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創業導向與創業績效的理論基礎及內涵界定

第一節 創業導向的相關理論

一、公司創業概述

1.公司創業的提出

隨著創業活動的不斷增多,公司創業研究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處于轉型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公司創業所帶動的產品和服務上的創新,都是一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與個人創業不同,公司創業表現為組織通過不斷發現和利用新的市場機會而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和商業利潤,其關注點主要在于企業的成長和產品的創新。Drucker等Drucker S, Glatzer A, Mar S D, et al.SmartSkip: consumer level browsing and skipping of digital video content[J].Proceeding, 2002(4):219-226.認為,能夠有潛力在創業浪潮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應該是具有一定規模優勢的企業,因為它們已經建立了管理團隊,具有科學的管理能力,因此能夠也更善于捕捉機會且有責任建立高效的創業管理機構。在環境動蕩、競爭風險大、創新能力強和開放程度高的市場領域,高效的組織更有能力開發創新產品。因此他認為應該把組織層面的創業納入創業研究中,而不僅僅是關注個人創業。無數實例充分說明,對任何企業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在復雜的動態市場中生存并發展,進行必要的組織管理變革是必要的,同時還要注意抓住機會及時更新產品。創新產品是企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開創新事業獲取超額利潤的源頭,能夠使企業在惡劣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張玉利等張玉利,薛紅志,楊俊.論創業研究的學科發展及其對管理理論的挑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 29(1):1-9.認為,公司創業已經成為一種思潮,對眾多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形成了一種顛覆。

2.公司創業的定義

公司創業這一概念的雛形產生于創新管理和戰略管理的文獻中,并在1983年由Miller首次提出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 1983, 29(7):770-791.。研究者在認識到公司創業是創新和價值創造的重要手段以及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時,對公司創業給予了極大關注。不同研究者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對公司創業進行了多方位、多視角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對公司創業這個詞語的內涵,學者們尚未達成共識,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下了定義。

Miller從資源基礎觀角度定義公司創業是通過企業內部整合新資源的方式,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擴展渠道并充分利用創新手段整合企業內部資源,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行為。Stevenson等Stevenson H H, Jarillo J C.A paradigm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11(1):17-27.認為創業就是將資源通過獨特的方式整合,從而創造機會實現價值的過程。FloydFloyd T D.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styles of Georgia workforce educator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structors[J].Dissertations & Theses-Gradworks, 1999:153.認為公司創業是指為了獲得競爭優勢而積累、轉變和利用資源的方式。從過程的觀點來看,Covin等Covin J G, Slevin D P.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10(1):75-87.認為公司創業就是在產品市場上的創新和開拓的過程。Dess等Dess G G, Lumpkin G T, Covin J G.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making and firm performance:tests of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model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9):677-695.認為公司創業是公司利用內部創新和合作機制對現有組織結構和經營方式的變革。Covin等Covin J G, Slevin D P.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10(1):75-87.提出公司創業是通過開發新產品、采取新流程以及提高管理水平來重新審視企業的市場。Sharma等Sharma P, Chrisman S J J.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M].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 23(3):11-27.在對公司創業的定義進行系統的梳理后,將公司創業定義為一個現有的組織對自身重塑的創新過程。吳道友吳道友.企業創新之路:內創業精神研究[J].商業研究,2003(24):53-55.認為公司創業是現有組織在組織內部進行的創業活動,這些創業活動既涵蓋對現有業務的創新和改進,也包括新戰略和競爭能力的形成。從目標觀點來看,公司創業被公認為是保持和提升公司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公司創業的目標主要有兩個:戰略改進與創造機會。Zahra等Zahra S A, Covin J G.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th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longitudin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5, 10(1):43-58.認為,公司創業是對公司現有業務的創新,目的是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增強競爭優勢,或者從戰略角度更新現有企業的過程。戚振江等戚振江,朱紀平.組織承諾理論及其研究新進展[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6):90-98.提出公司創業是組織自我完善的過程,目的是提高盈利能力和增強競爭優勢,培育創新和實現國際化等。薛紅志等張玉利,薛紅志,楊俊.論創業研究的學科發展及其對管理理論的挑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 29(1):1-9.認為公司創業是源自于企業內部能夠顯著提升企業在產業中的地位或者建立全新產業所做的努力。盡管基于不同的觀點和視角,研究者對公司創業給出的定義并不相同,但其對公司創業的基本理念卻是一致的——都將創新視為公司創業的核心。

