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組織和管理

一、組織的含義

管理一般是與人的群體活動和組織相聯系的。凡是一個由兩人以上組成的、有一定活動目的的集體都離不開管理。管理的載體是組織,就是說,管理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組織之中。因此,首先必須了解什么是組織,然后才有可能去研究如何對組織進行有效的管理。

(一)組織的含義與特征

組織是具有既定目標和正式結構的社會實體。“社會實體”指組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既定目標”指組織要獲得的預期效果,“正式結構”指組織任務是由組織成員分工協作完成的。根據上述含義,組織具有以下特征。

1.目的

每個組織都有目的,沒有目的的組織是不存在的。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其目的是獲取更多的利潤;政府、教育、醫療、軍事、文化和科研等非營利性組織,其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2.人員

組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為了實現組織目的,一個人單獨行動是不可能取得結果的,而是需要經過許多人的努力才能取得結果,這就是為什么要形成組織的原因。

3.管理

組織為了達到目標,就必須從組織這個系統的整體出發,搞好分工協作,例如管理層次的分工、部門分工、責權分工,還要進行協作,從而形成一個管理系統。

4.文化

管理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組織在長期的實踐中,會形成組織成員普遍認可和遵循的價值觀念、團體意識、工作作風及行為規范等群體意識,這就是具有該組織特色的組織文化。組織文化影響成員的工作態度,使組織保持凝聚力和一致性,引導組織成員實現組織目標。

(二)組織的形成與作用

組織是人類集體協作的產物。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困難或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通過集體協作才能夠解決,靠個人力量是不夠的。當人們發現依靠集體的力量能夠完成個人單獨無法完成的目標和能夠滿足個人更多需要時,便會通力合作,這樣組織就產生了。馬克思很早就指出了協作能夠產生一種新的生產力。協作有兩個基本作用:第一,協作能擴大或增強個人的能力。這就是說,協作能夠完成個人想完成但又無法單獨完成的任務。第二,協作可以縮短目標實現的時間。在許多情況下,由個人或少數人從事的任務,如果由具有一定規模的組織進行,在完成任務的時間上顯然要經濟得多。用現代系統理論中的“系統的功效大于各個子系統功效之和”的原理來解釋協作的作用,可以表述為:一定數量的人相互協作形成最佳組合的整體功效大于個體簡單相加時的功效。

(三)組織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標準,組織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照組織的社會功能劃分,可分為經濟組織、政治組織、文化組織和群眾組織

經濟組織是人類社會最基本、最普遍的社會組織,它擔負著為人們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產品的任務,如生產組織、商業組織、金融組織、交通運輸組織和服務性組織等。政治組織的社會功能在于實現某種政治目的,協調各種沖突,維持一定社會秩序,如各類政黨、各級政府等。文化組織是以滿足人們各種文化需要為目標,以文化活動為基本內容的社會組織,如學校、圖書館、影劇院、藝術團體和科研機構等。群眾組織是各階層、各領域的社會成員,為開展各種有益活動而形成的社會團體,如工會、婦聯、共青團和科學技術協會等。

2.按照組織的基本性質劃分,可分為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

營利性組織是指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組織。營利性組織提供各類產品和服務,主要履行經濟職能,如工廠、商店、銀行和酒店等。

非營利性組織是指以社會利益為導向,以維持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發展為己任的組織,它提供各種社會服務,主要履行社會職能,如事業單位(醫療衛生、教育、科研、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單位(公共交通、電力、鐵路、郵電及市政等)、社會團體(如執政黨、學會、婦聯、工會、消協、教會和紅十字會等)。

二、管理的概念

從字面解釋,管是主其事,理即治其事,管理就是管轄治理,有“管人”“理事”等意,即對一定范圍的人員及事務進行安排和處理。

關于管理的含義,至今仍未得到公認和統一,可謂多種多樣,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給管理下的定義是:“管理就是確切地知道你要別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亨利·法約爾認為,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不論是家庭、企業或政府)都有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由五項要素組成,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也就是說管理是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

小詹姆斯·唐納利認為:“管理就是由一個或更多的人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活動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進行的活動。”

哈羅德·孔茨指出:“管理就是設計并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的過程。”

斯蒂芬·羅賓斯對于管理的定義是:“管理是指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

赫伯特·西蒙對于管理定義的名言則是:“管理就是決策。”

