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講 由大人物而小人物:歷史記錄對象的擴大

微課

線上講義

第一講明確了我們要建設的是中國的公眾史學,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公眾史學的理論基礎是什么,這是一個關乎學科生存的理論問題。由于對公眾史學的來源看法不同,所以對其理論基礎也有不同看法,有人以為是后現代史學,我以為應該是中國的民史理論。

一、民史的初型:國民史

講“民”的時候,離不開國家形態的變化。根據我的研究,我把我們幾千年的國家形態分為兩大類型,一個稱之為“政府型國家”,一個叫作“社會型國家”。因為國家形態不一樣,下面“民”的社會地位也是不一樣的,在前者形態下只能稱之為“臣民”,在后者形態下才會有“公民”。

古漢語的“民”字,據說有兩種意思:一說是“奴隸”,后來成為自由民;還有一說是“土著”。在中國幾千年中,“民”基本上是“國家臣民”,所以在我們古漢語里看到的名詞,多是庶民、臣民、草民、子民。這種狀況到了近代以后才有根本性的變化,西方最早進入近代社會,所以,西方“民”的變化,首先就出現了citizen這個詞,我們把它翻譯為“市民”。

很有趣,這個詞傳到中國,翻譯時沒有可匹配的術語,所以把它翻譯為“庶民”“臣民”“草民”和“子民”。到了19世紀末才有變化,日本人把它翻譯成“國民”。后來,這個詞通過中國留日學生和學者,也開始傳到中國來。1895年以后,很多晚清知識分子如梁啟超就開始提倡用“國民”。梁啟超提倡“新民”理念,新民,原來是《尚書》中一個詞,是“使民向善”的意思。梁啟超提倡的“新民”,用今天話來說,當然是“將傳統的臣民改造成為現代的國民”。為此,他們當時辦了雜志《新民叢報》,當時還有不少類似這樣的東西。甚至今天上海還有一個報紙叫《新民晚報》,“新民”就是從這兒來的。中華民國成立以后,這個詞的使用頻率更高,如國民學校、國民政府、國民黨、國民性。既然“民”是“國民”,自然編的歷史就叫“民史”。梁啟超當時提倡的“民史”,用我們今天的觀念來解讀就是“國民史”。什么是國民史呢?就是以國民為主體的國家史。

二、人民與人民史

“人民”,在《詩經》中已經出現。歐洲最早進入近代社會,所以他們最早有“人民”這個概念。

馬克思主義特別重視“人民”,蘇聯也廣泛流傳這個詞,后經過蘇聯又傳播到中國,國內開始廣泛使用“人民”。20世紀40年代,“人民”的出現頻率增加。到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民”成為出現頻率更高的詞,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人民銀行、人民醫院、人民公社、人民幣等,都使用“人民”。因為廣泛使用“人民”,所以我們的歷史編纂模式也跟著變,可稱之為“人民史”。

歐洲最早有人民史,譬如英國人莫爾頓編了《人民的英國史》,美國人津恩寫了《美國人民的歷史》。到了20世紀,中國學人也開始嘗試著寫人民史。20世紀30年代社會史大論戰時,其中一個很大問題就是討論人民問題。20世紀40年代,一些進步學人如范文瀾寫的《中國通史》里面,也開始廣泛使用“人民”。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是戰爭年代產生的,所以當時講“人民”的時候,比較突出人民與階級斗爭。到了和平時代,它有不足的地方,因為人與人之間除了斗爭,更重要的是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有人就開始嘗試著寫中國的人民史,代表是張舜徽的《中華人民通史》。張舜徽是華中師大非常有名的教授,這位老先生平時寫文章喜歡用文言文寫,但是他寫《中華人民通史》卻完全是用白話文寫,并且他用馬克思主義的人民史觀來寫,所以叫《中華人民通史》。這部書基本上就體現了20世紀以來中國人對“民史”的想象方式,但很有趣的是這本書出版以后,學術界的反響不是太大。為什么呢?因為20世紀90年代以后,時代變了,史風也跟著變。其實,“民史”是一個史學形態建構問題,不是簡單地編纂一部人民史的問題,這可能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三、公眾與公眾史

進入21世紀,時代又變了,最大的變化是中國重新崛起。當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說“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的時候,那是中國人的自我宣告。而到了21世紀,那是歐美人承認中國崛起了。在這個過程中,公眾的力量越來越突出,用毛澤東的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边@個社會在變,進入薛涌所稱的“公眾時代”,更喜歡用“公眾”代替“人民”。那么,這兩個概念有什么不同呢?“人民”是一個大的集體概念,“公眾”是由一個個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人人是“人民”的一部分,但它是不能量化的,個人不能代替“人民”,而“公眾”就解決了個體與群體兩者的兼容問題。我們借用公眾微信平臺的口號,“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句話說得非常好,也就是說每一個公眾,都有他自己獨立的歷史。既然時代變了,進入了公眾時代,我們的歷史想象方式也要跟著變,我們以前是編“人民史”,現在要突破“人民史”概念,思考史學和公眾兩者如何結合的問題。