3.公司創業與個體創業

根據創業主體的不同,創業活動可以分為兩大類:公司創業,顧名思義就是由公司發起的創新活動;個體創業,則是指個體或團隊的創業活動。

公司創業與個體創業的共同點在于都強調對機會的追求和通過創新的理念與模式為市場創造價值,并且都認為創業是一個過程和步驟。莫里斯等艾爾東·莫里斯,卡洛爾·麥克拉吉·繆勒.社會運動理論的前沿領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對公司創業與個體創業之間的共同點進行了總結:兩者都需要通過產品、服務作為載體,都涉及對機會的發現和把握,都需要團隊以及組織的合作,都是為市場和顧客創造價值,都會面臨巨大的風險,都需要創業者開拓新思路、制定新戰略、獲取新資源、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都存在創業結果的不確定性。

在公司創業與個體創業的差異方面,莫里斯等主要從這兩大創業活動入手進行分析,認為雖然兩大創業活動在本質上有很多共同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公司創業與個體創業在某些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特別是在風險承擔能力、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以及成果取得上有較大的差異。表2.1列出了公司創業與個體創業存在的主要差異。

表2.1 公司創業與個體創業的差異

4.公司創業與組織績效的關系

公司創業與組織績效的關系問題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者和創業者的重視。

公司創業長期以來被公認為是企業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Schollamer同樣認為公司創業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和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之一。轉引自Miller D, Friesen P H.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 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1-25.大量研究顯示,公司創業活動與其績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Lumpkin等Lumpkin G T, Dess G G.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135-172.認為公司創業能夠通過抓住新機會創造新價值來提高公司的競爭優勢,改善公司的組織架構、豐富產品內容以及帶動產業升級。也有學者認為,在外部環境相同的條件下,產品的創新程度越高,組織運作就會越高效,從而越能提升公司的競爭優勢和生存能力。張玉利等張玉利,薛紅志,楊俊.論創業研究的學科發展及其對管理理論的挑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 29(1):1-9.對公司創業對組織績效可能存在的積極影響歸納如下:首先,創新能夠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創業型企業會通過建立積極、正面的市場信譽來提高客戶的忠誠度。創業型企業善于對市場進行預測,有能力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快速的應對,從而發現和利用能夠形成自身優勢的潛在機會。其持續的創新努力能夠擴大其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從而獲得超額的經濟回報。其次,公司創業的主體善于利用機會從而形成競爭優勢,對市場的快速反應會創造先發優勢從而提高公司的績效。

大量實證研究也證實了公司創業能夠顯著地提升企業的績效。ZahraZahra S A.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management leveraged buyout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5, 10(3):225-247.通過三組獨立樣本對108家成長型企業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盈利能力和成長性兩個維度上,公司創業會對公司的財務績效有積極的正向影響。Lumpkin等Lumpkin G T, Dess G G.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135-172.在對美國不同產業的94家創業公司的124位高管的調查中發現,處于環境動蕩中的企業,其公司績效會隨著創業水平的提升而不斷提高。ZahraZahra S A.Privatiz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ransformation: emerging issues and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3):509-524.在對制造業中149家新創企業的研究中發現,創業水平提升與收入增長呈正向關系,在行業內部競爭激烈的條件下,企業創業水平越高,公司收入增長越快。

然而現實中卻出現了與研究結果不一致的現象。Miller等Miller D, Friesen P H.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 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1-25.提出許多追求低成本、同質化、缺乏創新和崇尚風險規避的企業卻比創業企業獲得了更多的利潤。這一現象說明公司創業與組織績效之間不僅僅是簡單的正向相關關系。公司創業對組織績效的影響過程應該是一種復雜的機制。創業活動的過程可能在提高組織績效某個維度的同時還會對其他維度帶來不利的影響。比如,從長期來看,對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會使公司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然而短期的大量人力、財力等資源的投入卻會影響組織短期的盈利能力。Zahra認為公司創業對績效的影響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創業活動對績效提升的影響往往是在多年后才會體現出來。此外,公司創業與組織績效的關系還會受到企業外部因素如組織結構、組織戰略、組織規模、動態環境以及高層管理團隊屬性等的調節。

二、創業導向的概念

創業研究之初是以創業者的特征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探索的科學問題是具備哪些特征的人會從事創業活動,為什么特征相類似的人有些選擇了創業而另一些卻沒有選擇。通過研究人們發現,創新性、風險承擔性和先行性等特征是創業者共同具備的。Miller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 1983, 29(7):770-791.在其研究成果中將這些特征轉移到了組織中,以組織的視角分析創業型公司的基本特征。

