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拓展的保護視野: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 吳曉秋
- 3837字
- 2021-04-07 17:38:19
二、關于茶馬古道
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中茶馬古道是體量較大的線性遺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達到巔峰,民國后逐漸衰落。茶馬古道的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第二階段從21世紀初到現在。涉及保護和利用方面內容的研究主要在第二階段。
茶馬古道研究始于1990年7月云南大學教師木霽弘、陳保亞及徐涌濤、王曉松、李林、李旭六人的一次考察活動,所考察的這條以馬匹為主要運輸工具,以茶葉為主要交換商品的古道后被命名為茶馬古道。1992年《思想戰線》第一期發表了陳保亞的《茶馬古道的歷史地位》,同年4月木霽弘、陳保亞合著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問世。自此以后,“茶馬古道”概念在學界被公開使用,這一階段更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線路的分布和文化價值的探索上,幾乎不涉及保護方面的內容。進入21世紀以來,線性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茶馬古道的保護和利用問題也隨之顯現,研究成果較為集中的是由國家文物局、云南省文物局主編《茶馬古道文化遺產保護論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3月)和由雅安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編《茶馬古道文化遺產保護(雅安)研討會論文集邊茶藏馬》(文物出版社,2012年5月)。專門談及茶馬古道保護方面的個人成果計有余劍明的《云南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現狀與保護》(《中國文化遺產》,2010年,第4期);王麗萍《文化線路與滇藏茶馬古道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7期)、《滇藏茶馬古道線形遺產區域保護研究》(《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2年第3期)、《試論滇藏茶馬古道文化遺產廊道的構建》(《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木基元《茶馬古道與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民族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論叢》2011年);楊福泉《茶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護的幾個問題》(《云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許凡《茶馬古道保護規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年第3期);劉紹容《茶馬古道文化遺產保護普洱共識》(《普洱》2010年第8期);黃玉琴、許凡《空間信息技術在茶馬古道遺產保護管理中的應用初探》(《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4年第4期);李炎、艾佳《“茶馬古道”遺產保護中的文化品牌建設》(《中國文化遺產》2011年第5期)等。以案例的形式來分析和探討茶馬古道保護問題的文章還有很多,如童瑞雪、傅玥;劉大邦、王香麗;
莊春輝;
張新科、樊凱、李芳菊;
幸嶺、蔣素梅、王麗萍
等,在此不一一列舉。另外,從旅游開發的角度探討茶馬古道合理利用問題的文章先后有羅仕偉《試論茶馬古道的旅游開發價值》(《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葉永新《關于“茶馬古道”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學術探索》2005年第4期);喇明英、徐學書《四川茶馬古道路網系統及其文化與旅游價值探討》(《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第4期);李飛、馬繼剛《我國廊道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以滇、藏、川茶馬古道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2期)等。
以上成果中,余劍明《云南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現狀與保護》是專門針對茶馬古道保護較早的文章。該文從文物保護角度出發,不僅介紹了云南省將茶馬古道上的古鎮、古村落、古建筑、古道、橋梁、碑刻題記等文化遺存申報公布為世界文化(自然)遺產、歷史文化名城(村、鎮)、旅游小鎮、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情況,回顧了茶馬古道保護的歷程,同時介紹了云南文物局對茶馬古道進行保護的中長期規劃,推動了茶馬古道的申遺工作。王麗萍引入了歐洲文化線路保護理論,對茶馬古道滇藏段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與保護進行了較為完整深入的研究,并結合歷史學、文化學、地理學、旅游學的知識、理論與方法,圍繞著茶馬古道滇藏段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展開綜合研究。
木基元以茶馬古道的歷史與變遷為切入點,把茶馬古道的歷史與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結合起來,提出了可供參考的意見。
楊福泉從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角度指出茶馬古道研究缺乏文化保護實踐性研究,認為茶馬古道涉及的各省區應通力合作,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制定統一的保護與開發的行動計劃,用各種卓有成效的措施保護沿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許凡認為開展對茶馬古道的保護規劃工作刻不容緩,不僅意義重大,而且是對其最有效的保護。
黃玉琴、許凡分析了茶馬古道在保護和規劃中對空間信息技術的需求,探討了空間信息技術在茶馬古道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保護、規劃及管理中的應用。
李炎、艾佳提出在茶馬古道遺產保護中建立文化品牌是綜合性保護、利用和傳承茶馬古道文化的重要方式。
