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學教程
- 陳英
- 5205字
- 2020-08-14 12:22:17
第四節 我國的貨幣制度
我國現行的貨幣制度比較特殊。由于中國實行“一國兩制”方針,除中國大陸實行人民幣制度外,臺灣有一套貨幣制度,1997年、1999年香港和澳門相繼回歸祖國后,繼續維持原有的貨幣金融體制,從而形成了“一國四幣”的特殊貨幣制度。
一、中國大陸的貨幣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我國貨幣制度實行的是人民幣制度(港澳臺地區除外),人民幣制度是從人民幣的發行開始的。
1948年12月,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與華北銀行聯合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人民幣發行后,中國人民銀行迅速收兌舊國民政府的法幣、金圓券與銀元券,同時收兌原解放區發行的貨幣。1951年10月,人民幣成為中國大陸統一的流通貨幣,人民幣的發行與流通標志著我國人民幣制度的正式建立。
我國人民幣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人民幣是中國大陸的唯一法定貨幣
人民幣為中國大陸唯一法定貨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在中國大陸的一切債權債務關系必須用人民幣來計價結算,任何單位與個人都不得拒絕接受。人民幣的單位是“元”,元是本位幣,角、分是輔幣,人民幣的票券與鑄幣種類由國務院決定。
(二)人民幣制度是一種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人民幣不與黃金掛鉤,不規定單位貨幣的含金量,不能與黃金進行相互兌換;同時人民幣是一種獨立的貨幣,不依附于任何外國貨幣,不受他國的操縱與控制,從發行到流通,完全由我國獨立自主地掌控與管理。
(三)人民幣發行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管理
人民幣的發行權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統一掌管。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唯一的貨幣發行銀行,并集中管理貨幣發行基金,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貨幣管理。中國人民銀行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由國務院批準的額度內,組織年度的貨幣發行與貨幣回籠。
(四)人民幣的發行保證
人民幣是信用貨幣,是根據商品生產的發展與流通的擴大對貨幣的需要而發行的,這種發行有商品物資作為基礎,可以穩定幣值,這是人民幣發行的首要保證;其次,人民幣的發行還有大量的信用保證,包括政府債券、商業票據、銀行票據;最后,黃金、外匯儲備也是人民幣發行的一種保證。
(五)人民幣實行有管理的貨幣制度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組成部分的貨幣制度,必須是在國家宏觀調控管理下的制度,貨幣發行、貨幣流通、外匯價格等都不是自發的而是有管理的。有管理的貨幣制度形式是在總結經驗與逐步認識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有效地引導和組織貨幣運行。
(六)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貨幣的可兌換性也是貨幣制度的內容之一。指一國貨幣可以兌換其他國家貨幣的可能性。我國人民幣采取的可兌換是一種漸進過程。1980年4月我國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席位,依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14條款的過渡性安排,保留了一些匯兌限制;1994年加快改革步伐,我國實行的匯率并軌、銀行結售匯、取消外匯計劃審批等,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有條件的可兌換;1996年7月1日起,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銀行結匯與售匯,取消對經常項目用匯的限制,同時根據實際情況提高了居民個人用匯供匯標準,擴大了供求范圍,在1996年底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的可兌換。
在此基礎上,我國正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放松對資本項目的外匯限制,開放資本市場,從而最終實現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可兌換。
延伸閱讀
人民幣單位名稱的由來
人民幣為什么以“元”作單位,是從我國貨幣單位名稱的發展演變而來的。“元”的出現大致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貨幣出現“元”是從唐朝初年開始的。唐朝以前,銅錢都是以重量為單位名稱,如“半兩”“五銖”等。唐高祖為了整頓幣制,廢五銖,改為“開元通寶”。“開元”是開辟新紀元的意思,改為兩、錢、分、厘的十進制計算。當時的“元”字雖然并不代表貨幣單位,但從此貨幣的重量就和貨幣的名稱發生了分離。
到了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鑄造銀元的同時,廣東開始制造機制銅圓,由于銅圓樣式新穎,其精巧、整齊程度是以前任何錢幣無法比的。清朝銅圓分兩大類,一類是“光緒元寶”,一類是“大清銅幣”,清朝銅圓的發行為今天的貨幣名稱“元”打下了基礎。及至清末,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西方銀元傳入中國,銀元質地、形狀的整齊劃一,使它廣泛流通。由于國內經濟的發展,交流的擴大,人們迫切需要更輕便的貨幣來代替銀元、銅圓,銀行就印制了一種銀元、銅圓的兌換券,這種兌換券的名義價值和實際的銀元、銅圓一樣,后來,兌換券逐漸演變成了紙幣。我國人民幣的名稱“元”就是這樣演變來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用“元”作貨幣單位是從明代萬歷年間開始的。那時,歐美流行最廣的貨幣“銀圓”開始傳入中國,最流行的是墨西哥銀圓,錢面有鷹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因材質為銀、形狀呈圓而得名,一枚就稱為一圓。這“圓”字既是貨幣名稱,又是單位名稱。為了書寫方便,后來人們就用圓字的同音字“元”代替了“圓”。此后,盡管又使用過多種貨幣,但貨幣單位“元”卻一直沿用下來,人民幣的單位名稱“元”,也可能是由此演變來的。
至于元以下的輔幣單位“角”和“分”,也是習慣繼承下來的。“角”本義為獸角。《說文》載:“分,別也;從八分刀,刀以分別物也。”本義為分別、分開,后引申亦指被分開后的部分。就長度而言,一兩的1%稱分;就地畝而言,一畝的1/10稱分。引用到貨幣單位,1元的1%被稱為分。人民幣的“分”即產生于此。
資料來源:何京.人民幣單位名稱的由來[J].金融經濟,2008(9).