關于公眾的歷史,我比較早想到的是“小歷史”,其他人用的是“微歷史”。“小歷史”和“微歷史”這兩個概念,都是借鑒了黃仁宇提出的micro history, “大歷史”對應“小歷史”,或者“宏觀歷史”對應“微觀歷史”,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最近,我喜歡用“公眾史”概念,因為“小歷史”概念也有一些問題,大、小是一個相對概念,沒有明確的定義,不是特指。小歷史是什么,我們必須加以特定限界以后,才知道是什么東西。公眾史的話,就是講公眾個體或群體的歷史。公眾史是什么,得找到它對應的東西。“公眾史”對應是“組織史”,特別指的是“國家史”。也就是說,公眾史是個人的歷史,既可以指精英,也可以指大眾,所以“公眾史”這個概念就比較好。

那么,公眾史怎么做呢?我們應該注意這么幾點。

第一,要脫離學術研究層面,進入歷史書寫層面。20世紀進入學術史學時代,所以很多人動不動會用“歷史研究”思維來想象,這是不夠的。我現在更喜歡把歷史活動劃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叫歷史書寫,第二個層面叫歷史研究。公眾史的話,首先要進入歷史書寫層面去理解,新歷史合作社提出的三個口號:“我的歷史”“我家的歷史”“我們的歷史”。這三個概念非常有趣,它由小而大、由近而遠,這是公眾史書寫應該遵循的三大環節。

第二,公眾史要走出公眾群體史的曲徑小道,走入公眾個人史記錄的陽關大道。人民史,最大的問題是沒法量化,而公眾史可以量化。最要緊的是,把公眾史劃分為個人史與群體史兩個層面。從個人史開始做起,然后再做群體史。個人史概念提出以后,公眾歷史書寫的前景就非常大了,所以我把它稱之為陽關大道。

第三,重精英個人史,更重大眾個人史。個人史可以進一步把它細分為兩大類型:一是精英史,一是大眾史。精英史,以前就有了。今日特別要提倡寫大眾史,要提倡普通大眾來寫自己的個人史。一旦這個群體動員起來了,那就非??捎^了。

四、公眾史的意義

公眾史書寫的意義很大,至少有這么幾個層面。

第一,可以更新人們的歷史觀念。以前講到歷史書寫,總是國家大人物?,F在,我們普通人物也可以寫,不是只有國家的歷史是歷史,民間的歷史也是歷史,每個人的歷史都是歷史,這就是歷史觀念的一個解放。

第二,擴大歷史學的實用功能。以前歷史學的功能講得很多,歸類一下,無非是兩大類:一是為政府,一是為民眾服務。傳統的史學是服務政府的,服務國家的;公眾史學是服務公眾的,服務小老百姓的,當然可以增強它的實用功能。

第三,可以強化史學記錄功能。歷史研究不是歷史活動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歷史書寫,歷史書寫也是傳統史學的強項,今日要繼續發揮。歷史學科學化,從認識水平上說是提升了,但是從社會地位上說是降低了。為什么這么說?歷史研究,就成了人文社會科學眾多學科之一,而歷史的書寫不一樣,人類的所有活動,如果不記錄下來,就沒法進入文本世界,就是不存在的。這個特點是歷史學的獨特性,其他的學科都不具備這樣功能。所以歷史書寫的強化,可以提升我們歷史學的社會地位。

第四,讓歷史學走入尋常百姓家。以前的歷史,都是史官在寫,史家在寫,是高高在上的,好像不食人間煙火似的,而今日提倡人人都是歷史學家,人人來參與歷史的書寫,參與拍照,參與錄像。這樣,歷史學就進入尋常百姓家了。

第五,公眾個人史的大量出現,形成網絡狀歷史記錄格局,就有可能出現真正的全史。以前的歷史,都是寫在紙上的,一本書都是有容量限制的,幾十萬字或幾百萬字,很多東西就沒法寫。今日網絡出現以后,儲存是無限的,這樣就突破了原來紙本的容量限制。一本書里的一個畫面,選擇了這個鏡頭就不能選擇那個鏡頭,而網絡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用點擊的方式來留下每個人的歷史,可以用鏈接的方式點一下,這個人的資料就可以出來了。所以就可以進入一種網絡狀的歷史記錄格局。很多個人史留下來以后,真的可以出現全史。美國一個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寫了一本書叫《零邊際成本社會》,里面提出的一個概念叫“共享社會”。歷史書寫,上層要寫,下層也要寫,精英要寫,凡人也要寫。這樣,歷史就比較完整,這是我們21世紀要非常提倡的歷史寫作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阆中市| 兴业县| 墨江| 康定县| 柳林县| 华容县| 奈曼旗| 翁源县| 邛崃市| 山阴县| 寿宁县| 冕宁县| 永寿县| 马公市| 怀安县| 栾城县| 固阳县| 鄂温| 万山特区| 梓潼县| 疏附县| 精河县| 甘洛县| 镶黄旗| 娄烦县| 航空| 永登县| 松滋市| 北京市| 观塘区| 南丰县| 保定市| 昌宁县| 瑞安市| 正宁县| 南漳县| 峨边| 静安区| 洛宁县| 天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