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
- 林洪生
- 7379字
- 2019-12-27 18:50:25
第七節 化療藥物滲漏、靜脈炎的處理及預防
一、概述
靜脈輸注化療藥物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在通過外周靜脈輸注化療藥物時,常常會因為各種原因造成化療藥物外漏、外滲或引起外周靜脈炎,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和心理的痛苦,還影響對疾病的進一步治療。
二、病因病機
(一)發病原因
1.患者因素
腫瘤患者長期、反復輸液對血管內膜有不同程度的損傷,使血管壁變薄、彈性下降、血管脆性增加,加之多數患者出現惡心、嘔吐,增加了活動機會,致使針頭向外滑脫,易于外滲。
2.藥物因素
化療藥物的刺激性大,與其濃度、酸堿性、滲透性及毒性有關,在很短時間內進入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過了血管本身的應激能力,從而對血管內膜產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組織損傷。 [1]
3.技術因素
(1)護理人員專科知識缺乏,對化療藥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2)靜脈穿刺技術不夠熟練。
(3)選擇血管不當,穿刺成功后針柄固定不牢固。
(4)對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止血帶結扎過緊、時間過長等都可能造成對血管的損傷。
(5)選用了局部血管有病變的肢體,由于血管收縮導致血管內壁壓力增加而發生外滲。 [2]
(6)選擇肘窩、手腕、腳踝等關節處穿刺,這些部位感覺遲鈍,早期滲漏不易及時發現,容易導致血管神經損傷而出現肌腱攣縮。 [3]
(二)滲漏機制
強刺激性藥物在很短時間內大量快速進入血管內,一旦超過血管本身的緩沖應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損處堆積,就會引起血管內膜受累。輸注的靜脈發生痙攣,血管壁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都能使細胞毒藥物發生滲漏,而弱刺激性藥物長時間滴入血管,持續刺激血管內膜,使內皮細胞被破壞,也會引起靜脈炎。如多柔比星(ADM)可滲入到細胞核中的DNA,抑制DNA的復制與轉錄,形成ADM-DNA復合物,它從壞死細胞釋放后又可被活細胞攝取,造成活細胞死亡,從而引起慢性潰瘍;而不與DNA結合的藥物,如植物堿類藥物依托泊苷,主要通過脂溶作用破壞細胞膜;無刺激性抗代謝化療藥物,如甲氨蝶呤(MTX)滲出可干擾葉酸代謝,影響正常細胞的新陳代謝。 [4]
三、診斷分型
1.外漏
由于刺破血管造成化療藥物滲漏于血管外的皮下組織,穿刺部位腫脹明顯。
2.外滲
由于血管通透性改變造成化療藥物滲于血管外的皮下組織,穿刺部位腫脹明顯。
3.靜脈炎臨床分型標準(參照1990年杭州護理會議制定的靜脈炎分型標準)
(1)紅腫型:
沿靜脈走行皮膚紅腫、疼痛、觸痛。
(2)硬結型:
沿給藥靜脈局部疼痛、觸痛、靜脈變硬、觸之有條索感。
(3)壞死型:
沿血管周圍有較大范圍腫脹疼痛,形成瘀斑達皮肌層。
(4)閉鎖型:
靜脈不通,逐步形成機化。 [5]
四、臨床表現
1.化療藥物發生外漏、外滲時,患者局部常表現為腫脹和急性燒灼樣疼痛。
2.外漏或外滲液體在注射部位聚集形成硬結,逐步發展至水皰、潰瘍斑塊等。
3.可能會出現關節僵硬,活動受限,神經病變及受累部位灼痛。
4.沿靜脈走向局部紅腫熱痛,靜脈變硬,觸之有條索感。
五、西醫治療
目前,對化療藥物滲漏導致患者局部皮膚組織損傷及靜脈炎的處理方法很多,主要以外治為主。
1.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環形封閉 地塞米松具有解痙、消炎、抗過敏的作用。利多卡因為局部麻醉藥,對組織無損傷,穿透性、擴散性強,長期使用在體內無蓄積,可反復使用 [6]。具體操作方法為:地塞米松5mg + 2%利多卡因5ml + 0.9%氯化鈉注射液10ml環形封閉。
