應的份額,但共有人的權利和義務并不是僅僅及于共有物的某一部分,而是及于共有物的全部,也就是說,各共有人按各自的份額比例對整個共有財產享有權利、承擔義務。

③共有人有權處分自己的份額,在法律或者共有人相互之間的協議沒有特別的限制時,按份共有人可以要求將自己的份額分出或轉讓。按份共有人死亡時,其繼承人有權繼承其份額。

按份共有的各個共有人依據其所占份額對共有物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并且這些權利都及于共有物的全部。為了維護全體共有人的利益,共有人在行使對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時,應當進行協商,并按協商一致的方式處理,如果達不成一致意見,應當按擁有份額超過一半的共有人的意見辦理,但不得損害其他共有人的合法利益。

按份共有人對份額享有處分權,處分權的行使方式包括分出或者轉讓。分出是指按份共有人退出共有關系,將自己在共有財產中的份額分割出去。轉讓是指共有人依法將自己在共有財產中的份額轉讓給他人(含其他共有人)。

按份共有人有權處理自己所擁有的共有物的份額。由于共有人的份額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所以共有人對自己份額的處分只是法律上的處分,也就是只能要求將自己的份額分出或者轉讓。共有人轉讓自己的份額,可以不經過其他共有人的同意,但轉讓份額的共有人的轉讓行為也不得損害`其他共有人的利益。為防止某一個共有人在轉讓自己的份額時損害到其他共有人的利益,《物權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份額。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的權利。如果有幾個共有人都想行使優先購買權,則應當由出售份額的共有人決定轉讓給誰。

共有人在不違反法律規定、不損害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可以拋棄其所擁有的份額,這也是共有人行使共有所有權的一種具體表現。但是這種拋棄仍是法律上的處分,并沒有涉及共有物本身的事實處分。在共有人拋棄了其擁有的份額后,這些份額是否當然地歸其他共有人呢?根據《民通意見》的規定,拋棄份額歸其他共有人,但其他共有人對其份額如何分配,依據所有權的彈力性原則彈力性原則是對所有權性質的一種描述。起源于羅馬法的物權法理論認為,所有權是全面完整而有彈性的單一支配權。所有權權能的分離只是暫時的,分離出去的權能最終都要回到所有權中來,使所有權恢復其原來的圓滿狀態。比如,所有權人為他人設定地上權或抵押權等他物權時,所有權幾乎成為一個沒有實質內容的空虛的權利,但所有權在所有權人保持其處分力的限度內并不失去統一的支配力,一旦他物權消滅,則所有權自動恢復其完全支配力。按照這種理解,物權是一種抽象的支配而不是利用物的權利,在所有權之上形成的他物權也只是所有權全面支配權作用的結果。一物之上只有一項所有權,即所謂“一物一權”主義。,其他共有人的份額相應增加。

按份共有人對整個共有財產承擔義務,還包括共有人應按其份額承擔共有財產的管理費用、稅款及保險費等。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物的管理,除了共有人之間有特別約定的外,應由全體共有人共同進行管理,但是保存行為可以由某個共有人單獨實施。共有物的管理費用以及共有物的其他費用如保險費等,應由全體共有人按份額比例承擔。當共有物受到第三人的侵犯時,各個共有人都可以單獨享有全部共有物的物上請求權。

另外,從按份共有的外部關系來看,每一個共有人對因共有物產生的債權,都可以為全體共有人的利益行使請求權,因為每一個共有人按份所享有的對共有物的所有權都是及于整個共有物的。同理,每一個共有人對共有物所產生的債務,都應當對第三人承擔,因為共有人對共有物的按份所承擔的義務也是及于整個共有物的。

【例1-7】甲、乙、丙對某套房屋享有共有權,甲占60%的份額,乙占30%的份額,丙占10%的份額。三方約定,該房屋輪流由甲、乙、丙使用6個月、3個月和1個月。請回答下列問題:

1.假設甲現欲轉讓自己的份額,乙、丙均主張優先購買權,應如何處理?

2.假設甲拋棄自己的份額,該份額歸屬如何?為什么?

3.假設甲在居住期間,其花盆掉落,砸傷行人,責任應如何歸屬?為什么?

4.假設乙在居住期間,房屋廊檐因年久失修掉落,砸傷行人,責任應如何歸屬?為什么?

