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近現代:中醫腫瘤學術思想的創新與拓展

一、扶正祛邪基本治則的建立和抗癌中草藥、偏驗方的研究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批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生致力于中醫藥治療腫瘤的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至80年代初,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 [1]
在病機方面,明確提出“氣滯血瘀,痰結濕聚,熱毒內蘊,臟腑失調,氣血虧虛,經絡瘀阻”是惡性腫瘤的基本病機,并指出,由于各種腫瘤病因不一,階段不同,因此在臨床上變化多端,虛實夾雜,故必須審證求因。
在治療方面,明確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則。“實則攻之,虛則補之”是中醫學的基本治療法則。腫瘤的治則,不外乎祛邪法則和扶正法則。祛邪法則是針對腫瘤邪實的病機而確立的一大治療法則;它是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祛濕化痰、疏肝解郁等法則的具體運用,達到祛除實邪,攻伐癌腫,消除或控制腫瘤發展的目的。扶正法則是基于腫瘤為一種正氣虛弱、標實而本虛的全身性疾病而確立的一大治療法則;它是以扶助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抗癌能力,充分調動機體自身抗癌因素,以補助攻,達到祛除癌腫之目的,即所謂的“培本”療法;它不單指應用補益強壯的方藥,而且還把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氣血、臟腑、經絡功能的平衡穩定,以及增強機體抗癌能力的方法都包含在內,因而中醫的“補之、調之、和之、益之”等都屬于扶正范疇 [2]。若不重視扶正,僅注重攻邪,一味攻伐,就會大傷正氣,降低抗御實邪的能力,不但不能消滅癌腫,反而促使腫瘤迅速擴散、轉移,甚至導致死亡。近年來,隨著對腫瘤發病機制認識的日益深入,腫瘤被認為是一種“慢性病”的觀念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治療上不再過分追求“殺滅癌細胞”,而更重視“帶瘤生存”,與瘤和平共處,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因此注重“正氣”在邪正抗爭中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腫瘤的整個病理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實邪(癌瘤)與正氣(體質)矛盾雙方互相斗爭的過程,而治療就是要祛除病邪,扶助正氣,促其向有利于痊愈方面轉化。在臨床具體運用祛邪和扶正法則時,要認真細致地觀察和分析邪正雙方消長盛衰的情況,根據邪正在矛盾中所處的地位,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邪實與正虛、祛邪與扶正的辯證關系,在充分調動機體自身抗癌積極因素的前提下,緊緊把握治療的主動權,不失時機地運用祛邪法則,把癌腫消滅或控制在最早階段,達到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邪去正安的目的。
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如何把祛邪與扶正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孰為先,以孰為后,以孰為主,又以孰為輔,歷來爭議頗多,向無定論。主張扶正為主的,認為正氣為人之根本,只要正氣旺盛,腫瘤則會自然而然地消退,即所謂“養正積自消”,從而忽視了祛邪(攻癌)治療的重要作用,其結果輕則姑息養奸,失去了祛邪(攻癌)的機會,重則因片面扶正,反而助長了邪氣,促使了腫瘤組織的生長,使邪氣更盛。