2.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和山莨菪堿(654-2)濕敷 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和654-2經皮膚快速吸收進入局部組織,減少局部組織的水腫及炎性反應,解除痙攣,促進了血液循環。地塞米松能穩定細胞膜,減少炎性物質的釋放,提高組織耐受性和非特異性抗炎作用,抑制分泌,減少細胞外液,阻斷腫瘤毒性代謝物對血管的影響,療效較快 [7];利多卡因能使因化療藥物對血管刺激、靜脈炎和外滲所致疼痛、肌肉痙攣緩解,改善局部組織缺氧缺血,以利患者安靜地接受化療,減少藥物外滲的發生;654-2為阻斷M膽堿受體的抗膽堿藥,經皮膚吸收進入靜脈,松弛血管平滑肌,解除血管痙攣,擴張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細胞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穩定細胞膜,減少靜脈炎和組織壞死的發生,也利于損傷的組織修復,同時起到鎮痛作用。具體操作方法為:地塞米松10mg + 2%利多卡因10ml +山莨菪堿10mg 3種藥物混合,浸潤7cm × 15cm的12層紗布條外敷,治療3~7天。復方高滲糖(主要成分為50%葡萄糖)、維生素B 12和地塞米松濕敷:高滲糖因其滲透壓大,可減輕炎癥滲出,緩解局部腫脹等炎癥反應,有利于創傷愈合;維生素B 12則可以通過局部神經感受器及痛覺中樞阿片受體達到鎮痛作用 [8]。同時還參與蛋白質、脂肪、糖的代謝,保護支持營養神經鞘和血管內皮的功能,從而起到抗神經炎作用,并修復皮膚、黏膜上皮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有文獻 [9]報道,維生素B 12可降低阿霉素(多柔比星)的毒性,減緩阿霉素外滲所致的皮膚炎癥反應和靜脈炎性反應;地塞米松為腎上腺皮質類激素,對細菌、化學刺激和各種物理刺激所引起的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減輕炎癥早期所引起的滲出、水腫、毛細血管擴張、白細胞浸潤及吞噬反應,從而改善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也可抑制炎癥后期毛細血管增生和成纖維細胞增生,延緩肉芽組織增生,可以防止粘連及瘢痕形成。
3.33%~50%硫酸鎂濕敷 硫酸鎂是臨床上常用的外用型消炎止痛藥物,可以經皮膚吸收,至皮下后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解除血管痙攣,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從而緩解局部炎癥反應,恢復血管正常功能。
4.喜療妥膏外用 喜療妥的主要成分為磺酸酯黏多糖。喜療妥能阻止炎癥細胞在血管壁附著,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營養供給,促進組織復原,具有消腫、去瘀、消炎、止痛的功效,可以更好地抵抗藥物外滲所致的炎癥反應,改善輸液滲漏的臨床表現 [14]。用法:每次3~5cm藥膏,涂在患處輕輕按摩,每日1~2次。
5.注射拮抗劑 某些化療藥物外滲后,早期靜脈給予拮抗劑可取得良好療效。注入拮抗劑可阻止化療藥物與組織細胞結合,減少藥物對組織的刺激損傷作用 [21]。具體操作方法:化療藥物一旦外滲,應立即停止給藥,抽吸血管內外藥液后,即刻自原靜脈通道注入拮抗劑或拔針按壓針眼后,給予2%普魯卡因、地塞米松、透明質酸酶等藥物做環形封閉,并冰敷。①如氮芥、絲裂霉素、放線菌素D的外滲,可用硫代硫酸鈉拮抗。硫代硫酸鈉可使藥物迅速堿化,減少與DNA結合,減輕損傷。亦可用維生素C解毒。②碳酸氫鈉可用于多柔比星和長春堿外滲,起到化學沉淀作用,消炎需加入地塞米松。③欖香烯外滲,可給予維生素B 12。④當高濃度的順鉑外滲時,可用硫代硫酸鈉進行中和。用法為4ml的10%硫代硫酸鈉與5ml注射用水混合,即為0.17%mol/L的硫代硫酸鈉溶液,于外滲部位多次皮下注射,數小時后重復給藥 [22]。
6.局部涂布注射55%~99%的二甲基亞砜(DSMO)1.5ml,3~4次/天,共7~14天,讓其自然干燥。二甲基亞砜有很強的組織穿透能力,并具有捕捉自由基和加速局部外滲藥物清除的功能,因此很適用于外敷。該藥物適用范圍較廣,可用于蒽環類、絲裂霉素、順鉑、異環磷酰胺和氟尿嘧啶等藥物外滲 [23]。
7.透明質酸酶 可降解皮下組織的透明質酸,以加快外滲藥物擴散而利于吸收,并減輕疼痛,適用于植物堿類。用法:透明質酸酶1ml,局部滲漏處皮下注射。
8.草酸鉑 草酸鉑有外周神經毒性,遇冷加重,禁止用冰水漱口和冷食 [24]。用藥后不能冰敷,在臨床工作中要加以注意。
六、中醫治療
1.芒硝冰袋冷敷
芒硝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硫酸鈉(Na 2SO 4·10H 2O)及少量氯化物,具有良好的吸潮性,與水相溶,滲透性強,冰點低,自身具有吸收熱量的特性 [10]。中藥外敷使藥物通過皮膚吸收,直達病所,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散積消腫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證實,10%~25%的芒硝外敷可加快淋巴循環,增強網狀內皮細胞吞噬功能,減少局部白細胞浸潤,減輕炎性反應,并可利用其高滲性使組織水分滲出體外,減輕腫脹,從而達到減輕局部腫痛、降低血液中性粒細胞計數、減輕全身應激反應的目的 [11]。芒硝冰袋制作方法:用芒硝10g加清水100ml配制成10%芒硝溶液,將醫用棉墊浸潤,裝入透水無紡布袋(一面為透水層,另一面為隔水層)中,放置于?18℃冰箱中12小時,制成芒硝冰袋,取出后呈冰霜狀,松軟可塑形,將芒硝冰袋敷于藥物滲出部位處 [12]。