20世紀初,茶馬古道的旅游價值逐漸顯現,但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把握好開發和利用的分寸一時成為專家、學者競相討論的話題。羅仕偉從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形象塑造等方面闡述了茶馬古道的價值和潛在的發展空間,認為川、滇、藏地區應合力通過旅游開發,提升茶馬古道的品牌形象,實現整體開發利用的戰略思想。
葉永新高度評價茶馬古道的旅游資源,提出要處理好保護文化遺產、生態區域與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平衡好資源優勢與經濟發展和民族地區脫貧之間的關系。
喇明英、徐學書梳理了川西地區茶馬古道川甘青段、川藏段和川滇段的網路,從歷史學和旅游學的角度分析了三條線路的旅游價值。
劉婧、張培認為川藏茶馬古道雖然是一條熱點的旅游線路,但仍然受制于體制、觀念、資金、產品和市場的因素,解決的措施與相關法規、建設資金、產品提升、靈活的市場銷售和大眾參與程度有關。李飛、馬繼剛以滇、藏、川茶馬古道為例,認為保護應在立法、管理、區域聯合、民眾參與基礎上進行,開發則要在編制旅游發展規劃、品牌塑造、建立完善旅游產業要素等方面抓落實,才能實現茶馬古道廊道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并重、并舉、并行。
與此同時,隨著普洱茶的熱銷和伴隨而來的“茶馬古道”文化旅游的推出、大眾媒體的宣傳和報道、與茶馬古道相關的學術社會團體的成立,以及普洱茶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茶馬古道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2008年,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單霽翔、劉慶柱等11位政協委員在第3040號提案中重新解讀了茶馬古道的內涵和外延,認為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象征,而且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豐碑;它承載了西南地區在歷史時期物質和精神上的互惠和交流,同時它傳播了知識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提案呼吁人們重視茶馬古道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次年,國家文物局委托云南省文物局和云南大學茶馬古道研究所對茶馬古道進行整體性研究,并對其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行性進行分析。云南大學茶馬古道研究所再次實地考察了西南地區的茶馬古道,并撰寫了《茶馬古道文化研究報告》,與此同時,云、貴、川、西等省、區、市先后開展了沿線不可移動文物的普查工作,茶馬古道的保護問題在學術界、文化界升溫。云南、四川是茶馬古道主要的研究地區,從21世紀初開始召開過幾次較大的學術研討會。
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召開的“茶馬古道與麗江古城歷史文化研討會”在云南省麗江舉行。來自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國內共323位專家學者相聚麗江,共論茶馬古道。與會學者不僅充分肯定了茶馬古道的多元價值及其歷史和現實意義,同時圍繞茶馬古道的歷史內涵、線路走向、保護與開發,以及研究范圍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會后結集出版了《活著的茶馬古道重鎮麗江大研古城——茶馬古道與麗江古城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該論文集反映了茶馬古道研究領域的拓展與研究內涵的深化,從不同的角度提升了千年古道文化的意蘊。
2010年6月,以茶馬古道遺產保護為主旨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普洱論壇在云南普洱市召開,論壇討論并通過了《關于保護茶馬古道文化遺產普洱共識》(下簡稱《普洱共識》),提出了六大建議,呼吁茶馬古道沿線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各界人士積極行動起來,構建茶馬古道科學有效的保護機制,加強茶馬古道遺產資源調查,積極開展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有重點、有步驟地開展茶馬古道整體保護,依法開展茶馬古道保護與管理,借鑒國內外文化線路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與先進模式,提高茶馬古道的國際知名度和保護水平,增強全社會對茶馬古道價值與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公眾支持和自覺參與茶馬古道保護的意識,及時總結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為茶馬古道的科學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專業依據和政策支撐。《普洱共識》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首次就茶馬古道的保護推出的綱領性文件,充分表達了政府部門與學術研究機構在認識上的高度一致,以及行動上的決心和信心,標志著國家層面對茶馬古道保護研究工作的開啟。
2011年3月20日由云南大學、云南省文物局、云南省旅游局主辦的茶馬古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昆明舉行,會議對茶馬古道的民族、考古、語言及旅游諸內容進行了學術研討。同年4月13日,“雅安茶馬古道研究中心”在四川雅安成立,并于2011年8月在雅安召開了“茶馬古道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它是繼普洱論壇后又一次茶馬古道專題研討會。會后結集出版的《邊茶藏馬:茶馬古道文化遺產保護(雅安)研討會論文集》,該論文集是目前研究茶馬古道的最新成果。
2013年3月,云南、四川、貴州三省境內的茶馬古道被列入國務院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學界與政府為保護中國的文化遺產而共同努力的結果,使西南地區第一條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工作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和領域。目前,沿線省區政府高度重視茶馬古道的保護問題,相關部門依照《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要求,準備聯合將這條古道申報列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最終使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