強調祛邪為主的,認為病邪(癌腫)為本病之根源,只有祛除病邪(攻癌)于體外,正氣就會自然得以保護,即所謂的“邪去則正自安”,從而忽視了扶正在抗癌中的積極作用,其結果是腫瘤可能消滅了,可正氣嚴重受挫,失去了祛邪的意義,甚至還促進了癌的轉移擴散。有學者認為,在腫瘤的病理過程中,正氣盛,邪還不能自消,邪氣去,正還不能自安。這是很有道理的。祛邪是腫瘤治療的目的,扶正則是為實現這一目的創造條件,通過祛邪,則可進一步保護正氣,兩法不可偏廢。只有謹守病機,抓住病變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辯證地處理腫瘤治療中祛邪與扶正的關系,使祛邪與扶正有機地結合,立足于祛邪(攻癌)而不忘扶正,扶正氣以助祛邪(攻癌),才能緊緊掌握治療的主動權。因此,我們認為,以補助攻是腫瘤中醫治療的基本著眼點。
在治療方面,廣泛收集挖掘民間的單方、驗方、偏方,并加以整理驗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極大豐富了中醫藥對腫瘤的治療,并在其基礎上研制開發多種具有抗腫瘤作用的中成藥或中藥單體,如農吉利甲素(野百合堿)、斑蝥素、長春堿類等。
在方法方面,充分發揮中醫學外治法的優勢,在各種體表腫瘤的治療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如敷貼法止痛、祛腐法治療皮膚癌等。
二、扶正培本配合西醫手術放化療減毒增效
惡性腫瘤的治療是以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中醫藥治療等多種手段有機結合的綜合治療模式,現代醫學的各種方法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何與西醫手段相配合,減毒增效,是擺在現代中西醫結合醫生面前的一個課題。通過大量臨床與實驗研究,扶正培本治則被確認為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則。
(一)與手術治療的結合 [3]
其應用目的是通過應用補益中藥以改善患者的虛弱狀態,增加手術的切除率,適用于患者虛弱癥狀較為明顯,不適宜立即手術的患者。宜根據患者氣血陰陽不同的表現,選用補氣養血、滋補肝腎等藥物,常用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八珍湯、六味地黃丸等。
手術的創傷、臟腑的缺失或缺損均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氣血津液耗損,出現各種不同的虛證或虛實夾雜表現。臨床須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辨證治療,如術后腹部脹氣、大便不通、排氣減少,治當健脾行氣,代表方如香砂六君子湯,藥如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木香、砂仁、甘草等;若脾虛失運,不思飲食,腹脹,大便稀溏,則用健脾益氣法,方用四君子湯加減,藥如炙黃芪、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甘草等;術后衛表不固,虛汗淋漓,或動則汗出,頭昏乏力,可用玉屏風散加減,藥如炙黃芪、白術、防風、五味子、浮小麥、炒白芍、炙甘草等;術后氣血不足,面色無華,心悸氣短,失眠多夢,納谷不香,常用八珍湯加減,藥如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白芍、熟地、川芎、阿膠、甘草等;如術后陰液虧損,低熱或手足心熱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常用增液湯加減,藥如生地、玄參、麥冬、石斛、知母、全瓜蔞、麻仁等
(二)扶正培本法與放射治療的結合 [4]
放射治療過程中,由于射線屬殺傷性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很大,全身反應常見神疲乏力、頭痛眩暈、厭食、惡心、嘔吐、白細胞計數下降等;局部反應根據照射的部位不同,可以出現不同的表現,常見的反應如皮膚紅斑、干裂或潮濕糜爛,毛發脫落,口腔、咽腔及消化道糜爛、潰瘍、水腫或出血,放射性肺炎及肺纖維化,放射性直腸炎,放射性脊髓炎、關節僵硬等,這些毒副反應通過中醫扶正培本的配合治療可以得到減輕或消除,有些扶正培本中藥還有增加射線敏感性的作用,從而可以增加放療的效果。由于射線屬火熱之毒,易耗傷人體陰津,日久又可耗傷元氣,故臨床尤以熱毒陰傷、肝腎陰虛、氣陰兩虛最為多見。屬熱毒陰傷者,常用清營湯加減,藥用金銀花、連翹、竹葉、天花粉、黃連、生地、玄參、麥冬、白花蛇舌草等;肝腎陰虛者,常以知柏地黃湯加減,藥如知母、黃柏、生地、山萸肉、炒白芍丹皮、當歸、沙參、枸杞子、麥冬等;氣陰兩虛者,可用生脈飲加減,藥如太子參、麥冬、五味子、沙參、石斛、玉竹、黃精、天花粉等。