2.美寶濕潤燒傷膏
濕潤燒傷膏的主要成分為黃芩、黃柏、黃連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止痛、抗炎、抗感染、生理性再生修復皮膚,促進愈合,減輕損傷等作用 [13]。使用方法:暴露創面用藥。涂于燒、燙、灼傷等創面(厚度薄于1mm),每4~6小時更換新藥。換藥前,須將殘留在創面上的藥物及液化物拭去。
3.六神丸外用
用中藥六神丸食醋調研涂抹治療。六神丸由雄黃、麝香、冰片、牛黃、珍珠、蟾酥等6味藥配制而成。六神丸治療化療藥物外滲主要用其清熱解毒、消炎鎮痛、消腫止痛、消毒生肌之功效。六神丸中牛黃清熱解毒,珍珠清肝解熱、消毒生肌,雄黃、蟾酥解毒消腫止痛,麝香、冰片芳香走竄而善散瘀火熱毒。另外,雄黃、蟾酥、珍珠、冰片均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 [15]。
4.田三七、生山梔外用
局部疼痛劇烈而腫脹不明顯時,田三七、生山梔1∶3比例配制;局部疼痛較輕而腫脹明顯時,田三七、生山梔2∶3比例配制。將田三七、生山梔磨粉,外用時取適量粉末于一次性無菌換藥碗中,用適量蛋清或蜂蜜調成糊狀后直接外敷,厚度約0.5mm,面積應超過滲漏部位邊緣2cm左右,局部用保鮮膜覆蓋后膠布固定,以防水分丟失和污染。調成糊狀的藥液存放在2~6℃冰箱中可保存2~3天。皮膚損傷Ⅲ度患者,應先將田三七、生山梔粉高壓消毒,使用時用蛋清調配,現用現配,每日2次,無菌紗布覆蓋,并需嚴格按照無菌原則換藥 [16]。
5.冰敷加蘆薈外敷
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縮,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由于血管收縮,減少藥物吸收,可使某些藥物局部破壞作用滅活,同時冰敷可使神經末梢及細胞的敏感性降低,降低組織代謝,抑制血管的炎性滲出和出血,從而減輕疼痛及對組織細胞的損害 [17]。低溫狀態下血管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增強,從而減少靜脈炎的發生 [18]。
6.活血通絡膏外敷
活血通絡膏由大黃、苦參、乳香、沒藥、血竭、冰片、透骨草、伸筋草等組成。中醫學認為,化療藥物滲漏致組織損傷乃因藥毒入侵,使之熱毒蘊結、氣血瘀滯而成,治療當以清濕熱、化瘀血、散結脈為主。活血通絡膏組方中乳香活血止痛,沒藥散血消腫,大黃活血祛瘀、消腫止痛,血竭生肌斂瘡,冰片、苦參清熱解毒、行氣理滯,透骨草、伸筋草疏通脈絡;諸藥合用,具有活血通脈止痛、行氣理滯、軟堅散結之功。研究表明 [19],活血通絡膏外敷治療化療藥物滲漏性損傷有較好療效。
7.四黃散加蜂蜜外敷
四黃散為中醫外科名方,其中黃柏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大黃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梔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全方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之功;蜂蜜既能賦形,又具有解毒功效,能有效增強四黃散的功效,故消除紅腫熱痛癥狀的效果較佳。另外,梔子、黃柏、黃芩的成分均含小檗堿,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可激活白細胞網狀內皮細胞吞噬,可直接對抗炎癥引起的血管擴張;大黃的有效成分為蒽醌衍生物,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四黃散加蜂蜜治療靜脈炎效果確切,同時因其調和成糊狀可直接涂于皮膚,不易出現外漏現象,且操作性簡便,患者容易接受,值得臨床應用 [20]。
七、護理
1.合理選擇血管 長期化療的患者,建立系統的靜脈使用計劃,按照先遠后近的原則,選擇前臂彈性好、無靜脈彎曲及分叉的血管,盡量避開手指、腕部等關節部位及肌腱、韌帶走行的部位。上腔靜脈綜合征的患者不能選擇手及上肢靜脈,應選擇下腔靜脈化療;乳腺癌術后的患者,尤其是做腋淋巴結清掃者,盡量不選擇患側手及上肢靜脈進行化療。對于嘔吐頻繁的患者使用靜脈留置針,防止針頭脫出或外滲;刺激性較強的化療藥物,應選用中心靜脈。
2.加強感染控制 嚴格無菌操作技術,操作前充分洗手,嚴格消毒穿刺部位,穿刺點用無菌透氣敷料或透明敷料覆蓋,保持其清潔、干燥,固定牢固,減少摩擦。