延伸閱讀
人民幣符號“¥”是怎樣產生的
1935年,國民黨政府對幣制進行改革,以法律形式強制確定了流通貨幣,即“法幣”。法幣開始只同英鎊保持一定的比價,后來隨著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越來越大,法幣又同美元掛了鉤。所以,法幣符號就借用了美元符號“$”。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并發行了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但并沒有確定人民幣的符號。因而在新中國建立的最初幾年,人們書寫阿拉伯數字的金額時,還習慣沿用“$”作為封頭符號。
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時,正式確定了人民幣的符號為“¥”。因為人民幣單位是“元”,而“元”的漢語拼音是“YUAN”,因此,人民幣符號就采用“元”字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Y”。為了區別“Y”和阿拉伯數字之間的誤認和誤寫,在“Y”字上加上一橫而寫成“¥”,讀音仍為“元”。從此,人們在書寫數字金額時用“¥”作封頭符號,如人民幣100元寫作“¥100”。
資料來源:編者根據騰訊網中國印鈔造幣的材料編寫。
二、中國港、澳、臺地區的貨幣制度
(一)香港的貨幣制度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國改為實行一個主權國家兩種社會制度下的兩種貨幣、兩種貨幣制度并存的貨幣制度。在內地仍然實行人民幣制度,在香港實行獨立的港幣制度,在貨幣發行、流通與管理等方面分別自成體系,人民幣和港幣分別作為內地和香港的法定貨幣在兩地流通。按照中國目前的外匯管理規定,港幣仍然屬于外匯,港幣在內地以外幣對待,同樣,人民幣在香港也以外幣對待。
港幣制度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港元為香港的法定貨幣。港幣的發行權屬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國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為港幣發行的指定銀行,港幣的發行須有100%的準備金。
2.香港貨幣單位為“元”,簡稱港元,用符號“HK$”表示。其紙幣有10元、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等面額,硬幣有5分、10分、20分、50分及1元、2元和5元等面額。1元為100分。
3.港元實行與美元聯系的匯率制度,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外匯基金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管理和支配,主要用于調節港元匯價。
4.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外匯管制,港幣可以自由兌換,外匯、黃金、證券、期貨市場完全放開。
(二)澳門的貨幣制度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按照中國目前的外匯管理規定,澳門貨幣仍然屬于外匯,澳門貨幣在內地以外幣對待。同樣,人民幣在澳門也以外幣對待。
澳元制度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元為澳門的法定貨幣。澳元的發行權屬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國銀行、大西洋銀行為澳元發行的指定銀行。由商業銀行代為行使貨幣發行銀行的職能,是澳門貨幣制度的一大特點。
依照澳門的有關法令,發行澳元必須有100%的等值黃金、外匯資產作為準備金,繳納給澳門貨幣暨匯兌監理署(后更名為澳門金融管理局),作為發行澳元的擔保和外匯儲備。
2.澳門的法定貨幣單位是澳門元,簡稱澳元,用符號“MOP$”表示。澳門的貨幣政策由澳門金融管理局管理。紙幣面額有5元、10元、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6種,硬幣有l角、2角、5角、1元、5元和10元6種。各種貨幣可自由出入境,不受任何限制。
3.澳元實施與港元掛鉤,實質上也就是建立了與美元間接的聯系匯率制。
(三)臺灣的貨幣制度
臺灣地區最早的貨幣是“臺灣銀行券”。臺灣銀行券自1899年6月29日正式發行開始,到1945年8月為止,共流通了46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由于日本人控制著臺灣銀行,因此臺灣金融受日本金融變動的影響很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直到1946年8月底這段時期,臺灣流通的貨幣實際上仍然是日本占據臺灣時的貨幣。“臺灣銀行券”“日本銀行券”仍然流通。1946年5月20日,舊臺灣銀行宣告結束,新的臺灣銀行宣告成立。1946年5月22日,臺灣銀行公告發行小面額的臺幣,稱為新臺幣。