(三)扶正培本法與化學治療的結合
化療的毒副反應較為嚴重,常是影響化療療效的最主要原因,運用中醫扶正培本法配合治療可以明顯減輕化療的副作用,增強化療效果,提高化療的完成率。常用健脾和胃、調補氣血、滋補肝腎等方法。如化療出現納差、腹脹、大便稀溏等,屬脾虛濕困者,可用參苓白術散加減,藥如炙黃芪、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白扁豆、懷山藥、木香、砂仁、炒谷麥芽等如白細胞低下,血小板低下或貧血,屬于氣血不足者,可予以益氣養血,補髓升白,可用八珍湯加減,藥如炙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炒白芍、熟地、阿膠、補骨脂、雞血藤等;如屬肝腎虧虛,則可以滋補肝腎,方用一貫煎加減,藥如生地、熟地、枸杞子、沙參、當歸、麥冬女貞子、炙龜甲、鱉甲等。
(四)手術、放化療后的扶正培本治療
手術及放化療療程結束后,患者實際已進入康復期,此時有目的地進行針對性的扶正培本治療十分重要,一可抑制或殺滅殘留的癌細胞;二可修復因手術、放化療而造成的氣血津液損傷,糾正內環境的失調;三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預防癌癥的復發與轉移;四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最終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的目的。臨床用藥常根據病人的體質狀況、腫瘤的病期、手術及放化療的程度、是否有遠處轉移等情況綜合考慮,如屬癌癥早期,已行根治手術,或已行術后輔助放療或化療,癌細胞已基本清除,這時中藥調理主要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為主,以預防腫瘤的復發與轉移,常用八珍湯加減,扶助正氣,調補氣血;如癌癥已入中晚期,進行了姑息性切除,并進行了放化療,或腫瘤雖然已全部切除,但已有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這時治療上必須扶正與祛邪并重,在八珍湯等補養氣血的基礎上,加具有抗癌祛邪的藥物,如山慈菇、莪術、白花蛇舌草、全蝎、守宮、昆布等,以抑制腫瘤的發展勢態。實踐證明,通過扶正培本的綜合調理,可以減少術后患者的復發和轉移,提高中晚期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三、對于惡性腫瘤病機的新認識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痰、毒、瘀、虛是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最常見的病理機制,但上述病因病機的闡釋很難體現惡性腫瘤的本質特征,所以基于以上理論指導的臨床也難取得滿意療效。于是近代醫家結合現代醫學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理論。
(一)“癌毒”理論
周仲瑛 [5]認為,“癌毒”是導致癌癥發生發展的關鍵。癌毒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臟腑功能失調而內生。癌毒阻滯在先,而后誘生痰濁、瘀血、濕濁、熱毒等多種病理因素。日久耗氣傷陰,損傷氣血。因此治療腫瘤,應以“抗癌解毒”為基本大法。初、中、晚三期均應貫穿攻邪消癌法的運用。初期配合化痰軟堅、逐瘀散結,中期伍用調理臟腑功能之品,晚期正虛邪盛,則以培益為主,兼顧抗癌解毒、化痰軟堅、散瘀消腫。抗癌解毒多選用蟲類藥物,以收搜毒、剔毒、除毒之功。
續海卿 [6]的“癌毒”理論則認為:癌癥是痰濁濕食氣血與寒邪相合,郁積化毒內留所致,正不勝邪,邪盛正虛。因此,治療癌癥要注意局部與整體結合,攻補兼施。把攻補兩大治法與癌癥過程中的初、中、晚三期有機結合起來,不能急于求成。可遵循“屢攻屢補,以平為期”的治療原則。
