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30年的研究
- 馬建青等
- 6911字
- 2021-04-07 17:41:14
三、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30年發展的歷程
中國高校的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30年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筆者是30年歷史的建設者、參與者、研究者,對此深有感觸。下面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30年的發展歷程做個簡要描述。需要說明的是,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早期用的是高校心理咨詢、心理衛生這一說法,后來才擴展、演變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影響因素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誕生和發展,并不是偶然的,不是個別人腦子里想出來的,而是有著深刻背景的。
第一,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大量心理應激和心理障礙問題為心理咨詢發展提供了現實的社會基礎。改革開放帶來了大量的心理社會緊張因素,加重了包括青少年學生在內的社會人群的心理負荷和不適應感,從而使相當比例的人陷入焦慮、不安、緊張、壓抑中。為此,人們需要尋求心理平衡、心理解脫、心理支持。在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與在校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率直接有關,特別是某些惡性事件的發生更敲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鐘。
第二,健康觀念的變化、醫學模式的轉換,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在健康、疾病中的作用,更加關注心理障礙,心理健康的意識更加增強,這促使一部分醫務人員參加到心理咨詢中來,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三,國際、國內心理衛生運動、心理咨詢活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外在動力。世界性的心理衛生運動隨著1985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正式成立開始逐漸影響中國大地。心理衛生運動旨在維護和促進人類心身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20世紀80年代世界范圍內尤其是中國所開展的大量的心理衛生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為高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制造了輿論、營造了氛圍、培訓了人員、提供了資料。
歐美、日本及我國港臺地區的學校心理咨詢活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內地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如前所述,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普遍設有心理咨詢機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成了學校教育、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工作經驗為我國高校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鑒和榜樣。
第四,教育學、心理學方面所倡導的心理教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廣泛推進,傳統過分注重學生的智力因素培養而忽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過分注重學生的知識傳承而忽視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的弊端日益暴露。針對這些現象,一些教育學者提出了非智力因素教育、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概念。這樣,“在提法上有了心育、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三種,在做法上有了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訓練、心理常識課四種。所有這些提法與做法,都可以用‘心理健康教育’一詞來概括”。
第五,重視人的價值,重視人文關懷,重視人的個性發展、潛力開發,使人成為人本身,這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哲學基礎。具有人文關懷底蘊和價值的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為弘揚人性,開發人力,豐富情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調節當今人類的情緒危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
第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學生工作發展的需要是促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直接動力。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改革開放所取得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方面的大好形勢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注入了強大的活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了更加良好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某些負面影響,“四個多樣化”即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多樣化對人們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提出了挑戰,也給成長中的大學生的發展帶來了某些消極的影響,一部分學生出現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中共中央16號文件語),從而加重了學校教育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工作者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心理咨詢理論和方法的影響,在工作實踐中認識到其中一些看似思想意識、道德品質的問題,其實是心理障礙問題,或由心理障礙所引起,若能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做工作,運用心理咨詢的方式方法,往往收效良好。不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界的研究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還應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一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工作部門的老師積極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行列,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進程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沒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積極參與,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不會有今天這樣快速發展的局面。
第七,中央、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有效領導促進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的支持力度開始增加,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主要有:1994年,中共中央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2001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教社政〔2001〕1號);2002年,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2005年,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先后頒發了《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1號)和《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5號);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這些重要文件的先后出臺,一步一步地推進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上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促進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并使之迅速成長起來。
需要說明的是,在2001年之前,在高校多用心理咨詢工作這一概念,最初的工作機構多為“心理咨詢中心”,但內容又遠遠超出了心理咨詢本身的含義而表現為以心理咨詢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除了個別心理咨詢外,還包括團體心理咨詢、心理訓練活動、心理衛生講座、選修課、必修課、心理衛生宣傳周、心理健康報刊、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建檔、心理測驗,以及對廣大教師尤其是思想教育人員的心理衛生培訓活動等等。1994年筆者對百所高校130余位心理咨詢中心專兼職老師的問卷調查(實收100份問卷)的資料顯示:各校心理咨詢機構開展了以下有關工作的比例分別為:“個別咨詢”81%, “心理衛生必(選)修課程”41%, “心理衛生講座”57%, “宣傳周”24%, “心理測驗”70%, “科研課題”33%, “團體咨詢”35%, “辦刊或小報”19%,另有部分院校建立了心理檔案。調查顯示,當時各校開展的工作以個別咨詢、心理測驗、開設心理衛生課程和講座為主,這也是心理咨詢機構經常性的工作。也就是說當時意義上的心理咨詢活動基本上包含了現在意義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自從教育部2001年頒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項文件后,現在多用心理健康教育,而把心理咨詢理解為其中之一的工作。但本書出于敘述的需要,特別是考慮到歷史的原因,所以還是會交替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的表述。
(二)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階段
縱觀高校心理咨詢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至今的30余年發展歷程,筆者認為,可以將其劃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指80世紀80年代至1990年。這是萌芽階段。80年代中期,上海、北京、浙江、陜西、四川、湖北、山東等地的一些高校陸續自發地嘗試著開展心理咨詢,但基本上是松散的、無組織的、缺乏聯系的、弱小的、探索性質的。198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了首屆高校咨詢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會議匯集了全國57所高校的139名代表。這次會議寫下了我國高校心理咨詢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會上建立了中國高校心理咨詢研究會籌委會,創辦了《高校心理咨詢通訊》。之后,浙江、上海、北京、陜西等地分別舉辦了心理咨詢研討會、培訓班等。這一時期是高校心理咨詢開始發展,由松散開始走向有組織,由小到大,不斷擴大校際聯系,重視理論與實踐探索的時期。
第二階段指1991年至2000年。這是起步階段。第二階段的起點是全國高校心理咨詢學術團體的建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會于1990年初討論通過成立高校心理咨詢研究會(成立時易名為“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并于1990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宣告中國高校心理咨詢事業進入了一個有組織的發展時期。
