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洪秀全出生在廣東花縣,后移居到官祿布村,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村中的父老鄉親對他有無限的期待,都希望他能夠考取功名從而光宗耀祖。可是,洪秀全都在此后的三次廣東府試中落榜,甚至在第三次落榜后深受打擊,生了一場大病,處于極度昏迷之中。身體恢復健康之后的洪秀全在家中偶然間發現了一本名叫《勸世良言》的小冊子,他被書中所描繪的和平安詳、無憂無慮的美好世界所吸引。洪秀全不甘心于考試的失敗,在六年后第四次參加了科舉考試。第四次考試的結果不出所料,洪秀全再一次落第。這一次落榜的他回到家后只是把經書亂撒在地上,情緒相比上次有些降低。洪秀全由于深受《勸世良言》中基督教的感染,所以迅速拋棄“四書五經”,并把家中孔子的牌位換成上帝的牌位,決心從一名儒生轉變為一名基督教信徒。
洪秀全為了讓基督教在廣東廣泛傳播,他開始在廣州附近傳教,但效果卻很不明顯。洪秀全勸說自己的好友馮云山改信基督教,并向父老鄉親宣傳教義。洪秀全在此期間還編寫了一些類似于《原世救道歌》的教義詩文。
1843年,洪秀全在馮云山的幫助下,成功創立“拜上帝會”,并與馮云山一起去廣西傳教。在他們的大力宣傳下,當地的基督教信徒與日俱增,兩年內他們發展了包括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在內的兩千多名會員。
隨著剝削的加重,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農民反抗不斷發生,清政府統治危機愈加強烈。洪秀全毅然決定反清。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省桂平縣金田村揭竿而起、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在洪秀全的帶領下,太平軍攻克永安,并在永安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洪秀全稱“太平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封蕭朝貴為“西王”,封馮云山為“南王”,封韋昌輝為“北王”,封石達開為“翼王”等。
1852年,太平軍從永安一路北上,先后突破桂林、長沙,攻克武昌、安慶。在進軍途中,馮云山和蕭朝貴身負重傷而犧牲,但太平軍勢力強大,起義隊伍瞬間發展到50萬人。1853年,太平軍成功功克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并在此定都。
1853年,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并取而代之,太平軍開始北伐和西征。雖然北伐過程艱辛,處處遭難,但是西征戰場上太平軍卻勢如破竹,取得了重大勝利。1856年,太平天國的領域已擴大到長江北面。太平天國進入了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