3.提高醫護人員的操作穿刺技術 熟練掌握穿刺技術,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護好靜脈,左右手交替,24小時內不要在穿刺過的靜脈下方穿刺,防止滲出,確保一次穿刺成功;對脆性較大的血管,采用小力度,針與皮膚的夾角約15°~25°,緩慢平行進針,見回血后不再進針,以避免液體外滲。
4.減少對血管壁的機械刺激和損傷
(1)注意拔針的方法,先拔出針頭,再立即用干棉簽按壓穿刺點,使針頭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退出管腔,以避免針頭對血管造成的機械性切割損傷。
(2)在靜脈推注化療藥物時,應確定頭皮針斜面在血管內之后再推注,速度緩慢,減小壓力,以防外滲。
(3)按醫囑正確配藥,部分化療藥物溶解較慢,一定要等藥物完全溶解才能使用,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
5.準確輸入化療藥物和液體 靜脈沖入化療藥物時,應邊抽吸回血邊注藥,注藥完畢后繼續輸入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溶液,以確保不發生外漏;根據藥物性質及輸液量來調節輸液速度;輸入刺激性藥物后應充分沖管,減少藥物對血管壁的刺激;輸液量較大時,應選擇粗大的靜脈血管,減輕對血管壁的壓力。
6.改進穿刺技術 長期化療外周血管較細者應首選中心靜脈置管,如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股靜脈;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靜脈留置針,但必須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必要時簽署拒絕置管同意書。
7.改進醫療器材 建議使用精密過濾輸液器;如經濟條件允許,可選擇中心靜脈置管,酌情使用靜脈留置針;對于有刺激性的藥物,靜脈輸液時禁止使用鋼針。
8.建立化療觀察表,及早發現藥物外漏、外滲及靜脈炎,并及時給予處理。
9.重視經外周靜脈化療患者血管的觀察和保護,如果發生外漏或靜脈炎要立即采取積極措施,以免延誤病情,一旦造成局部皮膚組織的壞死或靜脈的閉鎖,將增加治療難度并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10.經外周靜脈輸注化療藥物后,及時給予藥物外敷,可以減輕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減少靜脈炎的發生概率,有效地保護患者的血管,延長血管的使用效率,保障治療的順利進行。
11.健康教育 化療前,向患者做好知識宣教。向患者說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及外周輸注化療藥物的風險,建議患者盡量選擇中心靜脈化療。講解保護血管的重要性和發生藥物外漏、外滲及靜脈炎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和處理原則,提高患者化療期間的自護能力,并積極配合治療;教會患者觀察化療過程中及時發現滲漏的臨床表現,以便及時給予治療。
12.藥物滲漏處理 應根據使用的化療藥物及滲漏的程度、范圍,及時給予處理。
(1)一般滲漏的處置:一旦發現化療藥物滲漏到血管外,須立即停止注射,用空針盡量回抽漏出的藥液,拔針后用干棉球按壓3分鐘左右,并在藥物外滲的24~48小時內抬高受累部位,以促進血液回流,減少外滲藥物的吸收,減輕局部組織腫脹。
(2)局部冷敷:冷敷可使神經末梢及細胞的敏感性降低,使血管收縮,減少藥物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及對組織細胞的損害。同時,冷敷可使神經末梢及細胞的敏感性降低,降低組織代謝,抑制血管的炎性滲出和出血,從而減輕疼痛及對組織細胞的損害;低溫狀態下血管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增強,從而減少靜脈炎的發生。冷敷適宜于化療藥物及一些非縮血管藥物外漏,可減輕蒽環類抗癌藥物和紫杉醇(Taxol)、氮芥(HN 2)、多柔比星(ADM)等在皮損部位所致傷害的程度。可用冰袋間斷冷敷藥物外滲處皮膚24~48小時(時間長短應以患者耐受程度為限)。冷敷可減輕蒽環類化療藥物、多柔比星等所致皮膚損傷的程度,冷敷時間通常在最初72小時內,每天冷敷4次,每次30分鐘,同時要防止凍傷。冷敷能加重皮膚毒性,植物堿類化療藥物不宜使用。
(3)局部熱敷:熱敷適用于植物堿類抗癌藥物的外滲,如長春新堿(VCR)、長春堿(VLB)、異長春花堿。局部溫熱敷可以加快外滲藥物的吸收與分散,減輕藥物外滲所致皮膚傷害。
(4)抬高患肢:外敷期間患者需保持局部清潔,患肢不要過度活動、負重;適當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從而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局部組織腫脹。