Schumpeter強調創業精神不但適用于個體創業者,同樣適用于有機組織的各個層面,而組織層面的創業精神就是創業導向。個人層面的創業導向被定義為個人的性格傾向,如創新和承擔風險的意愿、決斷能力、對成就的渴望、控制欲望等。而組織層面的創業導向則是公司或企業在生產經營當中體現出的創業特征及傾向。目前,一般提到創業導向都是指公司層面的創業導向。

對于創業導向的定義,Covin描述創業導向是企業創業的態勢,Lumpkin則認為創業導向是企業的創業過程。國內則有研究者認為創業導向是公司的創業態度。本書認同Lumpkin對創業導向所下的定義,認為創業導向指能夠導致創業活動的戰略決策過程、行為和實踐,它具有以下特征:創新性、風險承擔性、先行性、自治性、競爭侵略性。

三、創業導向的維度

對于創業導向維度的劃分也成為一個具有分歧的問題,不同時期的研究者對創業導向的維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隨著創業導向理論的不斷發展,創業導向維度的劃分也成為一個亟待完善和整合的問題。

最早的經典創業導向維度劃分是1983年Miller所提出的三個維度的劃分,包括創新性、風險承擔性和先行性,該劃分方式被后來的許多研究者所采用。在Miller等人研究的基礎上,Lumpkin對創業導向的維度進行了拓展,加入了自治性和競爭侵略性兩個維度。

1.創新性(innovativeness)

Schumpeter是首先強調創新在創業過程中的重要性的學者。1942年,Schumpeter勾勒出了一個破壞性創新的經濟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財富的創造是由于現有市場結構的破壞和新產品、新服務市場的引入而引發的資源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經濟的轉移。這一經濟過程的關鍵因素就是創新,即新興事物有競爭力地進入市場迫使經濟動態演化。因此創新成了創業的一個重要特征。

創新性反映了一個企業對能夠促進產品、服務以及技術流程升級產生的新穎想法、勇敢實踐的從事和支持。盡管創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創新性代表了一種對現有技術和實踐的摒棄與探索新鮮事物的向往。劃分創新的方式有很多種,而最常用的就是劃分為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主要強調包括產品和程序的開發、工程設計在內的技術方面的創新;而產品創新則是強調在產品的設計、市場研究以及廣告促銷方面的創新。我們通常所說的創新,則更多地代表了兩種創新的疊加,即用成熟的技術、新穎的產品設計來滿足特殊的市場需求。從兩種創新角度來講,創新性都是創業導向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它反映了企業追求機會的一個重要手段。

創新性以各種方式體現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它既包括新產品線的投入,也包括新的促銷方式的嘗試,還包括對開發最新的產品和掌握最先進的技術的追求。為了能夠涵蓋所有的創新性活動,研究者嘗試了多種方法來衡量創新程度。例如,Karagozoglu對56家公司管理者進行調研,通過詢問他們對摒棄舊理念探索新想法的意愿,以及對探索性研究的看法和獎勵情況來衡量創新程度。在研發上的花費和資源投入數量也可以衡量企業的創新程度。從人力資源角度看,Hage提出企業中專家和高級技術人員越多,企業的創新程度越高。Miller等Miller D, Friesen P H.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 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1-25.認為企業的創新程度與員工的專業化程度密切相關。他們通過研發投入與銷售收入的百分比來衡量對創新的投入程度Miller S W, Williams J C.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structor's manual.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J].Accounting, 1987:318.。在產品創新方面,研究者通過公司在產品市場創新上的投入來衡量。另外一種測量市場創新性常用的方法是衡量新產品和新服務的數量以及產品線的更新頻率。

2.風險承擔性(risk-taking)