專業委員會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創辦《大學生心理咨詢通訊》,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指導地方工作,并先后于1992年在清華大學、1993年在大連理工大學、1995年在同濟大學、1997年在武漢水利水電學院(現武漢大學)、1999年在南京大學召開了第二~六屆學術研討會。這些培訓、宣傳、研討活動大大地推進了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學校的開展,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這個階段除了專業委員會的活動外,還有各地相應機構的建立和活動,陜西、北京、遼寧、四川、湖北、浙江、上海、江蘇、黑龍江等省市先后成立了省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專業委員會)。心理咨詢已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接受,成了學生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三階段指2001年至2010年。這是發展階段。這個階段起點是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這標志著教育部以專項文件的形式來直接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別是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明確的指示,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央16號文件的精神,2005年,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育部成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每年舉辦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指導力度大大加強。
第四階段指2011年至今。這是專業化起步階段。這個階段的起點是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先后頒發了《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和《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育部制訂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在全國設定了若干個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并強調高校要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從而大大地推進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6年底,包括國家衛計委、中宣部、教育部在內的二十二個部委聯合頒發了《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再次提出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該階段在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專職化和工作的專業化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第三、四階段最顯著的特點是黨和政府出面支持、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而大大地促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并且中央、教育部的文件都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因而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度。
在這個過程中,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依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先后在多地召開了多屆學術研討會,包括200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七屆研討會,2004年深圳第八屆研討會,2006年杭州第九屆研討會,2007年哈爾濱工程大學第十屆研討會,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第十一屆研討會,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十二屆研討會,以及參與主辦的六屆“兩岸四地高校心理輔導與咨詢高峰論壇”等等。全國和各地的專業委員會在協助各級政府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需要說明的是,30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過程始終伴隨著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關系的理論探討,伴隨著兩者結合的實踐步伐。思政人員的參與,使高校心理咨詢突破了障礙性咨詢的模式,超越了醫學領域,使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為廣大學生的成長服務,這一點直接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模式,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進程,成了中國高校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的顯著特色。
(三)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影響和貢獻
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一開始便以其鮮明的實踐性、針對性、新穎性、直接性、有效性而引人注目。實踐性是就方式而言,指這一工作是一種實際的、可操作的活動,而不是純理論研究;針對性是就內容而言,它所解決的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戀愛、擇業等方面存在的實實在在的心理問題;新穎性是就形式而言,心理咨詢是來訪者主動上門求助,咨詢師與來訪者建立一種平等、信任關系,咨詢師借助心理咨詢理論和專門技術實施的一種活動;直接性是指途徑而言,它是雙方直接展開的,并且效果是可以比較直接反映的活動;有效性是就效果而言,大量的心理咨詢實踐效果表明,多數人的咨詢效果是好的和比較好的,也正是因為它的有效性,心理咨詢工作才能在早期比較艱苦的條件下成長、發展起來而沒有中途夭折。
正是上述特點,促進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也營造了一種重視人心理的文化氛圍。第一,高校心理咨詢及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僅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增強了心理保健的意識,亦對教育觀念的轉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人們進一步反省教育的目的。在過去“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背景下,強調教育要為人本身服務尤其具有現實意義。而今,我們強調人力資源強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視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核心,因此,關注人的健康發展、充分發展顯得更加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根本上來說,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重視人的潛能發展,重視人的需要滿足,重視人的自我實現,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人的自身價值。這與教育為人的發展服務的功能是一致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蓬勃開展,強化了教育促進人發展的功能,有助于高等教育改革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及學生個體發展的雙重需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強化了心理素質在人的素質中的重要位置。盡管心理素質理應是人的素質的基本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此重視不夠,以致許多著作、文章只提身體素質、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能力素質等,卻不提心理素質。這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人們對心理素質的忽視,致使很長時間以來,許多教育者把心理素質的缺陷、心理障礙的問題當作思想意識、道德品質或法制觀念不強的問題來認識和處理,或意識不到包含在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因素。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心理素質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對一個人的成人成才來說,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思想品德素質以及學習能力等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當前,心理素質教育和訓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得到強調。這固然有社會發展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高要求的原因,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為此創造了現實的基礎——它使我們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僅影響了教育功能,還影響了教育過程,即在教育過程中更加重視師生的心理關系,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重視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習的心理品質,諸如學習的堅毅性、自信心、自制力、自覺性、耐挫力等等,這與在教師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有關,也與大量的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的調查、報道有關。由于學習是學生最主要的活動,是心理素質的最集中表現之處,因而也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進行心理品質教育的最好切入點。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最直接的影響是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具體地說,心理健康教育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之一,這集中地反映在這些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文件和教育部的一系列文件上。其中,1994年頒發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被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與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和參與者,同時也成為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實踐者。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心理咨詢)不僅作為解決人的思想心理行為問題的方法為思政工作者所借鑒,而且作為認識人、理解人的一種思想、觀點受到思政工作者的關注,促進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觀念和學生管理思想深入人心。心理咨詢中所提出的對人的關注、接納、平等、理解的思想和態度,正在逐漸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人員的觀念、方法中。思政工作者開始區別心理問題還是思想問題、道德意識問題,開始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認識教育過程及教育對象,開始運用心理咨詢的方法去做人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很受廣大思政工作者歡迎,他們是受益者。在未來的思政隊伍中,思政工作者將既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又是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這是筆者后面要重點展開的內容——探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兩者的相互影響和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