李俊玉 [7]也提出自己的“癌毒”學說,認為伏毒長期持久地蓄積體內致正常細胞多次發生基因突變,最終轉變為癌細胞,逃脫免疫監視,形成結塊。其性頑烈,易耗散氣血,易致痰飲、瘀血等有形之邪,并與之互結;其性走竄,易順經絡流注至遠處臟腑、上至腦髓、內至骨骼、外至皮膚等形成流毒;其性潛伏屬陰邪(免疫原性差,不易引起正氣抗爭),不易早期發現;其性善變(惡性腫瘤的異質性、抗藥性);其狀腫硬堅固成塊。
凌昌全 [8]的“癌毒”理論也有創新之處,認為惡性腫瘤的病機為:“陰陽不和”產生“癌毒”,癌毒及其產生的病理性代謝產物通過血液、淋巴液的循環擴散到全身,致使整體功能失調,繼而耗傷正氣,并與氣、血、痰、熱等糾結起來,進一步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如癌毒內蘊,津液輸布不暢,聚而為痰;癌毒盤踞,阻滯氣機,血行不暢,停而為瘀(實瘀);癌毒耗傷正氣,氣虛推動無力,血行遲緩致瘀(虛瘀);癌毒痰瘀糾結,郁而化熱,形成熱毒內盛;癌毒阻滯中焦,導致脾胃運化失健,不能運化水谷津液,致濕濁內生;癌毒盤踞,不斷掠奪人體氣血津液以自養,導致五臟六腑失去氣血津液濡潤,以致正氣虧虛,正虛又易使惡性腫瘤迅速生長、擴散、轉移,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機體平衡失調即“陰陽不和”是癌毒產生的前提,而所產生的“癌毒”是惡性腫瘤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惡性腫瘤這一特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癌毒是惡性腫瘤病機的核心,也是認識和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著眼點。毒邪致病有三個共同特點:峻烈性——致病力強,雖體質強者已在劫難逃;頑固性——凝結氣血,膠著不化,纏綿難愈;相兼性——往往伴濕熱痰等為病。
(二)燥濕相混致癌論
王三虎 [9]認為,燥濕相混是貫穿于癌癥始終的主要病機。氣機升降失常、津液分布不均是導致燥濕相混的關鍵,陰虛內燥與痰濁水濕并見是其臨床特點。其中心論點是:情志不暢、心理壓力、外邪侵犯等等都可影響氣的正常運行。氣行則津行,氣滯則津凝。氣機運行不暢則津液敷布不勻,一方面臟腑組織缺乏津液的濡潤而燥澀,另一方面不能正常敷布的津液則變成痰濕潴留,影響血液運行,日久形成腫塊。腫塊的增長,又進一步阻礙了氣機與津液的敷布,形成惡性循環,致使燥濕相混這一矛盾難以解決,且日益突出,影響全身在治療方面則給出了牽牛子、麥冬與半夏、豬苓與阿膠、牡蠣與澤瀉、蒼術與玄參以及六味地黃丸、三物黃芩湯等治療燥濕相混方藥。
(三)關于腫瘤轉移的病機研究
王文萍等 [10]提出的“痰毒流注”假說,運用中醫基礎理論及經絡學說,結合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提出:“痰”是指某些疾病的病理產物或致病因素,不論因病生痰,或因痰致病,均與肺脾兩臟有關。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肺脾氣虛,痰濕內生;“毒”是泛指對機體有不利因素的物質,因毒的性質不同而有濕毒、熱毒、痰濕之毒、濕熱之毒、水谷之毒瘀血之毒、糖毒、脂毒、尿毒、糞毒等的不同。“痰毒流注”理論之毒,是指痰濕之毒,謂之痰毒;“痰毒流注”理論之流注,是指痰毒隨氣血流動不息,向各處灌注的意思。腫瘤轉移是由于痰毒互結,痰毒流注臟腑之絡脈(肺絡、肝絡、脾絡、腎絡、胃絡、心包絡、少陽之絡),絡脈損傷,氣血離絡留而為瘀;流注于肝而成肝積,流注于肺而成肺積,流注于骨而成骨巖,流注經絡而成瘰疬;腫瘤轉移是以臟腑虛損為本,痰毒損絡成瘀為標。
劉宇龍等 [11]提出癌癥復發與轉移的4個因素:余毒未清,伏邪未盡——癌癥復發與轉移的關鍵因素;正氣虧虛,正不抑邪——癌癥復發與轉移的決定因素;毒瘀互結,痰瘀互結——癌癥復發與轉移的重要因素;七情所傷,肝郁脾虛——癌癥復發與轉移不可忽視的因素。