國內學者周三多認為:“管理是指組織中的如下活動或過程:通過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職能的發揮來分配、協調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一切可以調用的資源,以實現單獨的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

綜上所述,眾多的管理定義主要是對于管理的過程或職能的側重各有區別的表述。本書對于管理的含義表述為:管理是指一定組織中的主管人員在特定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三、管理的特征

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我們必須全面把握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

管理是有目的的組織活動,其目的就是如何高效率地實現組織的目標。管理是一種社會現象,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就會有管理存在,而且這種管理活動必然體現不同時期、國家和民族的人文背景及特色。從定義上講,管理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二者缺一不可:一是必須是兩人以上的集體活動,例如生產的、行政的活動;二是有一致認可的、自覺的目標。

(二)管理的載體是組織

一般意義上的組織,泛指各種社團、政府、企事業單位,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實現某一特定的目標或一系列目標,而按照一定結構一起工作的機構或實體。

作為實體的組織,其內部一般包括五個基本要素,即:人——人構成了組織管理的主體和客體,人力資源是組織最主要的資源;物質和技術——物質資源(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技術是人們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物質技術基礎,它們是管理的客體、手段和條件;組織機構——體現組織的分工與結構關系,成為管理實施的體制和方式;信息——是信息社會中組織不可缺少的要素,既是管理的媒介和依據,又是管理的客體;目的與宗旨——表明一個組織為什么要存在。

與此同時,組織作為社會系統中的子系統,還包括九個外部要素,即:政府、政治經濟形勢、社會文化、行業、供應商、人才市場、資本市場、產品市場和技術市場。組織的活動及其管理必然要受到這些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

(三)管理具有明確的任務、職能和層次

1.管理任務

管理任務就是設計和維持一種體系,使在這一體系中共同工作的人們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去實現他們既定的目標。

2.管理職能

管理職能即是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肩負的職責和發揮的作用、功能。對管理的職能,存在多種劃分。早期的管理理論一般認為,管理有計劃、執行、控制三大基本職能;法國的法約爾認為,管理有五大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美國的古利克提出管理的七項職能為: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和預算;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則認為管理職能包括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與領導和控制五項職能;美國的斯蒂勞·羅賓斯將管理職能定位于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見圖1.1)。

圖1.1 管理職能

資料來源:羅賓斯.管理學[M].4版.黃衛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8.

3.管理層次

組織的管理層次通常劃分為上層、中層和基層三個基本層次,相應地,處于各層次中的管理人員被分別稱為上層主管人員、中層主管人員和基層主管人員(見圖1.2)。

圖1.2 組織中主管人員的三個層次

資料來源:楊文士,等.管理學[M].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6.

如前所述,管理者在組織中所處的層次不同,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不同,管理者要求的技能也不相同。不僅如此,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在執行管理職能時應各有側重(見圖1.3),他們在各種管理職能上花費的時間也不一樣(見圖1.4)。

圖1.3 管理者層次分類與管理職能

資料來源:劉明珠,等.管理學(MBA聯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9.

圖1.4 處于組織不同層次的管理者每種職能花費的時間分布

資料來源:羅賓斯.管理學[M].4版.黃衛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3.

如圖1.4所示,所有的管理者,無論他處于哪個層次上,都要制定決策,履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職能。但是高層次管理者花在計劃、組織和控制職能上的時間要比基層管理者多,而基層管理者花在領導職能上的時間要比高層管理者多。即便是就同一管理職能來說,不同層次管理者所從事的具體管理工作的內涵也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就計劃工作而言,高層管理者關心的是組織整體的長期戰略規劃,中層管理者偏重的是中期、內部的管理性計劃,基層管理者則更側重于短期的業務和作業計劃。

(四)管理的核心是處理各種人際關系

管理不是一種個人的活動,它是在一定的組織中實施的,而在組織系統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管理活動自始至終,在每一個環節上都是與人打交道的。人不僅是一種活的要素,具有潛力和創造性,而且是具有感性的要素,其工作的積極性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感情因素的影響。可以說,人際關系的和諧是一個好的組織環境的標志,是組織高效率的保證。因此管理的核心是處理組織中各種人際關系,包括主管人員與下屬之間的關系,組織內的一般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群體之間的關系。

