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
- 林洪生
- 5169字
- 2019-12-27 18:50:20
第三節 病機
一、正虛邪實
正虛是指正氣虛弱,正氣即是真氣,是由先天元氣及得之于后天飲食之氣結合而成。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能抵御外邪侵犯機體,防止疾病的發生,亦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遺篇)》)。若正氣虛弱,不能抵御邪氣,則疾病叢生,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傳統醫學認為,腫瘤的發生與正虛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外證醫案匯編·乳巖附論》說:“正氣虛則成巖。”邪實既指感受邪氣,又指體內邪氣過盛。無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還是飲食勞傷,皆可導致機體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和,氣血紊亂,或為痰凝,或為血瘀。而瘀血、痰塊反過來作為致病因素,在正虛的條件下,內外合邪,毒邪留滯,而成腫塊,致發腫瘤。如《醫宗必讀》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靈樞·百病始生》有:“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并指出“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諸病源候論·癥瘕候》也提到:“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器相搏結所生也。”《圣濟總錄》論瘤曰:“瘤之為義,留滯而不去,氣血流行不失其常,則形體和平,無或余贅,乃郁結壅塞,則乘虛投隙,瘤所以生。”《景岳全書·腫脹篇論腫脹為:“此惟不善調攝,而凡七情、勞倦、飲食、房闈,一有過傷,皆能戕賊臟氣,以致脾土受虧,轉輸失職,正氣不行,清濁相混,乃成此證。”傳統醫學亦重視年齡因素在腫瘤發病中的意義。如《外科啟玄·癌發》說:“四十歲以上,血虧氣衰,厚味過多。”《景岳全書·噎膈》指出:“少年少見此證”,“惟中衰耗傷者多有之”。趙養葵也認為噎膈“惟男子高年者有之”。說明年齡愈大,腎氣愈衰,腎藏精功能減退,機體臟腑功能容易失調,防御功能降低免疫功能減弱,導致正氣內虛,邪毒內結,發生腫瘤。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真陰真陽所藏之處。脾腎兩臟對固護人體正氣十分重要。若脾腎不固,先后天失調,最易導致癌瘤的發生。因此,《景岳全書·噎膈》強調:“凡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治脾者宜從溫養,治腎者宜從滋潤。”惡性腫瘤患者大多有脾氣虧虛或腎虛等證,通過中藥健脾補腎,或重點以健脾益氣,或重點以補腎固精,均能使正氣得以恢復,抗癌能力得到增強,有利于病體的康復。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常因虛致病,又因病致虛,形成惡性循環。由于病邪日久,耗精傷血,損及元氣,氣血雙虧,致面削形瘦,削骨而立;或腫瘤病人經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之后,大傷氣陰,正氣不支,亦表現為大肉陷下,大骨枯槁。正衰則邪盛,機體抗癌能力低下,往往使癌瘤進一步播散擴展;邪盛則正更虛,這是晚期癌瘤治療中的一大問題。故采用扶正與祛邪相結合,調補先后天功能,增強和調動機體自身抗癌能力是當前惡性腫瘤治療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最常用的法則,對預防癌瘤、治療癌瘤、帶病延年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臟腑失調
臟腑是指五臟六腑。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六腑為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臟與腑存在著功能上的區別,五臟具有化生和貯藏精氣的作用,六腑具有受盛和傳化水谷的作用,如《素問·五臟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臟腑之間,通過經絡的聯系,互為表里,分屬陰陽,共同協調地完成各項生理功能;若臟腑失調,則引起氣血紊亂,或先天臟腑稟賦不足,皆為腫瘤發生的內在因素。中醫學對此早有文獻記載,如《難經·五十五難》記載:“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肯定了積聚的產生是因臟腑功能失調所致。《諸病源候論·積聚候認為:“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腑臟之氣所為也。”將積聚的產生歸之于臟腑虛弱,陰陽不和,感受外邪,內外合邪所致。《醫學入門》還指出:“郁結傷脾,肌肉消薄,外邪搏而為腫曰肉瘤。”說明脾主肌肉,七情內傷,外邪搏結,內外合邪,脾臟受傷。脾不運精微,濡養肌肉,停痰留瘀,毒邪停聚,致生肉瘤。