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關于川鹽入黔

貴州由于不產鹽,食鹽仰給于四川,因此歷史上在黔北、黔東北一帶形成川鹽運輸四大口岸,再通過它們將鹽運送到貴州各個地區。由此,對貴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

涉及川鹽入黔史實的成果資料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古籍文獻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丁寶幀撰修的《四川鹽法制》(四川大學收藏)及民國八年三月趙熙題,寧德、林振瀚編撰的《川鹽紀要》,其他明嘉靖謝東山修、張道纂《貴州通志》,民國任可澄、楊恩元編撰的《貴州通志》。

20世紀末至21世紀前期的10余年里,川鹽運銷的研究和相關學術活動開始活躍,四川、貴州的學者居多。多數成果涉及川鹽古道形成背景、路線的分布、古道的運輸、內涵、特征、價值構成和文化遺產現狀構成等方面的基礎性研究,其中不少成果為后期古鹽道的保護提供了科學和理論依據,但專門針對川鹽入黔保護方面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見。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2014年10月在自貢舉辦的“川鹽古道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會后結集出版的《川鹽古道與區域發展論文集》與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趙逵分別于2008年和2016年出版的專著《川鹽古道——文化線路視野中的聚落與建筑》(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和《歷史塵埃下的川鹽古道》(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1月)。另有來自貴州赤水和思南政府組織匯編的內部資料《川鹽入黔仁岸赤水》《烏江鹽油古道》。專門就川鹽古道保護研究方面的文章目前十分稀少,相關的大致有楊雪松、趙逵等人《“川鹽古道”文化線路的特征解析》(《華中建筑》,2008年第26卷第10期)、《潛在的文化線路——“川鹽古道”》(《華中建筑》,2009年第27卷);鄧軍《川鹽古道文化遺產現狀與保護研究》(《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文化線路視閾下川黔古鹽道遺產體系與協同保護》(《鹽業史研究》,2015年第2期);李夏薇、鄧軍《文化線路保護與大眾傳播研究——以自貢鹽業博物館對川鹽古道的保護與傳播為例》(《鹽業史研究》,2015年第4期)等。此外,涉及川鹽入黔古道旅游資源開發的文章時有出現,如劉彥群等人的《川滇黔古鹽道與旅游開發研究》(《鹽業史研究》,2005年第4期)、《川黔渝生態金三角古鹽道與休閑旅游聯動開發研究》(《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謝天慧等人的《川黔渝生態區古鹽道旅游資源深度開發的SWOT分析》(《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等。

其中《川鹽古道與區域發展論文集》是近年來川鹽古道研究的最新成果,遺憾的是在333篇文章中幾乎沒有專門研究鹽道保護方面的文章。趙逵的兩部專著基于2005年他對鄂西南、川南、渝東南、渝東北地區古鹽道及其沿線聚落所作學術考察后,從“文化線路”視角分析研究川鹽古道形成的歷史原因,以及在多元文化影響下該區域范圍內聚落與建筑的產生、發展和嬗變過程,通過對聚落的研究,尋找歷史時期當地鹽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關聯。趙逵.《川鹽古道——文化線路視野中的聚落與建筑》.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雖然著作里沒有直接闡述對川鹽古道的整體性保護,但書中對四川、貴州川鹽古道區域范圍內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的選址、分布和布局的調研、資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為探索沿線聚落及建筑文化的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楊雪松、趙逵等人以文化線路的判別標準對川鹽古道的時空特征、文化特征,以及功能性和目的性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擬用文化線路的視野保護川鹽古道,為后期川鹽入黔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楊雪松、趙逵等.《“川鹽古道”文化線路的特征解析》.《華中建筑》,2008年第26卷第10期.鄧軍認為現階段川鹽古道文化遺產存在的缺乏協調保護機制、破壞性開發、文物保護滯后、“非遺”傳承面臨危機等問題,呼吁沿線各地聯合行動、建立保護機制,及時普查搶救和開展合作研究等措施。鄧軍.《川鹽古道文化遺產現狀與保護研究》.《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李夏薇等人呼吁川鹽古道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大眾傳媒的參與,沿線各省區應合力共同研討川鹽古道文化遺產整體性傳播方案,以推動跨區域的線性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李夏薇、鄧軍.《文化線路保護與大眾傳播研究——以自貢鹽業博物館對川鹽古道的保護與傳播為例》《鹽業史研究》,2015年第4期.《川鹽入黔仁岸赤水》《烏江鹽油古道》均是貴州方面基于對仁岸、涪岸沿線水、陸鹽道文化遺產實地考察、研究匯編的內部資料,均為學界探討川鹽入黔仁岸、涪岸的保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線索。在川鹽入黔古道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雖然文章不多見,但劉彥群、謝天慧等人分析了川滇、川黔古鹽道旅游開發價值和開發的有利條件,提出了該區古鹽道與休閑旅游聯動開發策劃和建議,期望能為相關區域的旅游開發提供有益的參考。