分析:本題涉及按份共有人的權利和責任問題。

1.本問涉及優先購買權的行使問題。乙、丙均為共有人,其優先購買權是平等的,故應尊重出賣份額所有人的意志,因此,由甲決定將該份額轉讓給乙或丙。

2.本問涉及拋棄份額的歸屬問題。《民通意見》規定,拋棄份額歸其他共有人,但其他共有人對其份額如何分配,依據所有權的彈力性原則,其他共有人的份額相應增加。

3.本問涉及責任承擔問題,花盆掉落無疑是甲的過錯造成的,因此甲應負過錯責任。

4.本問涉及共有物致人損害的賠償問題。修繕房屋是全體共有人的義務,因此,按照民法理論,共有物致人損害屬不可分之債,共有人負連帶責任。

(2)共同共有

共同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根據某種共同關系而對某項財產不分份額地共同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共同共有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①各個共有人對共有物享有平等的、共同的所有權,相互之間沒有份額的區分,只有在共同共有關系終止時,才能確定各個共有人的份額。

②各個共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完全是平等的,沒有大小、先后之分。

③共同共有關系往往發生在共同生活或共同生產、共同經營的共有人之間,可以依據法律的規定而產生,也可以依據合同的約定而產生。夫妻共同財產關系、家庭財產關系是最常見的共同共有關系。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共有物,部分共有人主張是共同共有關系,部分共有人主張是按份共有關系,應當由主張按份共有關系的共有人舉證證明,不能證明的,應當認定為共同共有關系。

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物享有平等的支配權,既可以平等地占有,也可以平等地使用。對共有物的收益也是平等地分配。對共有物進行處分,必須征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根據法律的規定或共有人之間的協議,可以由某一個或幾個共有人代表全體共有人處分共有物。無權代表全體共有人的一個或幾個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物的,一般認定為無效。對其他共有人造成損失的,擅自處分人應當賠償。但是如果其他共有人明知擅自處分人的行為不能代表全體共有人,不提出異議,視為同意。對擅自處分人的行為第三人也有催告權和撤銷權。

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物應當共同進行管理,產生的費用也由各個共同共有人平等地承擔。

共同共有人也有權要求退出共同共有關系,實際上就是與其他共有人結束共同共有關系,從而分出其享有的那部分所有權。

共同共有的各個共有人是平等地對共有物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所以在與第三人的關系上,更能明顯地看到共有人是以一個整體出現的。所以,當第三人對共有物造成侵害時,任何一個共有人都可以為全體共有人的利益獨立地行使物上請求權和債上請求權。但是因共有物產生的債務,任何一個共有人都有義務對第三人承擔。

2.共有物的分割方式

在共有關系存續期間,共有人不得分割共有物,即使是可以分出相應的份額,也只是法律上的分割。只有在共有關系終止時,共有人才能對共有物進行分割。無論是共有關系的絕對解體,還是其中一個或幾個共有人要求分出他們應得的份額,實際都是共有關系的終止。共有物的分割有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實物分割。它以不影響共有財產的使用價值和特定用途為前提,一般針對可分物。

第二,變價分割。即共有財產不能分割或者分割有損其價值,而且各共有人都不愿意接受共有物時,可以將共有物出賣,由各共有人分別取得變賣所得價金。

第三,作價補償。即由共有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取得共有物,對超出其份額的部分作價補償其他共有人。

共有人對共有物的所有權是及于整個共有物的,所以在對共有物進行分割的時候,對分割的范圍、方式等,共有人應當進行平等協商,盡可能達成一致的協議。按份共有的共有人在分割共有物時不能達成協議的,應當按擁有三分之二以上份額的共有人的意見辦理,但是不得損害其他共有人的合法利益。在共同共有中,共有人對分割共有物達不成協議的,應當根據等分原則處理,但也要考慮到各個共有人對共有物的貢獻大小、各個共有人對共有物的真正需要。

【例1-8】史強是一機關單位干部,徐莉原為工廠工人,二人結婚已有10年。后徐莉辭職經商,依法登記為個體戶。史強起初反對妻子下海經商,但后來見收入不少,就不再反對,但一直沒有參與徐莉的經營。徐莉的經營收入用于家庭消費和儲蓄。一次事故導致徐莉經營中損失價值13萬元的貨物,從而與他人產生債務糾紛,債主找史強要賬。史強有存款14萬元,這14萬元是史強多年的工資收入以及繼承其父親財產所得。對于徐莉所負債務,有這樣幾種觀點:①徐莉的債務是個人債務,依《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夫妻之間的個人債務,由債務人自己承擔,不能由共同財產承擔,故史強沒有還債義務;②史強的14萬元存款雖然是其個人財產,但夫妻間有相互扶養的義務,故史強有義務償還徐莉所欠債務;③應按照徐莉的經營收入所用于家庭消費而為徐莉所分享的比例,確定史強所應承擔的該宗債務中的適當份額;④14萬元存款是夫妻共同財產,徐莉所欠債務是共同債務,故史強有義務償還債務。