《瘍科心得集·辨瘰疬癭瘤論》關于癭瘤的發病認為:“癭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指出了五臟功能失調,導致瘀血濁氣痰滯內生,毒邪凝滯,變生腫塊,而為癭瘤。《瘍科心得集·辨腎巖翻花絕癥論》在論述腎巖翻花病因病機時說:“由其人肝腎素虧,或又郁慮憂思,相火內灼,水不涵木,肝經血燥……陰精消涸,火邪郁結。”將五臟虧虛,或七情內傷,使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正氣內傷,陰精枯涸,毒邪積聚,產生腫瘤描述得十分精當。臟腑失調在腫瘤的病機變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心主火,七情內傷易致心火亢盛,毒熱內結,痰火流注,發為繭唇;肺主氣,主治節,通調水道,肺的功能失調,常見氣機紊亂,水津停聚,而為臌脹,或陰虛水虧,發為噎膈;脾主肌肉,主運化,既為氣血生化之源,又為生痰之源,脾的功能失調,易致氣血生化虧乏,大肉下陷,多表現為腫瘤病人的惡病質,或痰濕內生,變生腫塊,發為癭瘤瘰疬;肝主疏泄、藏血,肝的功能失調,多為情志變化,七情內傷,氣機紊亂,血不歸肝,氣滯血瘀,發為乳癖;腎藏精,內寓真陰真陽,腎的功能失調則相火內熾,陰津枯涸,發為噎膈,或氣化功能失司,水濕泛濫,氣滯血瘀,而為臌脹。臟腑功能之間密切相關,一臟有病,常他臟受累,終至正氣虧虛,邪氣亢盛。因此,正虛的學說,應用于防癌及扶正培本,調整臟腑功能,重建機體的陰陽平衡,對于治療腫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氣滯血瘀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氣主要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等作用,《類經·攝生類》強調:“人之有生,全賴此氣。”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形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血的作用主要為營養和滋潤全身,內而臟腑,外達皮肉筋骨,是人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故《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氣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二者既有區別,如《難經·二十二難》所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又存在著“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密切關系,也就是說存在著氣能生血、行血、攝血和血為氣母的關系。而氣血失調,常表現為氣滯血瘀。氣郁不舒,血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瘀結日久,必成癥瘕積聚。故《黃帝內經》認為:“百病皆生于氣”,“喜怒不適……寒溫不時……積聚以留。”《古今醫統》有:“凡食下有礙,覺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指出了食管癌的病理是瘀血作祟。《醫林改錯》也指出“肚腹結塊,必有形之血”,創制出有名的三活血湯,被廣泛用于肚腹結塊,其通竅活血湯用于治療顱內腫瘤也被臨床所證實。歷代文獻認為,乳癌的發病多與肝脾有關,由于郁怒傷肝,肝氣不舒;思慮傷脾,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氣互結,氣滯血瘀而成。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指出:“乳房結核堅硬……由于肝脾二經氣郁結滯而成……輕成乳蓮,重成乳巖。”故在乳腺腫瘤初期,以疏肝理氣為治,隨著結塊的堅硬、長大,常配以活血化瘀之藥。膨脹多為黃疸、積聚等病,遷延日久所致。黃疸則由濕熱或寒濕停聚中焦,久則肝脾俱傷,氣血凝滯,脈絡瘀阻,升降失常,終至肝脾腎三臟俱病而成膨脹。積聚是由氣郁與痰瘀凝結,久則氣血壅滯更甚,脾失健運,腎失開合,逐漸形成腫脹。正如《醫門法律·脹病論》說:“脹病亦不外水裹、氣結、血瘀。”《景岳全書·氣分諸脹論治》也認為:“或以血氣結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蠱。”故在治療上,常于扶正藥中配合理氣活血之藥。凡是癌瘤形見腫塊,伴有疼痛,多因氣滯血瘀所致,故參合調理氣機、活血化瘀的方法,是治療癌瘤不可忽略的主要法則之一。
四、痰濕凝聚
痰濕均屬水濕為患。凡感受外邪、情志過極、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皆使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成。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丹溪心法·痰》曰“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隨氣機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種病證,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濕有內濕、外濕之分,外濕為感受六淫邪氣中之外濕內濕主要為脾不健運所產生。