傳舍理論:張健等 [12]認為,癌瘤的傳舍(轉移)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其中包含3個要素①“傳”,指癌毒脫離原發部位,發生播散;②“舍”,即擴散的癌毒停留于相應的部位,形成轉移瘤;③轉移瘤也可繼續發生“傳舍”,即所謂“邪氣淫溢,不可勝論”。賈小強等 [13]進一步指出癌毒傳舍有一定的規律性,有經絡傳舍、乘侮傳舍、母子傳舍等。徐力 [14]則認為經絡系統是癌毒傳舍途徑,內容為:孫脈—絡脈—經脈—輸脈—伏沖之脈—臟腑、組織(胃腸募原)。
“耗散病機假說”:李忠等 [15]提出了中醫腫瘤“耗散病機假說”和固攝法。該假說認為人體與自然、體內各系統、細胞內外時刻都處于一種動態的陰陽平衡中。體內平衡失調,陰陽失和,陽氣不能內固,細胞突變,形成癌瘤。正虛失于固攝,癌毒更易于擴散,形成轉移癌毒耗散正氣,又加重正虛。正氣本身具有對癌毒的固攝收束作用,在“正虛”狀態下,癌毒的擴散與轉移趨勢超過了正氣的防護約束力,疾病便會進展。該理論認為,癌毒特性中最主要的2個方面,即耗散正氣和擴散趨勢,在不同腫瘤及腫瘤的不同階段(病程)中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表明,固攝法能有效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生長,抗腫瘤轉移復發,對腫瘤新生血管有明顯抑制作用。
內風學說:王志學 [16]認為,腫瘤轉移灶的出現多數情況下是不可預知的,這與“風性善行而數變”的特征相似。從風邪立論,風夾痰瘀,在體內無處不到,或阻于肺(繼發肺腫瘤),或郁于肝(繼發肝腫瘤),或動于腎(繼發腎腫瘤),或流竄經絡(繼發骨腫瘤)等,痰瘀著而不行,則變證叢生。論其“風”,當責之于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漸至虛風內生。因此,應當使用調理臟腑、補益氣血、息風化痰、活血通絡的藥物,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轉移的發生。胡英春 [17]也認為,“內風暗旋,肝風內動”是惡性腫瘤機體所固有的一種病理特點,同時也是惡性腫瘤轉移的基本條件。內風易與腫瘤積聚之邪相合,夾痰、夾毒、夾瘀,流竄全身臟腑經絡,遇氣血陰陽失調之臟腑,則痰、毒、瘀停滯于內,聚結成積,而為轉移瘤。惡性腫瘤機體的臟腑氣血陰陽失調、五行生克制化失常,易致風從內生,而內生之風邪致使腫瘤發生了轉移。
綜上所述,各位專家學者通過對自己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潛心研究,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全新的腫瘤病機理論,豐富了傳統中醫理論的內容,為腫瘤的治療開闊了思路。腫瘤病因病機的討論與研究將是中醫防治腫瘤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突破點,只有更加深入探討惡性腫瘤的病機體系、證候規律,才有望在中醫防治腫瘤方面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中醫學對腫瘤認識和治療有數千年歷史,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臨床經驗,并經過不斷的總結與創新逐漸形成了獨立的、較為完備的學術思想。
通過對文獻的閱讀與整理,我們發現,中醫藥治療腫瘤學術思想起始于先秦,成形于漢唐,成熟于宋金元,發展于明清,創新于當代。它的發展軌跡受到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并遵循“實踐-理論-再實踐-新理論”的辯證發展途徑。每當療效達到瓶頸時,理論上的爭鳴往往會提出新的觀念,觀念的不斷更新使我們更加接近腫瘤的本質。在一輩又一輩中醫腫瘤工作者的努力下,隨著理論的逐步深入,我們終會取得越來越好的療效。

(花寶金 鄭紅剛 趙煒 王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凤庆县| 新营市| 呼图壁县| 张家港市| 炉霍县| 龙泉市| 水城县| 延津县| 上杭县| 五大连池市| 碌曲县| 繁峙县| 溆浦县| 紫金县| 巢湖市| 封丘县| 尖扎县| 亳州市| 香港| 玉树县| 安溪县| 西青区| 郑州市| 咸阳市| 姚安县| 海城市| 聂拉木县| 高密市| 平南县| 虞城县| 山东| 萝北县| 昌图县| 兰溪市| 会宁县| 荆州市| 德昌县| 正安县| 广宗县| 河北区|