有關川鹽的學術調研活動近幾年來日益得到沿線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如2010年4月,由國家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央電視臺聯合組織,四川五糧液集團冠名贊助的“五尺道—石門道—鹽道”考古調查活動,考察組對自貢、宜賓、昭通、曲靖部分古鹽道進行了田野考察。王鴻儒等.《五尺道:見證秦朝對云貴高原的開發》.《中國民族報》,2010年8月27日.2014年4月至11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組織研究人員開展了歷時76天的田野調查,對四川自貢、樂山、瀘州、宜賓、廣元、遂寧、涼山,重慶江津、綦江、黔江、云陽、忠縣、開縣、巫溪、巫山、酉陽、石柱,貴州銅仁、遵義、畢節,湖北十堰、恩施、神農架林區,湖南張家界、湘西,云南昭通、曲靖、麗江及陜西鎮坪等地區的古鹽道及鹽運文化遺產進行了系統考察,全面地把握了川鹽古道的歷史和現狀、分布和線路、價值和特征及其文化遺產的構成等基本問題,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鄧軍.《尋訪川鹽古道》.《中國文化報》,2014年10月18日.同年9月,自貢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邀請了北京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20余位專家,對自貢境內鹽運古道近100處文物點進行了合作考察,取得了重要的新發現和考察結論,專家們一致認為自貢鹽運古道初步具備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

同年10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再次聯合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在鹽都自貢成功舉辦了“川鹽古道與區域發展”高端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大院校、川黔滇等省區文物管理部門及從事鹽文化研究的116位專家學者,就川鹽古道的線路、川鹽的運銷、川鹽古道與區域社會的變遷,以及古鹽道文化遺產的保護等方面的主題展開了廣泛的溝通和交流,會上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相關人員匯報了“尋訪川鹽古道”大型學術考察活動情況,希望用“文化線路”的概念,聯合四川、重慶、云南、貴州、湖南、湖北“五省一市”相關部門,將川鹽古道整合申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盡快啟動川鹽古道保護規劃,推動跨區域的線性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這次研討會是目前唯一一次有關川鹽研究的大型學術會議,其意義較為重大。會后除結集出版了《川鹽古道與區域發展論文集》之外,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還出版了大型川鹽古道圖錄《尋訪川鹽古道》,該圖錄是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組織相關研究人員開展大型學術考察活動的成果,書中選編了川黔、川滇、川鄂、川湘、川渝古鹽道沿線大量文物資料、碑刻、拓片、地方文獻資料、照片等,對川鹽古道上食鹽的運輸線路、鹽運與文化遺產、古鎮、古街、古村落及古鹽道的保存現狀有了整體的把握和認識,為川鹽入黔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圖片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平原县| 荆州市| 简阳市| 石林| 富源县| 理塘县| 荥经县| 呈贡县| 新建县| 高碑店市| 福海县| 从江县| 开封县| 贵溪市| 彭阳县| 陇川县| 麻栗坡县| 徐汇区| 贵州省| 东兴市| 青冈县| 道孚县| 乌什县| 横山县| 息烽县| 剑川县| 桦南县| 神农架林区| 堆龙德庆县| 随州市| 南澳县| 东安县| 乐都县| 北辰区| 绿春县| 马山县| 常州市| 界首市| 新密市|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