中醫學對痰凝肌腠,結于身體各處大小不等的顆粒腫塊(如痰核、瘰疬等)多有記述。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記載:“人年五六十……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指出人體年事已高,腎精虧虛,陰虛陽浮,虛火上炎,與痰相搏成瘰疬之病。《外科正宗·瘰疬論》認為:“夫瘰疬者,有風毒、熱毒之異,又有瘰疬、筋疬、痰疬之殊……痰疬者,飲食冷熱不調,饑飽喜怒不常,多致脾氣不能傳運,遂成痰疬。”總結了飲食失常,情志不暢,損傷脾運化功能,脾虛生痰,結為痰核,而成腫塊。《外科正宗·癭瘤論》指出瘤的病因病機:“又一種粉瘤,紅粉色,多生耳項前后,亦有生于下體者,全是痰氣凝結而成。”《明醫指掌·癭瘤》進一步闡述為:“若人之元氣循環周流,脈絡清順流通,焉有癭瘤之患也,必因氣滯痰凝,隧道中有所止故也。”對于發于項部的巖腫——失榮,《外科正宗·失榮癥》對其病因病機也作了較系統的論述:“失榮者,先得后失,始富終貧,亦有雖居富貴,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損傷中氣,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結而成。”《外科證治全生集·陰疽治法》指出:“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氣血兩虛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說明失榮毒發五臟,乃毒痰深痼所為也。總之,痰濕為患,多因外感邪氣,內傷七情,臟腑功能失調,脾失健運,難運水津,聚濕生痰,肺不敷布,停痰留飲,水濕不化,津液不布,升降失常,氣壅不流,凝血蘊里,津液凝澀,滲著不去,凝結成痰,痰濕凝聚,著于臟腑形成陰毒,結于體表則為瘰疬、癭瘤。臨床上把體表或皮下不痛不癢、經久不消的腫物,均按痰核施治,多以消痰散結、化痰通絡法來治療,而對濕毒則以祛濕解毒法來治療,常能取效。
五、毒熱內結
火熱為陽盛所生,熱多為外淫,火常自內生,但火熱多混稱。火為陽性,易傷津動血,耗氣灼陰,常易致腫瘍。實火有明顯的火盛癥狀,陰傷癥狀不明顯,如高熱、渴喜冷飲、面目紅赤、便秘溲赤等;虛火則以陰傷為主,有虛熱證,如午后低熱、五心煩熱、盜汗、咽干、舌尖嫩紅等。火熱入于血分,可滯于局部,腐蝕血肉發為癰腫瘡瘍。《靈樞·癰疽》曰:“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故命曰癰。”《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心即指心經火熱。因此《醫宗金鑒·癰疽總論歌》有:“癰疽原是火毒生。”劉河間指出“瘡瘍者火之屬”,認為瘡、瘍、癢、腫都與火毒有關。《外科正宗·瘰疬論》云:“熱毒者,天時亢熱,暑中三陽,或內食膏粱厚味,釀結成患。”總結瘰疬所生,是外感熱毒,或內傷飲食,毒熱內結痰阻氣滯,釀結而成。《瘍科心得集·辨腎巖翻花絕癥論》認為:“由其人肝腎素虧,或又郁慮憂思,相火內灼,水不涵木,肝經血燥……陰精消涸,火邪郁結。”精確論述了內生火邪,毒熱結腫的病機。《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記載了有關“瘡菌”的病機:“舌生芒刺皆由熱結之故,或因心勞火盛,而生瘡菌。”《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舌部》論舌瘡:“此證由心脾毒火所致。其證最惡……舌本屬心,舌連屬脾,因心緒煩擾則生火,思慮傷脾則氣郁,郁甚而成斯疾。”將舌疳的病理歸為心脾毒火所為。并在失榮證中記載:“失榮證,生于耳之前后及肩項。其證初起,狀如痰核,推之不動,堅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漸長大。由憂思、患怒、氣郁、血逆與火凝結而成。”可見中醫文獻中認為腫瘤是由感情抑郁,郁而生火,郁火挾痰血凝結而成。血遇火則凝,津液遇火則灼液成痰,氣血痰濁壅阻經絡臟腑,結成腫瘤。臨床上多見癌瘤患者呈熱郁火毒之證,如邪熱鴟張,呈實熱證候,表示癌瘤正在進展,屬于病進之象。如系病久體虛、瘀毒內陷,病情由陽轉陰,成為陰毒之邪,則形成陰瘡惡疽、翻花潰爛、胬肉高突、滲流血水。治實熱陽證火毒之邪應投大劑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品,而對陰毒之邪,則需溫補托里、扶正祛邪以調和氣血,祛除陰毒之邪。
腫瘤患者在臨床上癥情復雜,變化多端,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每個患者的病情又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患者,在疾病的各個階段,情況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上述幾種病理機制并不是孤立的或單純的,常常是互相關聯或復合在一起的。例如,一個患者一方面有正虛,臟腑功能失調或氣虛血虧,同時又表現有熱毒壅盛,有的氣虛合并血瘀,有的氣滯合并痰凝,大多數患者都表現為虛實夾雜證候,故必須根據中醫理論以辨證,“審證求因”,抓住每個患者的臨床病機特點,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治療,才能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