分析:本例涉及個體工商戶的責任承擔問題。對于個體工商戶的責任承擔,以個人財產經營的,由個人財產承擔,以家庭財產經營的,由家庭財產承擔;以個人財產經營,但其主要收入用于家庭消費的,由家庭財產承擔。本例中,史強的14萬元存款由其個人工資及繼承遺產構成,由于當事人之間沒有約定夫妻分別財產制,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故第四種觀點是正確的。

但需注意的是,關于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2018年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新解釋》),開始正式強調夫妻共同債務形成時的“共債共簽”原則。

《新解釋》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即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婚姻法》第四十一條“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以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之規定出臺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所引發的因一方舉證不能致使荒誕且不公的案例報道曾層出不窮,比如湖南邵陽的《前夫借款百萬她成被告,官司現兩份“陰陽判決書”》、武漢的《女子離婚3個月,莫名背上1200萬巨債》、武漢的《前夫欠下巨債失聯,女子離婚6年突被負債340萬》及《女子豪賭欠債800萬,前夫月薪5000元被判還債》等,無不令人嘆息。一些柔弱女子因此哭泣,一些六尺男兒也因此失去未來。有些判決的荒唐之處簡直是令人發指,比如發生在江蘇淮安的《丈夫提出離婚后向父母“借”300萬,妻子被判一起還》一案,以及女子離婚多年后突然出現債務,原來是前夫曾打借條向母親借錢,法官竟敢認定是“夫妻共同債務”,判定女方共同償還巨額債務等案例,無不挑戰著人類的道德底線。這也是促成夫妻債務“共債共簽”司法解釋出臺的重要因素。作出進一步解釋,強調夫妻共同債務形成時的“共債共簽”原則(即“共同簽字或一方事后追認”。具體條文見下文附件),引導債權人在形成債務尤其是大額債務時,加強風險防范。針對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對外所負數額較大且超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債務,明確由債權人證明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債務的負擔是基于夫妻雙方共同的意思表示。若債權人不能證明,則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2018年5月2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妥善審理涉夫妻債務糾紛案件的通知》,針對最高人民法院的《新解釋》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其中,關于正確界定“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標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新解釋》第二、三條的規定,負債是否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是判斷是否構成夫妻共同債務的重要標準。按照通常的理解,“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是指夫妻雙方及其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開支事項,如正常的衣食住行消費、日用品購買、醫療保健、子女教育、老人贍養、文化消費等。審理中,判斷負債是否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可以結合負債金額大小、家庭富裕程度、夫妻關系是否和睦、當地經濟水平及交易習慣、借貸雙方的熟識程度、借款名義、資金流向等因素予以認定。

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2018年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31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1月18日起施行)(法釋〔2018〕2號)

為正確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平等保護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 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第二條 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條 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第四條 本解釋自2018年1月18日起施行。

本解釋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此前作出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本解釋相抵觸的,以本解釋為準。

【例1-9】養牛專業戶王某的一頭奶牛得了重病,王某擔心此牛得的是傳染病,傳染了別的牛會造成更大的損失,于是將此牛拉到野外拋棄。劉某經過時發現了,將牛拉回家中,經過劉某的精心喂養,此牛病愈并成為一頭高產奶牛。半年后,王某聽說此事,向劉某索要此牛。對于王某是否可以要回此牛,有以下幾種意見:①有權請求劉某返還此牛,因為劉某拾得牛并據為己有,構成不當得利;②有權請求劉某返還此牛,但應補償劉某喂養此牛所支出的費用;③無權請求劉某返還此牛,因為他的拋棄行為已使其所有權消滅,劉某基于先占而取得牛的所有權;④無權請求劉某返還此牛,但可以請求劉某給予適當補償。

分析:本例涉及拋棄物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權利人可拋棄自己享有所有權的物品,對于拋棄物,可依相應法律規定或習慣由拾得人基于先占而取得所有權。本例中,王某拋棄其病牛,劉某將其牽回家中,劉某即取得對該牛的所有權,故第三種意見是正確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宫市| 米脂县| 个旧市| 江口县| 府谷县| 罗定市| 肥东县| 黄陵县| 临沂市| 洛隆县| 洮南市| 铜川市| 枞阳县| 中方县| 中宁县| 绍兴市| 平山县| 巢湖市| 合川市| 临泽县| 靖州| 健康| 江阴市| 南溪县| 英吉沙县| 青阳县| 全南县| 福贡县| 静宁县| 阳朔县| 久治县| 隆尧县| 布拖县| 长沙市| 贡觉县| 新余市| 莱州市| 盈江县| 曲水县| 西平县|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