(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于追求效率和效果

管理工作要通過有效利用組織的各種資源來實現組織目標,而組織資源需要考慮效率和效果。效率(efficiency)是指用最少的資源達到組織目標的能力,稱為“正確地做事”(怎么做)。組織管理成效的好壞,有效性如何,集中體現在它是否使組織花最少的資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合乎需要的成果產出。產出一定,投入最少,或者投入不變,產出最多,甚至是投入最少、產出最多,這些都意味著組織具有較為合理的投入產出比,有比較高的效率。效果(effectiveness)是指決定組織活動適當目標的能力,即“做正確的事”(做什么)。彼得·德魯克認為,效果實際上是組織成功的關鍵,在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有效率性地做事之前,必須確認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確的。在現代社會中,“做什么”比“怎么做”往往更加重要。管理的任務就是獲取、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來確保組織效率和效果雙重目標的實現,乃是“正確地做正確的事”。例如從工業企業的角度看,就包括了用最少的資源來進行生產和生產顧客真正需要的產品或服務這兩大方面。

管理,從它最基本的意義來看,既具有同生產力社會化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同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從管理活動過程的本身要求來看,既要遵循管理過程中客觀規律的要求,又要體現靈活性的要求,這就是管理所具有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四、管理的性質

(一)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管理的社會屬性,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管理問題的基本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地指出:“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獨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不過它具有二重性。”這就是說,管理一方面是由于許多人進行協作勞動而產生的,是由生產社會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組織共同勞動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條件下進行的,必然使得管理的環境,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的方式等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因此,它具有同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

管理的自然屬性是指管理要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合理組織生產力,故亦稱管理的生產力屬性。管理的這種自然屬性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及人類活動的社會化程度決定的。管理的社會屬性是指管理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經濟管理領域,管理的社會屬性常常還稱作管理的生產關系屬性。管理的這種社會屬性要受一定生產關系、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制約。

理解管理的二重性對于學習和掌握管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并應用其指導具體管理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管理的二重性體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活動和辯證統一關系,我們要全面認識管理的任務和作用。管理既要合理組織生產力,又要努力改善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其次,從管理的自然屬性看,先進的管理理論、技術和方法是人們長期從事管理活動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同生產力的發展一樣,具有連續性,是不分國界的,可以為我所用,我們應當努力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管理理論和經驗。再次,從管理的社會屬性看,由于管理是社會生產關系的實現方式之一,體現著一定的統治階級的意志,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他國的先進理論、方法和經驗時,區別哪些東西值得我們借鑒和利用,哪些則屬于體現各國生產關系的特殊內容,切忌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因此,在學習和運用某些管理理論、原理、技術和手段時,必須結合自己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管理的科學性是指管理作為一個活動過程,其間存在著一系列基本客觀規律,以反映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人們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通過從實踐中收集、歸納、檢測數據,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從中抽象總結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一般方法。人們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又以管理活動的結果來衡量其過程中所使用的理論和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行之有效,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驗證和豐富。管理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管理規律,總結出許多管理原則。

管理的藝術性,就是強調管理活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外,還要有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技巧和訣竅。管理的藝術性強調了其實踐性,沒有實踐則無所謂藝術。無視實踐經驗的聯系,無視對理論知識靈活運用能力的培養,管理工作注定要失敗。管理活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環境各異且不斷變化,對每一具體對象的管理沒有一個唯一的,完全的模式。因此,主管人員必須在管理實踐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地將管理知識與具體管理活動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

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體。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的,不注重管理的科學性只強調管理工作的藝術性,這種藝術性將會表現為隨意性;不注重管理工作的藝術性,管理科學將會是僵硬的教條。管理的這一特性,對于學習管理學和從事管理工作的主管人員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們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論的學習,又不忽視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地靈活運用,這可以說是管理成功的一個重要保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邱县| 织金县| 本溪市| 阿荣旗| 沾化县| 罗山县| 兴安县| 开江县| 嘉鱼县| 蓬溪县| 临湘市| 德州市| 上高县| 宜兰县| 沙田区| 南川市| 威海市| 伽师县| 林州市| 叶城县| 贺州市| 南城县| 古交市| 江北区| 任丘市| 那坡县| 海晏县| 井冈山市| 道真| 宜黄县| 宕昌县| 岐山县| 措美县| 屏东市| 广平县| 明光市| 昆明市| 深水埗区| 大邑县| 同德县| 旬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