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拓展的保護視野: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 吳曉秋
- 1834字
- 2021-04-07 17:38:19
三、關于明代滇黔屯軍線路
指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調北征南平定云南梁王殘余勢力后,命大軍沿滇黔通京驛道次第軍事布防,建立衛所,實行屯軍,隨后又進行民屯和商屯。自此,屯軍沿線在歷史的長河中沉積了厚重的文化。從20世紀末開始,以貴州學者為代表的國內學者開始研究明代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的歷史成因、事件的經過、衛所的建立、屯堡文化的特征,以及事件對西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所產生的影響。代表著作有周道祥主編《安順文史資料 第15輯 安順屯堡文化專輯》(安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安順市委員會文史社會聯誼委員會,1994年8月);鄭正強《最后的屯堡一個漢移民社區的文化探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翁家烈《夜郎故地上的古漢族群落 屯堡文化》(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孫兆霞等《屯堡鄉民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8月);朱偉華等《建構與生成》(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李建軍《學術視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9年6月),以及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貴州省安順市人民政府《世界遺產在中國—貴州屯堡文化暨西秀鮑家屯遺產保護研討會文集》(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1月)等。
十余年來,多數文章以明代屯軍沿線的某一區域范圍內,尤其是安順地區的某一文化遺產節點,進行挖掘性研究,也有關于開發和利用該區文化遺產方面的文章出現。如屯堡的戲曲文化、屯堡的建筑文化、屯堡的水利文化、屯堡的服飾文化等。如庹修明《屯堡地戲的文化變遷與保護開發》(《文化遺產》,2009年第1期);王欣、余軍《屯堡建筑群落的技術性保護研究》(《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彭瑛《屯堡水利文化遺產的旅游發展》(《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李軒宇《試論貴州安順屯堡文化景觀的開發與保護》(《青年文學家》,2013年第14期);陳志永、楊愛軍《黔中安順屯堡文化旅游開發初步研究》(《生態經濟》,2006年第8期);傅斌《談安順屯堡文化遺產的價值、保護與活態利用》(《中國文物報》,2014年1月24日6版)。梁潔、黎小雪《安順屯堡文化遺產廊道構建初探》(《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2年)是少有的引入線性遺產概念保護研究屯軍文化遺產的文章。該文以遺產廊道保護方法來關照明代屯軍較為集中的貴州安順地區屯堡文化遺產的整合和保護問題,通過選取安順屯堡文化遺產廊道的構成要素,進一步規劃,探索出一種既可以對屯堡文化遺產起到保護作用,又可以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還能兼顧人們的文化旅游和自然環境不遭破壞,集保護、休閑、教育等為一體的多目標的保護方法。
近幾年來,為加大對屯堡文化保護和搶救的力度,減少對屯堡的外來介入和干預,貴州省政府和安順市政府十分重視對屯堡文化遺產的保護,2011年5月31日,貴州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貴州省安順屯堡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并組織相關的學術研討會。2012年11月,來自中國明史史學會、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等單位的國內學者近百人,在貴州安順市召開“中國貴州·安順首屆屯堡高峰論壇暨保護、開發與利用研討會”。會上專家們對屯堡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進行了熱烈的探討,一致認為要減少對屯堡的外來介入和干預,加大搶救和保護力度,強化對商業開發的監管,盡量減少人為的破壞活動。2013年12月,“貴州屯堡文化暨西秀鮑家屯遺產保護研討會”在安順西秀區開幕。來自國內文物、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就屯堡文化及鮑家屯明代水利工程的保護與發展建言獻策。專家們表示,屯堡文化遺產是研究明朝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不可多得的資料,應加大保護和搶救的力度,并注意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過程中,遵循遺產的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活態性等綜合性保護原則,將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合,協調保護。2015年12月,“屯堡田野·鄉愁旅游”學術研討會暨2015年貴州屯堡研究會年會在安順市西秀區政務中心隆重開幕。研討會邀請了云南、四川和貴州省內的相關專家和學者,圍繞屯堡現狀、文化背景、民情風俗、古建筑、美食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吳忠平、張劍、高守應、吳偉軍、朱進彬分別作了“黃果樹與屯堡景觀申報‘世界遺產’的幾個問題”“屯堡民間工匠藝人的技藝傳承保障機制探討”“安順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中屯堡文化保護利用現狀”“貴州軍屯方言有聲數據庫調查”和“明代保山軍屯及其文化”的發言。
以上研討會的召開,推動了明代滇黔屯軍線路整體性保護研究工作,為下一步線路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指導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