1949年6月15日,臺灣省政府公布《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及《新臺幣發行辦法》,決定實施幣制改革。
新臺幣的發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1.臺灣省政府指定新臺幣的發行機關為臺灣銀行;
2.實行與美元聯系的匯率制度;
3.新臺幣以黃金、白銀、外匯及可以換取外匯的物資作十足準備。
新臺幣的基本單位為圓(簡作元),新臺幣發行硬幣單位包括:5角、1圓、5圓、10圓、20圓、50圓;而紙鈔單位則有:100圓、200圓、500圓、1000圓與2000圓。換算方式為:1圓=10角=100分。
臺灣幣制改革后,之前的新臺幣改稱為“舊臺幣”。新臺幣用符號“NT$”或“NTD”表示。
1961年7月1日,依照“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在臺灣委托臺灣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由“中央銀行”委托臺灣銀行發行,紙幣上印“臺灣銀行”字樣,成為臺灣地區的法定貨幣。
自1970年12月21日開始,鈔券上印“中華民國”字樣。另外為因應金門、馬祖、大陳島等戰地的特殊需要,也曾經發行限定流通這些地區的新臺幣金門、馬祖、大陳流通券,現在已經取消。
1992年原“銀元及銀元兌換券發行辦法”公告廢止,作為“國幣”的銀元喪失發行法源。由于“國幣”依“中央銀行法”規定由“中央銀行”發行,于是在2000年7月1日頒布“中央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停止委托臺灣銀行發行,將新臺幣正式訂為“中華民國國幣”。各法律條文中原以銀元為單位的也修改為新臺幣。自2002年7月1日起,原來委托臺灣銀行發行的新臺幣停止流通。目前,臺灣流通的硬幣有5角、1元、5元、10元4種,紙幣有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4種。
本章小結
1.貨幣是在商品交換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從商品世界中游離出來的一種特殊商品,是價值形式發展的結果。貨幣的本質,是穩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的產生,是社會關系發展的產物。
2.貨幣自產生以來,貨幣形式先后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質貨幣階段,現階段又出現了存款貨幣、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等貨幣形式。
3.貨幣職能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基本職能。
4.貨幣制度包括貨幣材料、貨幣單位、貨幣種類、貨幣支付償還的能力、本幣和輔幣的鑄造發行和流通程序、發行準備制度等幾個構成要素。
5.在貨幣發展史上,世界各國曾經先后采用過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兌現的信用貨幣本位制等貨幣制度。
6.我國現行的貨幣制度是在一個主權國家里允許香港、澳門、臺灣和內地同時并行不同的貨幣和貨幣制度。
7.我國的人民幣制度為:人民幣是中國大陸的唯一法定貨幣;人民幣制度是一種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人民幣發行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管理;人民幣是信用貨幣;人民幣實行有管理的貨幣制度;人民幣實現經常項目的可兌換。
課后練習
一、名詞解釋
貨幣 實物貨幣 存款貨幣 貨幣制度 金銀復本位制
金兌換本位制
二、多項選擇題
1.貨幣制度的主要內容是( )。
A.規定貨幣材料
B.規定貨幣單位
C.規定貨幣種類
D.規定貨幣支付能力
E.規定貨幣鑄造發行的程序
F.規定貨幣發行準備制度
G.規定貨幣數量
2.貨幣的職能是( )。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貯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貨幣
F.交易手段
3.世界貨幣是指在世界范圍內發揮( )的貨幣。
A.價值尺度
B.外匯儲備
C.支付手段
D.價值貯藏
E.流通手段
4.金本位制包括( )。
A.雙本位制
B.金塊本位制
C.金兌換本位制
D.跛行本位制
E.金幣本位制
三、簡答題
1.貨幣的本質是什么?貨幣的主要職能包括哪些?
2.貨幣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簡述貨幣制度的定義及其構成要素。
4.國家貨幣制度的演進歷程是怎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