總之,發生化療藥物滲漏后,可通過充分評估,與醫生合作,采用前面介紹的治療方法。
(張荔)
參考文獻
[1] 陳立芳,杜紅,劉瓊,等.1號消炎膏加冰敷治療化療藥物外滲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9):43.
[2] 李俊英,余春華,付嵐,等.化療藥物外滲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9):73-75.
[3] 戴勤,劉麗華,龍國美.化療過程中預防靜脈滲漏的系統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9):749-750.
[4] 唐勇.懷化市2002年和2004年門診部患者支原體感染對比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5,5(3):180.
[5] 楊秀麗,曹裕才,閻素珍.靜脈治療[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0:197-198.
[6] 陳新謙,金有豫.新編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20-426.
[7] 任澤鳳,劉愛鳳,等.地塞米松、利多卡因、654-2對化療藥物血管外滲防護作用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10(10):9.
[8] 曹小杰,孫亞芹,王紹,等.膽囊收縮激素對維生素B 12的鎮痛作用[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3,19(1):334-335.
[9] 冼勵堅.維生素B 12對阿霉素減毒作用機制的初步探討[J].癌癥,1989,6(2):103-105.
[10] 戴安邦,尹敏執,嚴志弦,等.無機化學教程(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59.
[11] 張嘉明.應用大黃芒硝食醋外敷治療闌尾膿腫對人白細胞水平的影響[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1,8(2):35-36.
[12] 殷婷,殷翠明,代啟華.芒硝冰袋冷敷治療化療藥物外滲的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07,20(6):1067.
[13] 時雙蘭.濕潤燒傷膏用于輸液外滲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3,18(7):490.
[14] 陳瑜,魏惠琴,謝宇紅.喜療妥外用治療輸液滲漏的療效觀察[J].福建醫藥雜志,2003,25(6):176.
[15] 陸淑華.六神丸在治療化療藥物淺靜脈外滲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14):2499.
[16] 張麗萍,林之秀,鄭曉珍.田三七和生山梔用于發皰類化療藥物外滲的療效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7,6(6):426.
[17] 鐮田ヾク子,陳淑英.新編護理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484.
[18] 劉玉玲,屈曉湘,唐湘玲.上清丸濕敷結合冰敷預防蓋諾所致靜脈炎的療效觀察[J].當代護士,2005(1):57-58.
[19] 王利端,王濤,張學娥,等.活血通絡膏外敷治療化療藥物滲漏性損傷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5,14(2):128-129.
[20] 潘鈞衡,王英姿,朱靈堤,等.四黃散加蜂蜜外敷治療靜脈炎52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12):2153-2154.
[21] 李魏春,王麗,閆鳳玉.化療藥物滲漏的預防與處理[J].黑龍江醫學,2006,30(7):536.
[22] 李俊英,余春華,付嵐,等.化療藥物外滲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中華實用護理雜志,2005,21(9):74.
[23] 宋林萍,郝秋蓮.常見抗癌藥物外滲的預防和處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55.
[24] 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