風險在不同的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意義。在戰略管理背景下,風險有如下三種定義:①冒險進入未知領域;②投入了相對較多的資產;③產生了大量債務。第一個定義意味著不確定性,可以被認為是創業學中一般的風險概念,如個人風險、社會風險等。而從財務方面來看,風險則是可能引起經濟損失和消極的結果的因素。Miller認為風險承擔性是企業的管理者在投入大量資源并為此承擔風險時的意愿程度。具有創業導向的公司通常會做出風險承擔的行為,比如為了抓住產品的市場機會和高額回報而愿意產生高額的風險債務。不可否認,任何商業行為都帶有某種程度的風險。因此,風險承擔性行為的范圍應該是區別于一般性風險行為的高風險行為,比如高額債務、開發未知技術、向市場投入新產品等。Drucker等Drucker S, Glatzer A, Mar S D, et al.SmartSkip: consumer level browsing and skipping of digital video content[J].Proceeding, 2002(4):219-226.認為成功的創業并不是盲目承擔風險,反之,應該通過各種努力降低可能存在的風險。創業企業可以通過調研、評估等方法來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風險。

3.先行性(proactiveness)

從Schumpeter開始,學者們就強調先行性在創業過程中的重要性。創業管理者之所以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是因為他們具有一種前瞻的視野,從而能夠提前抓住市場當中的機會。Lieberman強調先行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是把握市場機會的絕好戰略,即利用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來獲得超額的利潤并提前建立品牌認知度。因此,通過先發優勢追求市場機會以及積極參與新興市場也成了創業的重要標準。

先行性意味著敢于嘗試、有前瞻性且大膽激進。具有先行性的企業能夠及時了解未來市場可能的變化趨勢以及識別顧客潛在的需求,并且能夠通過預測發現問題把握機會。先行性體現在發現和抓住機會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領導力。先行性的主要特征是主動、先覺地預測未來需求,并迅速采取相應對策,而不是被動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4.自治性(automony)

1996年,Lumpkin首次提出自治性是創業導向的一個重要維度。自治性是指團隊或個人在新產品開發、新服務設計等創新行為方面,從構思到實現過程中所體現的獨立程度,即便遇到類似于環境動蕩、資源匱乏、競爭對手行動更迅速或者組織內部限制多等問題,團隊或個人也能夠不受約束地采取應對措施。自治性是在把握和創造機會的過程中自我獨立性的體現。ZellwegerZellweger T.Time horizon, costs of equity capital, and generic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firms[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10, 20(1):1-15.認為,公司的自治性可以通過組織支持團體或個人進行產品創新、流程創新以及理念創新來實現。

公司內部的自治程度可能會因為組織管理風格、規模以及類型上的差異而不同。中小企業的決策模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組織的創業導向通常來自決策層,通過集權化的方式來體現。研究發現,創業導向程度越高的企業,其決策層越具有自治性。相反,主張組織創新創業的戰略決策行為是由組織一般員工的行為產生的,是自下而上的決策模式。許多學者認為新構思的產生多數來自組織的員工,管理者應該努力通過對組織結構的變革使公司內部更具有自治性。例如,大型企業應該采取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方便公司內部員工的創新性行為。權力下放也是提高自治性的有效途徑。總之,自治性的本質是獨立行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決策模式只是達到獨立行動目的的兩種方式而已。

5.競爭侵略性 (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

競爭侵略性也是Lumpkin對Miller創業導向維度的一個重要補充。競爭侵略性是指組織為了實現進入市場和提高市場地位的目的而與競爭對手直接并且激烈地競爭的傾向。競爭侵略性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回應(responsiveness),即采用面對面的策略來應對競爭對手的行為。例如,以價格戰的方式應對競爭對手的降價行為。競爭侵略性也意味著組織傾向于以非常規的形式參與市場競爭。此外,即使組織在進入市場時模仿競爭對手的產品或者服務,只要該行為體現了面對面地回應競爭對手,也被視為是一種競爭侵略性行為。

在創業導向的五個維度中,競爭侵略性與先行性兩個維度容易混淆。兩者的區別在于先行性側重于對機會的預測與把握,表現為積極適應組織所處的外部環境,并通過前瞻性行為創造需求,從而提升組織的競爭優勢;而競爭侵略性則表現為對外部威脅的應對,側重點在于對競爭對手的態度果斷、堅決,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阳县| 桐梓县| 连城县| 双桥区| 蓬莱市| 岱山县| 巴彦县| 隆回县| 沾化县| 宁乡县| 登封市| 托克托县| 南皮县| 定州市| 泸水县| 南陵县| 福泉市| 广汉市| 个旧市| 清丰县| 泗水县| 西乌珠穆沁旗| 青阳县| 博客| 察雅县| 固阳县| 台南市| 林州市| 永顺县| 通州市| 顺昌县| 郴州市| 拉萨市| 四平市| 乐业县| 紫阳县| 汶川县| 中西区| 阳高县| 开原市| 克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